分享

露天电影——忆痕

 新用户8249cTO6 2023-05-17 发布于陕西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吧~

1238


那是一代人的经典回忆,那是一个时代科技发展的产物,那是为了增强人们友谊的最简单途径;那是一种情怀,那是八九十年代时最靓丽的风景,那是埋藏在每个人心里最美丽的忆痕,那是当年我们最爱看的“露天电影”。       
在那个时代里的乡村,人们除了每天辛勤忙碌的农耕劳作,之余的闲暇时间大多就是坐在门口或者院子里聊天喝茶,还有人爱不释手地拿着收音机听歌听书听秦腔,村里稍微有些文化的人们就是看书写字或者下象棋对弈,那边偶尔还会有几个打牌喝酒的但是很少。因为当时没有而今像手机能够得到外界更多信息的设备,像我的村里也就一台电视机在村里的会议室里,却也不是天天都开!到后来人们才渐渐地各自买来了电视机,像我家里是九二年才买了一台14吋的彩色电视机,旋钮式的只有八个频道,当时花了1040元已经不是一个小数目了在那个时候,其实是父亲和二姨夫在镇上赊的,只给了三百块钱,那时候父亲是泥瓦工一天的工资也就十三块钱。所以那时候人们还有一个娱乐消遣的方式,每隔几天镇上就派专人过来村里给放电影,就是那种拉开银幕的露天电影。     
“一会儿去看电影走!”,“学校门口今黑了放电影呢。”,“今晚上是宽银幕还是窄银幕?”,就有人知道哪天会放电影的。暑假里的一天傍晚时分,村里学校门口架好了放电影的机器,在两棵十几年的桐树上绑好银幕,那时候因为电影有显示宽屏画面和显示窄屏画面的两种风格,人们习惯地把它们称之为“宽银幕”和“窄银幕”。宽屏显示的画面就是可以铺满整个银幕,而窄屏显示的就是左右铺满上下留有一定的边条的那种,放映机器那边再把音响喇叭挂到树枝上,银幕两侧各挂一个,有时候也不挂就放在地上,放映机器和银幕之间留有一定的距离,基本准备就绪,电影放映员稍作休息去巷里一户人家接了一杯热水,回到电影机旁在等天黑去。     
早早地就有人把凳子搬到银幕前了,有的就是为了能够占个好的位置,几个调皮的孩子还在那里打闹嘻戏跑来跑去,大人们才很有意思老头老太听说放电影都缓缓而来,有的硬是拄着拐杖拎着那靠背小马扎凳挪着小碎步也赶来热闹热闹。当然也有不来看电影的,也许是忙碌或者是不爱看电影的又或者是要给家里留个人看门,那时候到场的人还是蛮多的,像我们的小村庄起码也去得三四百人,因为银幕和放映机的距离有限,很多人都是围在投屏范围之外的,还找来砖头或其他东西能站得更高一点。还有很多的人是坐在银幕的背面,在那边还不用拥挤随着晚间微微的风一起更能感受到那一丝凉爽,而且回家也方便,但是在那边看到的电影画面恰好是相反的。     
天渐渐地黑了起来,放映员打开一个大铁皮箱子,那里面放的就是电影片子了,在做放映的准备工作。那时候的电影片子都是那种黑色底胶片,那些胶片都用特制的圆盘盘着,一盘上盘着有半部电影,有的却只是三分之一的电影,放映员将装有影片的圆盘放置到放映机上,另外一边需要放一个空圆盘以接播放完的胶片,把胶片从放映机有光照的那一头绕过,在经过一系列的轴,最后缠绕到空圆盘上,开启放映开关,胶片就运行起来,银幕上就显示画面了,随之音乐响起,电影就播放起来了。那时候一般都放两部电影,先放一部爱国或教育题材的像《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刘胡兰》《雷锋》等等,还有抗日题材的像《狼牙山五壮士》《林海雪原》等等,第二部就是武打片像当时最爱放的有《少林寺》《黄飞鸿》《唐伯虎点秋香》《陈真》《精武门》等等。那一盘电影放完了银幕一黑,只听得那边小孩的呼喊声起,还有打哨子的,来回从银幕下穿梭的,放映员换电影片子有三两分钟的间隔时间,因为有时候放映员要把放完的影片用放映机给倒回来,这个操作当时就称之为“倒带”,以便下次放映,有时候也会直接换上第二盘影片以便群众们能够更快地继续观看。     
当两部电影放映结束之后,差不多也就十点半左右了,人们就各回各家了,放映员也在整理机器,拆银幕拆喇叭收拾东西装箱装车。有的人是看完第一部电影,一看第二部不好看就回去了,有一次我看完电影回家的时候,父亲母亲都睡下了,我就去了西头奶奶家,奶奶是和四叔一个院子里的,那时候我九岁还是十岁,敲了几下大门叫了几声“婆、婆……”,屋里面也没人回应,就在门墙墙角边上再叫了几声“哒、哒……”侄子把父亲的兄弟叫哒,还是没有人回应,因为家里人都是天一黑就睡下了,这个时候对门的全叔才从晒麦场里走回来,看见我了,“嘬哩,门叫不开撒?”说的是“怎么了,门是不是叫不开?”,也许我胆小怕吵醒了邻居所以喊叫的声音是小了点儿,全叔这回过来把门闩子一敲一嗓子喊道“娘,娃才看电影回来了”,我婆这才起来给我把门开了。


     
记得有一次是上学的时候,镇上放电影,加上镇上人多还有放学回家的学生,那好像我都在镇上上高中了,基本上就是九十年代末的时间,那时候镇上过事埋人都放电影!记得最清晰的就是放武打片,李连杰主演的《精武英雄》和周比利饰演的藤田刚对打的画面,最让人振奋的就是甄子丹演的陈真,那一脚踢碎踢飞“东亚病夫”匾牌真的是让人感到特别的解气。那时候有人去看电影也是在睡觉,电影演的是什么完全不知道,回到巷里还给人谝昨天黑了的电影武打片,打得美的很!老头提着汗烟袋一会儿一口,老太戴着老花镜认真地看着电影沉浸在剧情里,旁边的人们提前聊着剧情谝着闲传,反正是每次看电影大家都是舒畅愉悦的心情激动澎湃的心情,也许那就是一代人生活里最简单的快乐,也是那一代人最有感觉的人生情节。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镇上和村子里的电影慢慢地放的少了,就算是来放映一次电影,看得人也少了!随着时代的进步,乡村里很多的人都走进了大城市里,剩下家里的老人和小孩子都各自在家里有电视机作为睡前的消遣娱乐项目。到后来的十多年近二十年时间,好像我的村子里也没有再放过一次那种露天电影,露天电影就仿佛消失了一般,虽然很多地方还每年会放映几次,但已然也是很少可以看到银幕随着轻风微微摆动的那种风景了。     
又或者而今的手机是取代了当时所有音视频设备,包括收音机、电视机、录音机、单放机、电影放映机、磁带机,碟机等等!但手机却再如何也取代不了曾经的故事,曾经的感觉和心情,手机也许终究还是改变不了那“露天电影”是一个时代的经典。其实而今还可以在城市里偶尔看一两次露天电影,却似乎看得只还是人生那一段旅途上的回忆,那一段永远抹不去的忆痕!
作者简介:苏磊,大荔两宜人。

文/苏磊
图/网络

往期回顾:
【大荔文学·散文·苏磊】走,上会走——忆痕
【大荔文学·散文·苏磊】粉红薯——忆痕
【大荔文学·散文·苏磊】八零后童年趣事——忆痕
【大荔文学·散文·苏磊】爬老槐树——忆痕
【大荔文学·散文·苏磊】过年蒸馍——忆痕
【大荔文学·散文·苏磊】碨面——忆痕
【大荔文学·散文·苏磊】收麦——忆痕

END

总编:夏春晓

副总编:田小勇

顾问:张仕德

主编:李跃峰

编辑:张爱玲  高华丽  杨荔佳  

小说编审:田小勇

散文编审:常盈  杨发兴

诗歌编审:官华  高明

主办单位:大荔县作家协会


杨坚故里,美丽大荔。

原创高地,温馨舒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