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笔记】张载《正蒙》有德篇第十二

 泮溪秋玉 2019-11-12




【原文】:

“有德者必有言”,“能为有”也;“志于仁而无恶”,“能为无”也。

【译文】:

有道德的人能够说出对国家和人民有帮助的话,这是他能施展自己的作为,在做能够利益国家和人民的事(这样施展的作为便能使民众得到利益);有志于实现仁德并且没有恶劣的作为,这是一个人能够主动地避免作恶事的表现(只有去除恶心才能真正有仁爱的作为)。

【原文】:

行修言道,则当为人取,不务徇物强施以引取乎人,故往教妄说,皆取人之弊也。

【译文】:

行为有修养,言语合乎中正之道,应该被人们相互取用学习(这是合乎道义的言行),但是不考虑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勉强的要求人们实行仁爱之举,这都是以前先生们的一面之词,他们只是采取了有弊端的一面来推行(只有自己首先做到了,才能用身教让人人都践行受用,不是片面的说教)。



【原文】:

“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志正深远,不务硁硁信其小者。

【译文】:

言语不必过于坚守信誉,行为也不必一定要固守一种结果,只要自己有着正固的理想,并做好了长途为理想跋涉的准备,那么就不必在细微琐事上用心信守道义太多(因为天道运行规律本也是自然,平常,因此不必让心承担太多,只要用心去做了,就会有收获)。



【原文】:

辞取意达则止,多或反害也。

【译文】:

言语施为只要意思通达就立刻停止,如果说的太多反而会使人生出不好的看法(做事说话一定要适可而止,不能太在意自己或别人的感受,这样反而会弄巧成拙)。

【原文】:

君子宁言之不顾,不规规于非义之信;宁身被困辱,不徇人以非礼之恭;宁孤立无助,不失亲于可贱之人。三者知和而能以礼节之也,与上有子之言文相属而不相蒙者。凡《论语》、《孟子》发明前文,义各未尽者皆挈之。他皆放此。

【译文】:

君子宁可言语无所顾忌,也不能拘泥于不守道义的信誉;宁可身体受到困苦羞辱,也不能任从他人不守礼节的恭敬(君子明白为人处事的道义,因此不论做何事都能符合天地之道的规律);宁可自己陷入孤立无助的境地,也不能亲近于那些被世人践踏的小人;这三者如果能够合理的做到并固守礼节,这就和有子所说的言论没有差别,不会发生抵触(让心始终坚守中正之道,便是真正在践行道义)。凡是《论语》、《孟子》中的章节,有的意思没有让我们理解通透的,都可以按照以上所说的去做(以上三点做到了,便是暗合了圣人的教诲)。



【原文】:

德主天下之善,善原天下之一。善同归治,故王心一;言必主德,故王言大。

【译文】:

道德主宰天下所有的善,善原本可以通归于天下的大同之道。善如果被共同用来治理国政,那么君王的心意就是统一的;言语作为一定会施予仁德仁爱,所以君王的言论便会成为天下的大善(这是君王治理国政的关键,要有真善的言语作为)。

【原文】:

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

【译文】:

说话要有一定的规范,行动要遵循一定的法度(言行都要有规矩);白天不要虚耗时日,要有所作为的努力上进,晚上的时候要有所感悟,要有能利益他人的心;在休息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涵养心神,不要让它们随便的散乱、膨胀,在瞬间有了思维的感应时就应该很快将它们记录下来,因为神思的变化我们难以捉摸(要时刻学会用功,不能松懈)。

【原文】:

君子于民导使为德而禁其为非不大望于愚者之道与!《礼》谓“道民以言,禁民以行”,斯之谓尔。

【译文】:

有修养的人对于人民,一定会引导他们做有德行的事而禁止他们胡作非为(这种善便能兼善一切)不希望他们步入愚者的道路,《礼记》中所说的要引导人们以善的言论,要禁止人们恶的行径,就是这种概念(引导是指要自己先做到真善,彻底断除恶的心行)。

【原文】:

无徵而言,取不信,启诈妄之道也。杞宋不足徵吾言则不言,周足徵则从之。故无徵不信,君子不言。

【译文】:

没有征兆就说出来的话那是不可以相信的,这是开启虚妄奸诈之路的开始。杞国和宋国因为制定礼乐的证据不足,所以要征求孔子的意见,孔子就没有办法给予他们讲太多言语(因为这是它们国家的历史遗失),周朝的礼乐制度完备所以就遵从它们的所行,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能够使人相信,有修养的人是不会轻易说话的(言语作为一定要在历史的层面,有足够的资料可以支持,人们便能做出善的举动)。



【原文】:

“便僻”,“足恭”;“善柔”,“令色”;“便佞”,“巧言”。

【译文】:

逢迎谄媚的人,表面上往往看起来很恭敬;善于装出一份柔和美善表情的人,往往是在表面上下了功夫的;花言巧语,喜欢巴结别人的人,总是想方设法装饰自己语言的人(这些人从历史开始记载便存在,所以一定要能识别并且远离)。



【原文】:

“节礼乐”,不使流离相胜,能进反以为文也。

【译文】:

节制礼乐的负面效应,就不会使它们在流布的过程中,让人们感受到它们的美妙的同时有了不平衡心理,相互争胜,反而能在儒雅的礼乐中相互礼让而互相学习美善(因为礼乐的过度兴盛带来的是心志的混乱,情感的焦躁与膨胀,所以适当的节制让它们发展合乎时宜,便能成为雅乐,让人从中学习各种礼节)。



【原文】:

“骄乐”,侈靡;“宴乐”,宴安。

【译文】:

铺张浪费大的礼乐容易让人产生奢靡之感;而那些在宴会上举行的礼乐则容易使人产生安逸享受的心理(不同的礼乐带来的负面影响)。

【原文】:

言形则卜如响,以是知蔽固之私心,不能默然以达于性与天道。

【译文】:

用真诚的心去说出自己内心疑惑不解的事,再用周围的响声征兆来替自己卜卦,那么就能很准确的得知自己的疑惑出现在什么地方,解决的办法也就有了,从来没有说能默不作声的想要通达本性与天的道义,这样的道理是不存在的(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征兆的,要善于通达天性的道理)。



【原文】:

人道知所先后,则恭不劳,慎不葸,勇不乱,直不绞,民化而归厚矣。

【译文】:

人在社会上生存一定要明白长幼尊卑恭敬的先后顺序,对他们做到恭顺但是不会使自己显得太劳累,做到了谨慎但是不会使自己恐惧,做到了勇敢但是不会为人粗鲁,做到了正直但是不会说话做事伤人太深,能够做到这些那么大家都会遵从礼乐的引导,人心得到正化,德行就会变得更加深厚(这里存在辩证的为人处事之道,应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原文】:

肤受,阳也;其行,阴也。象生法必效,故君子重夫刚者。

【译文】:

身体受到他人正面的言语攻击,这是在明显处做的;如果他人在攻击之前已经在行为上有所表现,这是在暗地里要攻击人了(要善于观察,才能避免伤害)。心里有了一定的计谋打算一定会表现在行为处事中,所以有修养的人他们看重的就是品质刚正的人(人的品德修养会决定自己的命运)。

【原文】:

归罪为尤,罪己为悔,“言寡尤”者,不以言得罪于人也。

【译文】:

如果将过错全部推到别人身上,那么这个错误就犯的更大了,只有将所有的错误已经发生后全部揽在自己身上,那么这就是忏悔罪业的最好方法,说话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不要犯错误,这个意思就是不要让语言变成相互攻击、得罪他人的武器(言语交流总有失误,自己要经常反省,谨言慎行)。

【原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恕己以仁人也。“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己虽不施不欲于人,然人施于己,能无怨也。

【译文】:

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行的施加在他人身上,如果能够实行仁德那么就先从自己开始要求。在朝廷的时候不要总是抱怨,回到家里的时候也不要抱怨,自己虽然没有把别人不愿意做的事强行施加给别人让他去做,但是别人如果给了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自己在做的过程中就更不能抱怨(因为自己已经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所以在做事的过程中就更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



【原文】:

“敬而无失”,与人接而当也;“恭而有礼”,不为非礼之恭也。

【译文】:

对人恭敬没有失误的做法,这就是和人交流态度得体,对人不但恭敬而且还具有礼乐风范,这就是没有出现不合礼仪的做法(与人交往贵在恭敬,具备礼仪)。



【原文】:

聚百顺以事君亲,故曰“孝者畜也”,又曰“畜君者好君也”。

【译文】:

养成百依百顺的思想要忠君,孝顺双亲,这就是在蓄养自己的报恩之心,又说能够顺从君王的主张的丞相一定是非常喜欢自己的君主的(有仁德的人的心理,要忠君孝亲,充满喜乐的心理)。



【原文】:

事父母“先意承志”,故能辨志意之异,然后能教人。

【译文】:

侍奉父母一定要先揣摩他们的内心想法然后再按照他们的心意去做事,这样就能够准确的区别他们的内心动向以及他们最大的心意是什么,能够做到这样,然后才能教诲他人这样孝养双亲(先要了解他们的心意,然后在按照他们的心意去做事,这样就能让父母欢欣,也能教化他人)。

【原文】:

艺者,日为之分义,涉而不有,过而不存,故曰游。

【译文】:

古代的六艺,人们白天没有不按照它的内容去做的,掌握了艺的内容但是不会占有它,得到了这方面的成就也不会保存它,它显得游动不定所以就叫做游艺(也是指各种才能,得到了就要传递,有了成果也是为了利益人,所以总是处在学习当中)。

【原文】:

天下有道,道随身出;天下无道,身随道屈。

【译文】:

天下人人都遵从道义的时候,自己就会出来做事,就会实现道的内涵;天下没有道义的时候,自己就会隐居,道也会随之隐遁(道义需要人来践行和弘扬,只有道义充满天下,人们才能体验到天地之间的恒常规律)。

【原文】:

“安土”,不“怀居”也;有为而重迁,无为而轻迁,皆怀居也。

【译文】:

安定居住的地方,不要贪图身体的享受;当自己有一番作为的时候不要考虑要将家安在哪里,当自己没有得到任用难以施展作为的时候更不要轻易的迁移居住地,这都是贪图个人居住地的享受表现(居所安定就要发奋有所作为,不能过于安逸只图享受,心思总是用在住所上就会懈怠)。

【原文】:

“老而不死是为贼”,幼不率教,长无循述,老不安死,三者皆贼生之道也。

【译文】:

到了很大的年龄但是还不能入土为安,心里还在受各种欲望的牵制,这样的人是有损害家庭内部团结的,在幼年的时候不能够听从长辈的教诲,到年长的时候自己行为处事不懂规矩和分寸,总是惹是生非,到了年龄很大的时候仍然不明白事理,认为还要继续任意妄为,这三方面都具备的都是有损生存之道的做法(真正的生存之道就是要让长辈心安,自己明理心气平顺)。

【原文】:

“乐骄乐”则佚欲,“乐宴乐”则不能徙义。

【译文】:

喜欢奢侈逸乐的人,因为养成这样的习惯,所以他就会不断放纵自己心里对欲乐的界限,贪图宴会享乐的人,行为处事就不能让人感觉踏实正义(有贪心的人,就没有原则性,心里始终处在变动中)。

【原文】:

“不僭不贼”,其不歧不求之谓乎!

【译文】:

一个人如果不会违背度量和伤害他人的界限,那么这个人一定是不会轻易嫉妒,不会贪求荣华富贵的人(不违背做人的基本伦常,不欺人,不害人,就会做到不贪不妒)。

【原文】:

不穿窬,义也,谓非其有而取之曰盗,亦义也。恻隐,仁也,如天,亦仁也。故扩而充之,不可胜用。

【译文】:

不取非分之财物,这样就可以做到正义,如果明白不属于自己的财物不能去占有,这也属于一种正义。具有怜悯同情之心的人拥有仁爱的思想,就好像天的广博能够包容万物一样,这也是一种仁德。所以能够将这种思想扩展到全天下,那么就会发生不可穷尽的效用(正义和仁爱能够得以普及,一定会利及天下万物)。

【原文】:

自养,薄于人私也,厚于人私也;称其才,随其等,无骄吝之弊,斯得之矣。

【译文】:

自己在经济条件自足的情况下,如果有意识的使自己的生活过的比其他人更加贫穷,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表现,但是如果有意识的让自己的生活过的非常奢靡,这也是一种不自量力的表现;只有随时随地能够认识到自己所得的财富与自己的才能德能要相得益彰,没有骄傲的心理,没有悭吝的思想,这样才能真正配得上君子的作为(作为一个君子,有经济能力的情况下,适当做些善事,不能过度对于金钱迷恋,要时常想着修养自己的德行)。

【原文】:

罪己则无尤。

【译文】:

如果能够将所有的罪过都独自承担到自己的名下,那么人生行为处事就不会出现细微的过错了(也就是遇事冷静,如果出现是非对错,就要全部认为是自己的错,这样就没有抱怨之心,也就不会做错事了)。

【原文】:

困辱非忧,取困辱为忧;荣利非乐,忘荣利为乐。

【译文】:

受困于屈辱的境地并不值得忧虑,只有自己明知故犯招感来的屈辱才是真正的忧愁;荣华富贵并不是真正的享受,只有忘记荣华富贵,那样才能享受到人生的自在真乐(做事要三思而后行,有所忧虑要明白是不是自己自找耻辱,不能贪图享乐,忘记了荣华富贵才能真正享受到人生的价值)。

【原文】:

“勇者不惧”,死且不避而反不安贫,则其勇将何施耶?不足称也;“仁者爱人”,彼不仁而疾之深,其仁不足称也。皆迷谬不思之甚,故仲尼率归诸乱云。

【译文】:

勇敢的人不会畏惧事理,但是如果他能够不畏惧生死反而却不能安守贫穷的生活,那么它的勇敢也没有施展的地方,不足以为人所称道(做人不但要勇敢,而且要能安于贫穷,磨练心性);仁德之人喜爱人,那些没有仁德的人你却对他们深恶痛觉,这种仁德也不足以为人们称道;这些都是思考片面的表现,所以孔子说他们的做法不合乎正义之道(心中不能有偏见,不能有喜爱和厌恶的区分,要做一个正直无私的人,用身体力行去为世人做表率)。

【原文】:

挤人者人挤之,侮人者人侮之,出乎尔者反乎尔,理也。势不得反,亦理也。

【译文】:

排挤他人的人也会遭到他人的排挤,侮辱别人的人也会遭到别人的侮辱。自己怎么对待他人最后得到的是他人同样的态度,这是人世间的恒常之理,如果形势让自己无法看得清楚真相,这也是自己不明理所导致的(自己公正无私,于人于事都能明理真诚,那么所遇到的人也都会变得正直友爱)。

【原文】:

克己行法为贤,乐己可法为圣,圣与贤,迹相近而心之所至有差焉。“辟世”者依乎中庸,没世不遇而无嫌,“辟地”者不怀居以害仁,“辟色”者远耻于将形,“辟言”者免害于祸辱,此为士清浊淹速之殊也。辟世辟地,虽圣人亦同,然忧乐于中,与“贤者”、“其次者”为异,故曰迹相近而心之所至者不同。

【译文】:

约束自己来践行法度的人可以成为贤达之人,欢喜自己的言行举止使它们都能遵从礼乐之道,这样就可以成为圣人,圣人和贤人,他们外在的言行看起来是相似的,但是他们内心所拥有的境界是有区别的(圣贤的主要区别在于内心是否通达大道,因此修养和境界是区分圣贤的标准)。逃避世态的人是追寻中庸之道的人,他们一生没有被任用但是却没有抱怨的心理,逃避政治黑暗的居住地,他们没有将贪图安乐享受作为目的反而一生坚守仁德之道(这是有才能的人不愿在道隐没时出世有所作为的原因),能够远离美色的人,是为了快速的躲避开即将降临到自己身上的耻辱之事,能够远离恶语攻击的人,是为了避免招来祸患和耻辱,这些都是表现读书人清白与污浊,降职或者升迁的基本条件(贪图美色会带来耻辱,诬陷和攻击只能表明愚蠢,所以有道者都会远离这些)。逃避世态炎凉的社会和黑暗的政治,圣人们的行为大致相同,但是他们内心的忧愁与喜乐与贤达之人是有区别的,所以才说行为处事外在大致相同,但是内心世界就会表现出更加不同的境界(贤者会不断反省与修正自己的言行举止,而圣人喜乐自己的言语作为,他们内心有道,只是等待机缘一展抱负)。

【原文】:

“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踰尊、疏踰戚”之意与《表记》所谓“事君难进而易退则位有序,易进而难退则乱也”相表里。

【译文】:

国君选拔贤德之人,如果迫不得已,就要把身份卑微的人提拔到身份尊贵的人之上,把自己疏远的人提拔到自己亲信的人之上,这同《表记》上的意思是相同的,那就是侍奉君主的人被提拔不容易,但是却很容易被贬谪,这样就会使有才能的人和没有才能和德能的人身份一下子就辨别清楚了(有才能之人,被提拔之后,就会很快施展才能,而使民众得到利益,所以不能考虑身份贵贱和亲疏),如果被提拔的机会很容易就得到了,但是想要辞退他们却非常艰难,那么德能之人和没有德能之人就会开始混淆不清,也显得朝政混乱不堪了(国君提拔人才,一定要小心慎重,因为提拔容易,但是辞退艰难,如果德能不够,处处与道违背,那么有德和无德就会混杂在一起,最终会出现享乐荒废家国治理的局面)。

【原文】:

“弓调而后求劲焉,马服而后求良焉”,士必而后智能焉。而多能,譬之豺狼不可近。

【译文】:

将弯弓调整好了就会发射有力,将良马驯服了它才能成为有价值的马,读书人一定要有忠厚老实的品德,然后才能谈到才能抱负,如果没有忠厚老实的品德,那么即使他很有才能,也和凶恶的财狼一样不会让人轻易靠近的(一切都是在本性良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果没有德能的引导与教化,那么即使才华出众,也是内心险恶的)。

【原文】:

谷神能象其声而应之,非谓能报以律吕之变也,犹卜筮叩以是言则报以是物而已,《易》所谓“同声相应”是也。王弼谓“命吕者律”,语声之变,非此之谓也。

【译文】:

空谷的神能够像人一样发出呐喊的声音是因为有了人的呐喊声才出现的回声,这不是说像乐器一样随着弹奏的变化声音能自动变化,这就如同卜卦一样问什么事情就会得到这件事情的回应,易经中说相同的声音会相互感应,王弼说阳律发出声响,阴吕就会随声附和,但是语言声音的变化,就不会如上面所说的这么对机了(因为人各有思想,所以言语上不会齐整,但是面对有道德的人,能将他们的思想统领起来,言语就如同深谷回声一样,没有丝毫杂音)。

【原文】:

“行前定而不疚”,光明也。“大人虎变”,夫何疚之有?

【译文】:

做事之前如果有了充分的准备就不会后悔,这样做事前途会一片光明,大人革新政治的作为深入民心,那么也就不会有愧疚的地方(要有准备才能付诸行动,只有深入民心,才能毫无愧疚)。



【原文】:

言从作乂,名正,其言易知,人易从。圣人不患为政难,患民难喻。

【译文】:

语言要有条理,那么说话就会名正言顺,说出来的话容易被人们接受,人们也容易遵从。圣人不担心从政的艰难,担心的是人民的思想难以教化(言语作为要有条理,切合实际,就能引导民众理智的生活,如果不能改变他们的思想,说明自己的思想还没有达到与天性合一的境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