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伯温:华夏征服越南的最后一人,收复中南半岛的“无名英雄”

 茂林之家 2023-05-17 发布于湖南

伯温气宇沉毅,饮啖兼十人。临事决机,不动声色。毛伯温能任翁万达、张岳,以成安南之功,不失为持重将。万达饬边备,整军实,其争复套,知彼知己,尤深识远虑云。——《明史》

上回说道,宣德三年(1428年),由于明军在越南战场的几次打的失利,明宣宗朱瞻基遂承认了越南的独立地位,只保留其藩属国地位,并将越南境内的4万明军北撤,至此,大明帝国彻底放弃了中南半岛,此前明军20年的献血和努力全部成了泡影,曾经的交趾故地,沦为了化外之邦。但谁也没想到,在明军从越南撤军后的112年后,一位叫毛伯温的文官出身的明朝将军,却再次将越南收回大明版图,将大明的军旗又一次插在了中南半岛的上空,将南中国海最后一次变成了大明的内海。今天就简单讲一讲这位收复中南半岛的“无名英雄”的光辉事迹。

文章图片1

毛伯温,字汝厉,号东塘,江西吉水(吉水县八都镇圳上毛家村人)人。正德三年(1508年)。26岁的毛伯温考中进士,跻身大明官场,先后巡按福建、河南,长期在大明帝国的监察系统(大理寺、都察院)工作,为官刚正不阿,口碑甚佳。同时,毛伯温还对兵书战策非常感兴趣,自学了《孙子兵法》《六韬》《武经总要》等军事著作,军事理论素养很高。因为土木堡之变(1449年)后,大明帝国的武将集团势力大大削弱,文官集团则趁机掌控了大明帝国的军权。毕竟打仗是个技术活,且宋朝“外行指挥内行”(以文制武)导致宋军弱鸡的教训不远,大明自然不会犯宋朝的覆辙。

文章图片2

虽然总体上大明是重文轻武,但在具体操作上则是,文官担任明军的统帅可以,但必须得是通晓军事的文官,而不是一窍不通的外行,比如北京保卫战的名将于谦、以及后来的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都是这一类人,他们出身文官,但通晓军事,在他们的指挥下,明军照样打的不错。而毛伯温就是这样一名典型的儒将,嘉靖十六年(1537年),安南(越南)发生内乱,权臣莫登庸弑君篡权,安南国王孙黎宁派人到宗主国大明求援,希望借助大明的力量平定叛乱,这一幕和永乐年间出其的一致,大明朝野上下分成两派,一派认为要救援,一派认为不要管,嘉靖皇帝一时间无法决断。

文章图片3

当年五月,毛伯温到达北京,向嘉靖上陈六条方略,大体意思就是利用越南内乱,仿效永乐故事,再次出兵收复中南半岛。嘉靖皇帝看着毛伯温的奏疏,眼前一亮,遂提拔毛伯温为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着手筹备征讨事宜。嘉靖十八年(1539年)闰七月,嘉靖以毛伯温、仇鸾为正副统帅,出兵南征越南,并授予毛伯温临机专断之权。毛伯温抵达广西前线后,召集总督张经,总兵官、安远侯柳珣,参政翁万达张岳等议定作战方案。并征调两广、福建、湖广狼土官兵共125000余人,从凭祥、龙峒、思陵州三路并进,合击越南。毛伯温命令云南巡抚汪文盛率兵驻在莲花滩,保障大军侧后安全,并分兵牵制越军,减少明军南征压力。

文章图片4

嘉靖十九年(1540年)秋天,明军突入越南境内,毛伯温传檄越南臣民,并约束士兵,明军一路势如破竹,军纪严明,沿途纷纷不战而降。次年,莫登庸慑于明军强悍的实力,遂使臣到明军大营请降,毛伯温接受了莫登庸的投降,并收缴了安南国的地图、户籍,安南遂平。随后,嘉靖发布诏书将安南国改名安南都统使司,让登庸当都统使,世代相承,在境内分设十三个宣抚司,大明的军旗再次飘扬在中南半岛上空。

短短一年时间,毛伯温几乎兵不血刃就收复了交趾故地,其功堪比四征安南的张辅。万历皇帝评价毛伯温说:“往征南粤,克清万里之妖氛,晚遂优游,久闻沦谢,眷老成之在念,宜恤典之荐加。”可惜就是这样波澜壮阔的事迹、豪气云天的名将,却鲜为人知,诚可惜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