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写作见证阅读的厚度

 zhb学习阅览室 2023-05-18 发布于上海

作者:聂士文

有人说,阅读和写作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对翅膀,二者相互作用,成就了教师的卓越。生活中,许多教师喜爱阅读,但由于没有养成常积累、勤动笔的好习惯,其写作水平难以取得明显进步。对于如何提高教师的写作水平,笔者提出如下三点建议。

敢于动笔、勤于模仿

许多教师都有勤于阅读的好习惯,也时常能从书中生发出自己的想法,但很少有人用心把这些内容记录下来。殊不知,“写好”也是一种习惯,是重复行为最终练就的“下意识”,需要不断实践才能真正掌握诀窍,教师如果仅停留在思想层面却不动笔,便很难跳出原先的思维习惯和认知逻辑,无法锻炼书面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到敢动笔,才能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写作起步阶段,教师可以从模仿经常阅读的教育杂志中的文章开始练习下笔。教育类杂志能够及时传递教育的最新热点及动态,对教师了解教育改革方向具有指导意义,是教师模仿的好样本。模仿前,教师可以先从读者思维转换至作者思维,很多人在阅读中常习惯使用前者,而对于希望快速提高写作能力的教师而言,以作者视角阅读文章则可以更好地融入作品,考虑其中的结构方式、叙述方式、表达方式等。具体而言,阅读每篇文章时,教师要认真品味作者的观点,揣摩作者为何要采用这些事例来论证观点,并反复研究作者的写作思路,理清文章一步步的逻辑关联。同时,教师还要细细推敲文章的语言风格,体会其中用词的精妙。

深耕阅读、积累素材

不少教师曾发问,不知道写些什么。实际上,写作的内容就来自我们的生活经历和阅读。遇到某件事的想法、解决某一问题的经验教训、由阅读引发的思考,都可以成为文章的主要内容。

当然,若想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知体验,教师还需要在阅读上下些功夫。每一位教师都应通过阅读培养自己感受生活的能力,努力从普通的小事里发现教育资源,并及时将其记录下来。即使新手教师尚未磨炼出观察教育生活的独特视角,他们也可以尝试引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思考每一处鲜活场景的价值和意义,例如学校发生的趣事可以生成哪些教学情境、课堂中的学生提问值得我们反思哪些问题……以此提高自己对阅读和写作的理解水平。

串联内容、明晰结构

加拿大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说,写作之难,就在于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结构,体现在线性展开的语句里。这句话正说明结构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它能够像“丝线”一样,串联起分散而零碎的写作素材,将杂乱的内容组成一篇条理清晰、结构严谨的文章。

在“如何串联”的问题上,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副院长常生龙曾在其著作

《教师阅读的那些事儿》中介绍了两种写作路径——

一种是“自上而下”,即作者需在写文章之前首先确定主题,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筛选材料,再进行谋篇布局。这样,作者就像在建设高楼大厦之前就对设计图纸了然于胸,可以在正式动笔之前对文章的每个部分要写什么内容、中间如何起承转合等做到心中有数。另一种是“自下而上”,需要作者对已有的海量写作题材进行整理分类,并在同类题材中慢慢明确主题。这种路径犹如用五颜六色的花儿去展现一个美丽的世界,看起来似乎难度不高,但同样需要作者为文章构建一条逻辑清晰的主线,各部分材料之间也要有明晰的因果关系。

笔者认为,上述两种写作路径均值得借鉴,依照文章的具体内容,教师可以进行自由选择或结合。

阅读和写作是助力教师成长的重要渠道,前者可以帮助教师获取新知、紧跟时代节奏,后者则能见证教师阅读的厚度,成为其表达发声的途径。笔者相信,让写作见证阅读的厚度,定能为教师发展带来不竭动力。

来源|《教育家》2023年5月第2期

作者|聂士文 安徽省霍邱县花园镇中心学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