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心理学论坛争鸣:对李继凯、王彦辉老师观点的理解与困惑

 高行之 2023-05-18 发布于山东

龙心理

传普通人听得懂的理论

教人人都学得会的技能

选素质高专业强的执业

做老百姓买得起的服务

助人人成为最好的自己

这是龙心理研究推送的158原创文章

============================

编者按5月17日又是周三,“中国心理学论坛”开场日。河南的李继凯老师作为本期论坛的特约嘉宾,通过PPT课件的方式,为大家详细介绍了自己“构建中国心理学的个人看法”;随后河北的王彦辉老师分享了自己的观点。网友梦梦静同认真聆听了两位老师的精彩分享,并做了笔记,总结成文,内容如下:

一、李继凯老师的主要观点

(一)关于中国心理学基本原理和研究路径方面:

1.认为中国心理学从其根本上来说是服务于人的“生(命)”状态,即如何活“着”的一门学问。它的理论基础总称为“道”,道法自然的道。

2.从观察的角度来看,人活着所呈现出来的特点主要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习、惯、性(本人理解为习惯和习性),从现实的角度又可以划分为“为人”和“处事”两个方面的习惯和习性。因此,李继凯老师主张中国心理学研究的起点(入门)和终点(方向)应当是现实的生活(现象与目标),这是研究的基本路径。(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

(二)关于中国心理学体系的基本架构:

1.基本理论部分(扎根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本人理解李老师所表达的观点是:关于构建中国心理学体系的文化或哲学基础,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与哲学基础)

这种文化与哲学基础的核心是:道。道的本质是能量,其存在方式有“阴、阳、合”三种状态。道的重要属性是动态平衡(趋中和),这也是心理功能(运行和调控)的终极目标。

在以上文化与哲学基础上构建的中国心理学基本理论体系可概括为:“天(阳)”、“地(阴)”、“人(合)”。阴阳合而有生物(命),从人的来处看,人性并无善恶(并非李老师原话,我的理解)。

2.中国心理学的基本研究范畴:一个是对人的本质认识,另一个是对“心”的基本认识。其中,对人的本质认识就是哲学上的认识:人的本质属于有自然与社会、物质与精神四个方面,其中物质与精神包含着“心”和“心理”的内容。

关于“心”的基本认识:何谓“心”,认为心是一种功能。“心”何用,认为心的作用就是服务于人的生命如何活着。何用“心”,想要活得好活得自在需要适度用“心”。

关于“心”的功能本质:适应性。其内容:为了生与活而适应内外环境。

而影响这种适应的重要基本因素是:习、惯、性(其现实体现是为人和处事的方式)

因此,心理学研究“心”的主要目标和规则是:如何适度用“心”,达到趋中和,从而服务于生活。

这里的“和”有三个基本方向或标准:与天地(自然环境)合、与人(社会人际关系)和、与己(身心)和。

以上是中国心理学的理论体系部分,作为中国心理学的体系构建,除了理论部分,还要考虑有以下两个部分(或层面):

3.测评体系(李老师没具体讲)

4.技能、技术体系(没具体讲)

二、王彦辉老师对目前构建中国心理学所表达的看法

1.构建什么?中国心理学(应该)是一个很大的体系,包括概念、现象(问题)、效应、原理等很多基础知识的准备和研究。

2.谁来构建?认为现有的各种(将自己归类为本土心理学)理论流派和技术都是中国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者。任何人搞出来(提出来)的理论(观点、技术)都是(也只能是)一部分。因此,(谁也)不能说构建中国心理学,只能说促进(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在这处过程中,大家通过宣传自己的理论(观点、技术),发展自己的势力和影响范围,各自耕好自己那块地盘,共同服务于中国心理领域,这就(相当于)为中国心理学增砖添瓦,也就是在(着手)构建中国心理学。

3.但是也确实会有一个矛盾(要解决):各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容易形成冲突,分歧是一直有的,如何协调是个问题。对于这个矛盾问题,王彦辉老师似乎没有给出一个妥当的解决办法,但他认为大家对于一种理论去挑出不同的看法其实是一种真正的交流,不断应对这种质疑和分歧的过程,也是促进自身理论(成熟的过程)。

三、本人对两位老师所持观点的几点困惑

1.由于本人对传统文化的掌握和理解较为粗浅,无法理解李继凯老师所说的“道”究竟是哪一个部分或主要指哪一种学说?从PPT和现场讲解方面所获取的信息来看,这个“道”的内涵和本质规律(阐述)实在太过笼统,能否直接拿来作为构建中国心理学的基础(文化与哲学的)?

2.李继凯老师提出的中国心理学基本研究范畴,似乎是一种理论哲学与现实哲学(生活哲学)的混合,概念术语虽是主要基于现实的,但对于这些概念术语的归类和应用却是回到了较为抽象的哲学“道”。所以,我觉得李老师所提出的这套理论观点,与其说是构建中国心理学的一种理论观点,不如说是对构建中国心理学的一种哲学思考?

3.关于“适应”的标准”趋中和”也不太好理解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命状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人生哲学,除了“适应”的,还有比如“成长”的、“奋斗”的,甚至“逃避”的、“抗争”的,等等,不管通过哪种方式,最后能活下去的肯定都是“适应”的,然而不到人生总结和最后一刻,谁也不可能提前知道究竟是不是“适应”的。孔子不是也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因此,我认为“适应”是每个一个人终其一生的功课,涉及到比较宽泛的范畴和领域,能否将其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核心内容来对待?

4.关于王彦辉老师对构建中国心理学所表达的意见,我的理解是王老师似乎并不赞成“构建中国心理学”这一个提议,而是希望维持现状,顺其自然。这样做真的就能构建出中国心理学么?这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5.王老师对于中国心理学构建路径的基本观点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最后凑在一起组合起来的那一个才是中国心理学。结合前些天张守春老师的讲解,各个群里老师们激烈的争论,我觉得如果按照王老师的构想,最后形成的中国心理学就和现在的西方心理学一样,是门组合起来的、彼此间充满抵牾甚至对立的组合式学科?

以上是我个人理解,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请关注本公众号,更多精彩持续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