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研经典促中医肺病学传承创新

 循天园 2023-05-17 发布于广东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面对重大疫病,肺系症状往往最凸显,从2003年的“非典”到近年肆虐的“新冠”,再到近日频频出现的“甲流”,无不以发热、咳嗽、流涕、咽干、咽痛等肺系症状为主要表现,而且重症肺炎也是导致疫情中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医治肺病有独特优势,其在抗击“非典”“新冠”等重大传染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就是有力明证。因此,中医肺病学发展是关乎人民健康的大事。

在近日举办的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第二十五届学术交流会上,如何促进中医肺病学传承创新发展成为热议话题。对此,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要从中医经典中汲取智慧,同时结合时代需求,将有效经验转化为有力实践,促进中医肺病学成为防治疫病、维护人民健康的有力武器。

如何应对未知疾病?从经典中汲取智慧

“新冠刚暴发时,没人了解这是什么病,一时间手足无措,但当见到了患者,望闻问切一番后,心里就有底了。”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肺病(呼吸)科主任苗青回忆,到达武汉时,整个城市已经在严密封控中,透过空空的街道可以想象到这一病毒的破坏力有多大。然而,当苗青来到患者病床前,望面、看舌、问诊、把脉……一系列流程下来,熟悉的感觉回来了,“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中医理论涌入脑海,“这就是我们老祖宗反复研究过的疫病!”四诊合参、辨证诊断、遣药组方、灵活化裁,虽然病毒未知,但中医从症状入手,以证候为核心,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案迅速形成。

苗青认为,中医是从宏观入手分析疾病转归规律,这种独特的诊疗视角可为应对未知疾病打开新思路,而中医理论的精髓就蕴含于中医经典之中,他在抗疫一线奋战时,经常一看到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变化,脑海就中闪现出《伤寒论》《温病条辨》中的经典条文。中医经典的智慧穿越千年仍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经典中不仅有治病的技术,更有以不变应万变的思维方法。”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日友好医院保健医疗部、中医部主任张洪春与其团队早在2020年2月就完成论文《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病因病机的思考》,发表于《中医杂志》,该文于疫情早期就提出新冠病因为湿毒,病机与湿、热、瘀、毒、虚相关,对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张洪春回忆,当时是受到历代中医经典相关内容的启发,以中医理论进行分析后提出了这一观点,目的是与行业同仁进行探讨,后来大家对该病的认识逐渐达成共识,也印证了最初观点的正确性。

“越是面对未知、棘手的疾病,中医的思维优势越能展现出来,要建立这种思维,最好的办法就是深研经典。”张洪春说。

如何与时俱进?推动经典理论与现代科学对话

中医肺病学在临床实践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针对这一问题,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院长王成祥谈到,虽然目前西医用抗生素能解决很多呼吸系统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问题,但其短板也很明显,比如易产生耐药性。王成祥团队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采用随机双盲临床研究有力证实,中医药能有效解决耐药性这一问题。王成祥基于多年临床经验提出,在传染病的防治实践中,中医“异病同治”理论可有效指导新发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问题;在急危重症领域,中医药更是大有可为,如大剂扶正祛邪结合醒脑开窍,就能大大提高救治成功率。

“让中西医能对话,经典理论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王成祥谈到,由于思维方式不同,中西医有时不能顺畅对话,这很影响中医药的推广应用。因此要强调,基于临床事实,打通中西医交流通道。比如要认识到,“意识障碍”对应中医经典中的“神昏”;呼吸频率不小于30次每分钟可理解为“喘促”;肺炎并发脓毒血症及中毒性休克对应“厥脱”;出现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对应中医的血分证;尿量小于20ml每小时或小于80ml每4小时,或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可理解为“癃闭”……当中医经典中的理论、概念与西医的临床认知建立联系,彼此可以交流、可以互相借鉴,那么中医药在医院日常诊疗中必能打开更广阔的天地。

“中医是必须与时俱进的,促进中西医协同发展非常必要。”王成祥说,中医学是一个兼容并蓄的体系,其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不断吸纳各时代最先进的思想理念和科学技术来丰富自身内涵,在当今时代,中医药也应借现代科学之长来实现自身发展。比如中医的闻诊很有价值,一个有经验的呼吸科中医大夫,听患者咳嗽一声,就基本能判断呼吸系统哪个层次、哪部分发生了怎样的病变,然而这类经验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很难广泛推广。利用现代数字技术能不能通过“一声咳嗽”来定性、定量分析疾病呢?王成祥正在带领团队进行探索,他相信现代科学手段必将赋予传统闻诊以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内涵。

如何加速发展?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

中医肺病学任重而道远,如何才能为其发展提速?“培养优秀人才,建立可接续传承的人才梯队!”这是与会专家的共识。

张洪春提到,中医肺病学发展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比如确定重点疾病的核心证候、说明白讲清楚治疗机制等,这都需要大量人才,尤其是综合素质过硬的青年人才。

“人才培养是要点,也是难点。”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北大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冯淬灵说,目前院校教育、师承教育、西学中教育、基层医生培训等各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优秀人才仍然不足。冯淬灵一直在肺系病分会负责学术与培训工作,她谈到,要充分发挥分会繁荣学术、人才培养的职能,分会新一届委员会非常重视经典学习,计划以各省份为单位,举办省级中医基础知识竞赛活动,并着力筹备《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四大经典竞赛。“竞赛是一种形式,也是抓手,希望帮助大家温故知新,不断夯实经典理论基础。”

“后继有人,发展才有后劲儿!”王成祥强调,进一步提高名老中医经验整理与师带徒工作质量也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名老中医的经验是对经典理论的活学活用与继承发挥,青年中医师跟师学习往往能事半功倍,名师带出名徒,中医肺病学发展才有活水源泉。本次会议特设青年论坛分会场,意在为青年人才创造交流提升的平台,希望通过互相启发、合作共赢加速中医肺病学科的高质量发展。(张梦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