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天图和后天图

 shjohn 2023-05-17 发布于上海

讲先天图和后天图,自然绕不开一个人,那就是——邵雍。

邵雍是北宋五子(北宋五位哲学家,即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之一,易学大家。邵雍易学,很少解释《易经》经文,因为他认为卦、爻辞乃文王之易,属后天之学;他的兴趣在他所说的先天易学,即伏義之易。

他讲,先天易学,有卦无文,但是其中天地万物之理尽备!

1.

据朱熹的解释,邵雍先天图的安排主要根据还是《易传》。

《易传》中讲,「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中,太极「生两仪」就是生出一阴一阳,一阴一阳各自再生一阴一阳成为太阴、少阳、少阴、太阳四象,四象再各生一阴一阳就是八卦。八卦中,让乾居南方正位,坤居北方正位;乾系四卦居左象征天左旋,坤系四卦居右象征地右动。

如果让八卦继续这样一阴一阳地相生下去直至六十四卦时,然后乾坤定位、乾系居左、坤系居右,得到的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六十四卦圆图了。

挑出圆图中的乾坤坎离四卦,配上气象、物候就是卦气图。

邵雍说,这图伏義所传,他也是偶然得了圣人的不传之秘。

既然是伏羲所传,他老人家时代较早,所以叫先天八卦图。

至于《易传》中明确指明的次序,那只能叫后天八卦图了。

2.

在这儿,有人要问了,邵雍为什么要标新立异地做先天图?

原因是,作为哲学家,邵雍比汉人有更远大的志向和目标!

汉代人做卦气图,只是要制订一个一年之内气象、物候变化的标准,好以此来衡量某一时间段气象、物候是否正常,从而确定休咎;与之不同,邵雍却要将卦气说推广到整个人类的历史,甚至整个天地从生成到毀灭的历史。

邵雍大约吸收了佛教的劫运说,认为世界在不断地创生和毁灭,就像一年由春到冬、一天由昼到夜。邵雍称世界完成一次成毁的时间为一元。

元,它相当于一年,即宇宙年;它相当于一天,即宇宙天。

元,这个概念来自历法。历法中有推「上元」一项,即推算历法开始的时间。据说,那个时间的天象很特别,既见日月合璧,又现五星联珠。

日月五星在运行中,也常有会合的日子,历法中叫「会」。

加上气运的「运」和世代的「世」就有了邵雍的宇宙序列。

按邵雍的说法,一元有十二会(就像一年有十二月),一会有三十运(就像一月有三十天),一运有十二世(就像一天有十二时辰),一世有三十年(邵雍杜撰说一时辰有三十刻)。照这个数学逻辑,计算下来,一元就有:

12×30×12×30 = 129600(年)

邵雍讲,阴阳二气的消长决定一年的气象、物候及天道人事;同样的,阴阳二气的消长也决定一元的气象、物候及天道人事,可用卦气表示。

不过呢,邵雍认为汉代的卦气说不行,需要重新加以安排。

正因此,依据一阴一阳依次相生原则,邵雍创造了先天图。

留心下,不难发现,在先天图中剔出乾坤坎离四卦,则冬至正好是复卦、夏至正好是姤卦,较好地符合冬至一阳初生、夏至一阴初生的原则。

这样看,先天图似乎能更准确地描述阴阳二气的消长运动!

3.

仿照汉人的做法(四正卦主管一年四季),邵雍把乾坤坎离四卦平均分配于一元之中。这样一来,这四卦每卦管129600÷4 = 32400(年)。

至于其他六十卦嘛,每卦主管129600÷60 = 2160(年)。

想一想,二千余年中,天底下、人世间要发生多大变化呀?

邵雍自然明白这一点,于是他采用变卦的方法。比如复卦,初爻由阳变阴,就是坤卦;二爻由阴变阳,就成临卦;三爻由阴变阳,为明夷卦。

依次变下去,一卦变六卦,每卦管2160÷6 = 360(年)。

仍然太长了,对不对?所以呀,还得变,得变到满足需要!

按照邵雍自己的推算,尧舜至今(即到邵雍所生活的时代——北宋)正好处在一元之中(好像一天的中午)的时候,是正当兴旺发达的时代。

他讲,用他的办法推测过往大事,其结果都「若合符契」。

4.

在邵雍的体系中,60卦分管129600年,每卦管着2160年。

用上变卦的方法,若具体到某年某月的事件,中间要跨越五六个层次,这就要用三个甚至更多卦象的组合来说明,其解释的任意性无限大。因此,邵雍说的「若合符契」,我们只能像苏东坡听人说鬼哦,「姑妄听之」罢了。

邵雍和程颐是好朋友,但学问之道却不相同。据说,邵雍曾想着把自己的学问传给程颐,可惜程颐看不上眼,死活都不肯学,邵雍只好作罢。

后来,也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他的体系被应用于占卜术。

邵雍似乎就成了占卜祖师,称他创的方法为——康节神数!

5.

明清之际,对邵雍的批评很多,其中就有哲学方面的批评。

比如,王夫之说,邵雍处心积虑地把卦象排列成方图、圆图,这是明明白白与孔子所说的「易周流六虚,不可为典要」(大意是说,《易经》的道存在于每卦的六爻之中不断运动变化,不能、不应局限于一个模式)相违背。

王夫之是明清之际伟大哲学家。他这一番话,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哲学原则:哲学所讲的那些道理,是不可以做成一个框框、模式的;一旦做成了框框、模式,那么立马就成了教条、成了谬误,哲学的生命力也就算是完结了。

在我看来,王夫之道出了程颐瞧不上邵雍之学的根本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