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北朝风云第一章:动荡不安的东晋

 思明居士 2023-05-18 发布于河北

所谓南北朝,指的是从公元420年刘裕建立宋朝开始,到公元589年隋朝统一天下为止的这段时间。一般把拓跋珪复兴代国该国号为魏当做北朝开始从公元386年到581年,北朝开始时两晋十六国还未结束。南朝时间:420年——589年

北朝时间:386年到581年

也就南朝和北朝建立时间是不一样的。

这段时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方则出现了强大的北魏,而后北魏分裂,各方势力长期争斗发生了很多精彩故事。

这个宋朝是刘裕建立的,为了区别后世赵匡胤建立的宋朝,一般把刘裕的宋称为刘宋,在说刘宋之前我们先从东晋说起。

话说三国时代,晋武帝司马炎最终统一了天下,建立晋朝,史称西晋。然而好景不长,司马炎立了一个傻的要命的太子司马衷,司马炎死后,诸王为了争权而内斗,导致国力大减,期间发生贩卖少数民族为奴隶事件,又联合少数民族一起打内战,然后就爆发了西晋末年流民起义,刘渊振臂一呼迅速得到了民众的广泛支持,于公元316年占领长安,西晋灭亡。西晋唯一一个没有被农民起义推翻的朝代。

文章图片1

而后司马睿在南方建立政权,史称东晋。北方则先后出现十六国,只有一个成汉是南方的。

文章图片2

东晋司马睿是在世家大族的支持下建立的,皇室影响力有限,而世家大族权力却很大。

唐朝著名诗人 刘禹锡的乌衣巷里有这么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中提到的王和谢说的就是东晋时期两个著名的大族。

当时北方战争频发,很多大族迁往南方,琅琊王氏就是其中一只。(琅琊指的是琅琊郡今天的山东临沂一带),琅琊王氏在建业(今南京,曾于212年由秣陵改称建业,282年改称建邺,313年改称建康)颇有影响力,族内代表人物王导。

王导出身官宦世家,他的祖父曾经担任光路大夫,他的父亲担任过镇军司马。王导相貌出众,很有气质,有人评价他是“将相之气”,王导也的确比较有能力,后来当上了尚书郎。

司马睿年轻的时候被封为琅琊王,封地就在王导的家乡。二人因此逐渐熟悉,关系很好,后来司马睿镇守下邳(下邳今天的江苏徐州附近),就请王导做他的司马(重要的军队官职)。

公元307年,司马睿和王导一起来到建邺(今南京),司马睿刚来的时候,势单力孤,很多人不服他,来了一个多月都没有士族来拜见他,面对这种窘境,王导想了一个办法。

当时王导的堂哥王敦担任大将,颇有威望,王导就挑个好日子,让司马睿的马车出行,自己和王敦等重要人物骑着马跟在后面。

当地的士族一看,连王导、王敦这样的大人物都跟在司马睿后面,吃一惊,这件事大大提高了司马睿的威望。在王导的建议下,司马睿积极拉拢当地士族,站稳了脚跟,在公元317年建立东晋,定都建康(今南京),司马睿就是晋元帝。

文章图片3

司马睿称帝之后,非常信任王导,让他担任重要职务中书监(类似于宰相)。当时王导在朝廷执掌大权,王敦在外掌握军队,势力很是大坊间甚至流传一句话:“王与马,共天下。”

文章图片4

然面再亲密的关系,随着时局的不同,也有可能发生改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敦和司马睿之间逐渐产生了矛盾。王敦当时担任荆州刺史,管辖范围大致在今天的湖南、湖北一常,随着势力的发展,他的个人权欲也越来越大,开始在多地安插自己的亲信,这引起了司马睿的不满。司马睿为了抵制他,重用了自己的亲信刘隗、刁协和戴渊等人,在重要官上拒绝于轨的提议人选,这又让王敦很不爽。

王敦极度厌恶刘隗等人,经常喝了酒就念曹操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边念一边用如意敲壶,把壶都给敲坏了,可见怨气有多大。

后来湘州刺史的职位出现了空缺,王敦推荐了自己的心腹陈颁,却又被司马睿拒绝了,司马睿让出自皇族的司马承担任了湘州刺史。

这让王敦大失所望,于是他给司马睿上书,说了一些古代忠臣被怀疑,小人得势的故事,想以此来感动司马睿,但司马睿根本不吃这一套,而是更加忌惮王敦。司马睿也没有立即和王敦翻脸,为了安抚他,增加了王敦的助手,赏赐给他一些仪仗队,提高了他的待遇。

另外,司马睿让刘隗担任镇北将军,大力征兵,说是要去打胡人。

王敦也不傻,他知道这其实是为了对付自己,于是他也暗中开始准备。

公元322年、王敦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开始发兵攻打建康,他打出“清君侧”的幌子、宣称他只针对“大奸臣”刘隗,只要杀死刘隗就辙军。司马睿听到王敦起兵的消息后,勃然大怒,下令要讨伐王敦,但是东晋皇室力量有限,各个世家大族并不支持司马睿,最终王敦成功地打下了建康,赶走了司马睿的亲信,司马睿成了光杆司令,不久后就病死了。

文章图片5

司马睿去世之后,他的长子司马绍即位,史称晋明帝。

文章图片6

司马绍即位之后,王敦依然势力强大,甚至有谋权篡位的想法,但是他的堂弟王导还是效忠司马绍,最终在王导等人的帮助下,司马绍的部队成功击败了王敦大军,王敦本人也在军中病死。除了琅琊王氏,谢氏家族在东晋时期也很有影响力,代表人物有谢安、谢玄等。谢安,字安石,也是出身官宦世家,父亲做过太常卿。谢安年轻的时候就很聪明,风度翩翩,书法也很好。

文章图片7

谢安曾经去拜访当时的名士王濛,和王濛聊了半天。谢安走后,王濛的儿子问父亲:“刚才那位是什么人?”王濛说:“此人很力,将来必成大器。”

除了王濛以外,王导也很欣赏谢安,所以谢安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成名了。

不久之后,朝廷征召谢安当佐著作郎,这是一种写国史的官职,按理来说这是件好事,但是谢安很有个性,直接说自己病吧了,推辞不去,跑到会稽住了下来(今天的浙江绍兴一带)。

谢安很喜欢书法,同时代正好有一位书法大师——“书圣”王羲之。

文章图片8

二人志趣相投,在会稽的时候经常带上一群好友游山玩水,著名的(兰等集序)就是那时候写的。谢安和正统之一起喝酒写文章,过得十分惬意。

除了爬山,谢安还喜欢欣赏大海的风景,有一次他带着一帮朋友坐船出海,中途突然刮虑大风,风高浪急,大家都吓得变了脸色,但是谢安神色自若,非常冷静。

文章图片9

冷静是谢安的一大优点,不过他也不傻,看到船夫继续把船往前开,谢安淡淡地问了一句:“这么大的风我们怎么返航呢?”他让船夫把船开了回去,经过这件事,大家都觉得谢安处变不惊,很有雅量。

当时谢安盛名在外,朝廷多次征召他做官,他却屡次推辞,以至于当时流传了一句话:“安石不出,奈苍生何?”直到四十多岁,谢安才出来接受了官职。

这时东晋又出现了一个手握强兵的大将一桓温。桓温,公元312年出生,其父曾经担任宣城内史。桓温和官员庾翼的关系很好,庾翼觉得桓温很有才华,是个人才,就向司马睿推荐了他,桓温因此被任命为荆州刺史。当时荆州的西边,是李势的成汉政权。

成汉讲十六国讲过这里就简单介绍一下成汉的来历。

西晋后期爆发八王之乱,导致战乱连连,民不柳生。在这种情况下。益州人李特率众起义,反抗晋朝的残暴统治。

文章图片10

当地官员罗尚当然不会无动于衷,他派人进攻李特,却被李特的儿子李雄带兵击败。

与此同时,李特的弟弟李壤带人切断了罗尚部队的补给线,罗尚大军没有粮食,军心离散,罗尚被迫逃走,李雄顺势拿下成都。公元306年,在文臣武将们的支持下,李雄在成都称帝,建立政权。

文章图片11

李雄有十几个儿子,但在考虑大子人选的时候,他却没有考虑自己的儿子,而是选择了哥哥的儿子李班。

大臣们对此表示反对,但是李雄认为自己能有今天,主罗是父系和哥哥的功劳,而且母哥的儿子李班聪明好学,会是一个好君生,因此竖持立李班为太子。

这导致了成汉以后的动乱。

李雄去世之后,李班成了新的皇帝。

李班为人谦虚,喜欢读书,很多名士都做过他的老师,不过在当时哪种混乱的形势下,光会读书是不行的。

因为李班不是李的儿子,初中有些势力对他即位很不满,很快干掉了他、立李雄的儿子李期为皇帝。

李期是李雄的第四个儿子,聪明好学,乐善好施,因此很多人支持他。

但是当上皇帝之后,李期觉得自己大功告成了,开始重用宦官和少数几个亲信,很多大事都由几个亲信做主,导致成汉的统治陷入混乱。

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李期让人毒死了自己的几个兄弟,还准备干掉颇有能力的叔叔李寿。

李期先是毒死了李寿的弟弟李攸,然后又派宦官许涪多次去察看李寿的动静。

事情做到这一步,李寿自然明白李期准备对自己下手了。

于是他干脆先下手为强,率领一万人马杀向成都。

李期没想到李寿速度这么快,猝不及防,很快被李寿控制。

李寿废除了李期的帝位,把李雄的儿子全部杀死,然后自立为帝。

和桓温做邻居的李势就是李寿的儿子,李寿死后,大子李势即位。

李势在位期间政局动荡,成汉实力越来越弱,桓温觉得这是个建功立业的好机会,于是向东晋朝廷上书,准备带兵攻打成汉。一开始,大臣们都认为蜀地易守难攻,桓温兵力有限,深人敌境恐怕会有危险。

然而,桓温的表现大大超出了他们的预期。

桓温打仗很有章法,大军走到半路之时,他先让参军(古代一种低级军官)周楚带人看好辎重,然后自己带兵轻装上阵,直扑李势所在的成都。

李势没有坐以待毙,他派叔叔李福带兵进攻周楚,可惜李福的人斗力不行,被周楚打败。

而桓温这边则攻势凶猛,屡战屡胜,连续击败李势派来的人马。无奈之下,李势只好亲自带兵在成都附近和桓温决战。

他此时李势的人马已经退无可退,因此他们拼得很凶,桓温损兵折将一度想要撤军。

这时发生了一个偶然事件。

桓温的鼓手不知因为什么,把撤军信号敲成了进军信号。桓温的士兵因此一鼓作气向前冲,竟然打败了李势的人马!

狭路相逢勇者胜。

桓温顺利打下成都,李势被迫投降,桓温因功被封为征西大将军。不久之后,闲不下来的桓温又想带兵北伐,再立一功。

但是东晋朝廷怕桓温的势力越来越大会威胁朝廷的安危,因此迟迟没有回复桓温的上书、还重用桓温的政敌殷浩,以此来制约桓温。

桓温很熟悉股浩、知道此人没多大能耐,翻不出什么大浪,因此也没有和朝廷撕破脸。但是从这件事以后,桓温只是表面上服从朝廷,手下人马则不再听从朝廷的调遣。

数年之后,准备充足的桓温正式起兵北伐,在进军路上,看到中原还没有收复,桓温气的大骂朝廷官员。

一旁的大臣袁宏忍不住怼了他一句:“国运有兴有衰,这不是大家的过错。”

桓温的脸色立马不好看了。

他向来就看不起朝廷里那帮大臣,于是当众讲了一个故事。

桓温说:“三国时期,荆州的刘表养了一头大肥牛,这牛吃的比一般牛多,拉货能力却很差,后来曹操占领荆州之后,就把这头牛杀了,分给士兵们吃。”

这故事的威胁性很明显,当场的大臣都吓得脸色大变。

桓温之所以敢和大臣叫板,是因为他打仗的确很厉害。

不久之后,他在北伐路上遇到了对手姚襄。

姚襄是羌人的首领,本来是率众投靠东晋的,之所以和东晋翻脸,和桓温的对手殷浩有关。

姚襄虽然投靠了东晋,但是因为他文武双全,兵强马壮,殷浩很忌惮他,多次派刺客去刺杀他。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姚襄的个人魅力太大,刺客没有下手,还把实情告诉姚襄,姚襄也没有立即去报复,当作什么事都没发生。

但是殷浩不甘心啊,一计不成,他又想出来一招,派将领魏憬带几千人攻打姚襄,结果魏憬不是姚襄的对手,不仅自己战死,所带的人马也被姚襄吞并了。

殷浩因此更生气,命令姚襄带人迁移到蠡台。

姚襄知道殷浩是东晋重臣,不想和他闹僵,派亲信权翼去殷浩那里为自己说情。

权翼和殷浩开始了一场不太友好的对话。殷浩首先说明针对姚襄的原因,他认为姚襄做事为所欲为,不合规矩。

文章图片12

权翼则说是有人故意挑拨离间,双方之间有误会。殷浩提出确凿证据:姚襄派人偷了自己的好马。权翼说姚襄取马是为了练兵自保。

话说到这个份上,基本上是聊不下去了。既然聊不下去,那只好开打了。殷浩主动出招,派将领谢万带兵攻打姚襄,结果被姚襄击败。

殷浩的屡次挑衅激怒了姚襄,他决定给殷浩一点颜色看看。不久之后,殷浩为了提高声望,好和桓温并驾齐驱,也带兵北伐。

不过殷浩的水平比桓温差远了,姚襄抓住机会,偷袭了殷浩的大军,殷浩大败。所以桓温的这次北伐,等于是来帮殷浩解决麻烦的。桓温熟读兵法,久经沙场,出手自然和殷浩不同,他让军队摆好进攻阵型,然后亲自带人冲锋,把姚襄打得大败而逃。由于桓温屡立战功,他的势力越来越大,东晋官员们都得看他的脸色行事。

桓温虽然看不上很多官员,但是他比较欣赏谢安,任命谢安为司马。两人关系很好,桓温器重谢安的才华,对他的礼遇要高于一般人,每次和谢安谈完事情,桓温都很开心,对身边人说:“你们见过这样(优秀) 客人吗?

虽然得到桓温的赏识,但谢安依然是忠于朝廷的。桓温势力很强,有谋权篡位的想法,谢安则利用他和桓温的良好关系在其中周旋。后来谢安的弟弟谢万去世了,谢安提出要去奔丧,借机离开了桓温后来来到朝廷中任职,和朝中大臣王坦之一起帮助朝廷,对付日益骄在桓温,桓温于是有了除去他们二人的想法,不久之后桓温遇到了一个机会一东晋简文帝司马昱去世了。

于是桓温以奔丧的名义,带兵赶来建康。桓温兵多将广,朝廷难以止,大军一路来到新亭(今天的南京雨花台区一带),桓温在建康各地置重兵,准备推翻皇室。

文章图片13

然后桓温派人请谢安和王坦之过来见面,暗中埋伏好士兵,准备杀他们。

疾风知劲草。平时齐名的王坦之和谢安,在面对生死考验时,表现却截然不同。

王坦之听说桓温要见他,吓得不所有,地左文咳怎么办,胺冷静地说了一句:“晋祚存亡,在此一行。”

事到临头,不去肯定是不行了,于是二人硬着头皮去了,见到桓温后,王坦之吓得汗流浃背,用来记事的手板都拿倒了。

谢安不慌不忙地坐了下来,对桓温说:“我听说诸侯有道的时候四方,您何必在墙壁后埋伏士兵呢?”

一句话说得桓温很尴尬,他尬笑着回了一句:“不得不这样啊!一下子被谢安说破,桓温不好意思再下手,谈笑半天之后,谢安和王坦之全身而退。

当时简文帝司马昱刚刚去世,即位的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年纪还小,大将桓温势力强大,有夺位之心,谢安和王坦之极力与之周旋。后来桓温病得越来越重,来日无多,他干脆撕破脸皮,派人上书,朝廷给他加九锡(古代权臣谋权篡位的前奏)。

谢安当然要阻止他,但是又不能硬来,于是他使出拖字诀,看到上书后说写得不妥,需要修改,一改就是十几天。

十几天后,桓温病死了,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然而桓温这个敌人去世之后,东晋朝廷却迎来了一个更强大的敌人一前秦。

前秦是苻洪于公元350年建立的政权,后来皇位传到苻坚手里,苻坚重用足智多谋的谋士王猛,励精图治,国力大增,逐步消灭鲜卑、羌等族建立的国家,统一了北方。

文章图片14

统一北方之后,苻坚望向了占据南方的东晋,意图消灭东晋,一统天下。

然而出乎苻坚意料的是,他进攻东晋的计划遭到了很多本族人的反对,却得到了鲜卑、羌等族降将的支持。

氐族人反对的理由是:如今政权还不稳固,不适宜立即南下进攻东晋,鲜卑、羌等族不值得信任,他们有可能趁乱复国。

慕容鲜卑的首领慕容垂和羌人首领姚苌则支持苻坚,表示现在机不可失,应该趁机一统天下,他们将听从苻坚的指挥。

苻坚有个特点是对敌人非常好,面对投降的慕容垂等人,不仅不怀疑他们,反而还让他们率领本族的部队。苻坚非常相信自己的能力,经过考虑之后,他最终决定发动大军,攻打东晋。

这是东晋建立以来遇到的最大的一次危机。

双方军力差距很大,东晋在主战场准河一带只有八万部队,而前秦光先锋就有二十多万,另外还有待坚亲自率领的九十多万大军,苻坚得意地说:“我人马太多,把马鞭投到长江里,能把长江都给断流了。”

文章图片15

形势很严峻,但东晋在前线的这八万人也不是泛泛之辈,他们是古代历史上享有盛名的精锐部队一北府军。

文章图片16

北府军是东晋为了抵挡前秦,由谢玄(谢安的侄子)负责组建的一支精锐部队。谢玄时任建武将军,他挑选精兵强将,严加训练,练成了一支战斗力很高的部队,这支部队将在未来的大战里发挥重要作用。前秦来势汹汹,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紧急召见各位重臣,商议对策,面对前秦的入侵,谢安坚决支持抵抗,他“内举不避亲”,推荐谢石(谢安的弟弟)、谢玄等领兵出战,获得了司马曜的批准。于是东晋派出北府军,和前秦先锋对峙于淝水(今天的安徽寿县一带)。

文章图片17

前秦大军兵分几路,除了进攻淝水的一路,还让幕容垂领兵经过长江中游一带,东晋大将朱序力战不敌,被前秦军俘获。

任根据苻坚一贯厚待敌人的特点,朱序没有被杀害,还被前秦军继续任用。

文章图片18

宽容自然是一种美德,但是如果降敌不是真心帮你,任用降敌也有可能带来隐患。

朱序是心向东晋的,在即将到来的那场大战里,他将发挥出人意料的作用。

本来苻坚并没有赶到淝水前线,然而前素的先头部队在起初打了几次胜仗,并且得知了一个重要情报一东晋部队兵少,且粮食不足。先头部队指挥官苻融立即把这个情报报告给了苻坚。通俗点说就是人傻、钱多、速来。

苻坚一听,顿时来了兴致,他想亲自指挥打赢这场貌似稳赢的战争。

于是苻坚脱离级慢前进的大部队,亲自带领数千骑兵迅速赶到前线。

来到前线之后,苻坚觉得“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于是他派出已经被自己封为尚书的朱序,让他去东晋军誉里现身说法,劝降东晋部队。 朱序领命而去,他的确很耐心地进行了劝导,只不过劝导的目的和苻坚相反。

当时东晋的前线指挥官是谢石,他看到前秦军人多势众,本来打算坚守不战。

但是朱序告诉他,如果现在坚守不战。等前秦大部队全部赶来,就大势已去了,必须趁他们大部队没有到齐的你时候,击溃前秦先头部队,才有取胜的可能。

谢石经过仔细分析,觉得朱序说的有道现,于是他改变了作战部署,决定主动出击。淝水,在今天的安徽准南一带,阳近破有准的著名景点——八公山。

苻坚在城楼上观察前线时,看到东晋将士军容雄壮,心里开始有点发虚,又看到八公山的茂密草木,觉得那些草木似乎也像东晋的士兵一样,心里越来越虚,对先头部队指挥官苻融说:“这些人看起来是劲敌啊,你怎么说人家兵少呢?”

文章图片19

前秦这边未战先怕,东晋那边士气高涨,谢玄直接派人过来对前秦将领们说:“我们现在隔着淝水也打不了,不如你们退后一点,让我们过河杀个痛快!

凡是敌人建议你做的。一定不要去做,原因很简单,那是敌人的建议。

前秦将领们反对后退,但苻坚却不这么想。

在他看来。“半渡而击”是个好选项。兵法上就是这么说的,趁东晋部队过河的时候突袭他们,必能大胜。

于是苻坚下令军队后撤。

理论虽然很好,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却要遭遇许多意外状况。

前秦人马太多,前面的人后退的时侯,后面的人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部队陷入混乱,这时在前秦军中的朱序抓住机会,大喊一声:前秦军败了!

场面顿时一发不可收拾。

后面的前秦军以为败了,开始逃窜,东晋部队趁机飞速过河,对前秦军发起猛攻,前秦大军很快就打崩溃了。

八万北府军奋勇杀敌、前秦的先头部队虽然人数是东晋军的两三倍,但是由于军心大乱,被杀得大败,先头部队指挥官苻融被当场杀死。

文章图片20

苻坚在亲信部队的保护下,狼狈而逃,他统一天下的梦想也随之破灭了。

前素军在淝水的战败引发了连锁效应,此前他们虽然能组织起旁大的军队,但这支大部队是七拼八凑搞起来的、其中有鲜卑、羌等很多异族的部队。他们并不是真心为前秦卖命,自己有复国的打算,只是考虑到前奏的强大武力才不敢轻举妄动。

现在前秦军被打败,他们觉得机会来了,于是慕容鲜卑的首领慕容垂和羌人首领姚苌各自常领族人复国,原本统一北方的前秦,很快分崩离析。

淝水之战中由于前秦军的巨大优势,东晋上下都感到了很大的压力,但是谢安依然保持了一贯的冷静。

谢玄在出征之前,曾经去问谢安有什么破敌之计,谢安淡淡地说了一句:“朝廷都安排好了。”

临战之际,心神不稳是大忌。为了安抚谢玄的情嘴、谢安还特意陪他下起了围棋。

谢玄下棋技术比谢安高,但由于马上要去面对强敌,心里紧张,谢玄竟然输给了谢安。谢安毫不激动,赢了之后就游山玩水去了。

文章图片21

等到后来东晋军在淝水之战中取得大胜,谢玄的得胜情报送来的候,谢安还在和客人下棋,谢安看了情报一眼,就丢到了一边,面色毫无变化,客人都忍不住了,问战况如何,谢安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小辈儿们已经打败敌人了。”

不过表面虽然淡定,但其实谢安得知打赢后,内心还是非常兴奋的一个小细节出卖了他:过门槛的时候,鞋子被门槛碰坏了都没发觉。

淝水之战的胜利保住了东晋政权,不过安定的日子并没有过多久,桓氏家族势力日益强大,此消彼长,东晋朝廷的影响力逐渐衰落,此时桓氏家族又出现了一个强人一桓玄。桓玄是桓温的小儿子,从小就很聪明,父亲桓温很喜欢他,临死前把桓玄指定为自己的继承人,让桓玄继承了自己的爵位。

文章图片2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