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人狂夸你孩子聪明可咋办?

 开心一天abc 2023-05-18 发布于上海

图片

大家好,我是wapi。前阵子在没药花园上写了一篇关于谎话精的文章,也浅浅讨论了下,为什么有些孩子会成长为谎话精可点击阅读)。

其实习惯性说谎也分两类,一类是家教过于严厉,要求太高,对小事加以指责,可能会造成一些孩子为了逃避惩罚而说谎,这叫“避罚型说谎强迫症”。

但还有一类“求赞型说谎强迫症”(之前命名为自恋型说谎强迫症),更容易出现在另一种家庭:无意识的自恋型家庭。

据我观察,这种家庭通常对说谎者并不严厉,反而在道德上很宽容,甚至没有底线。 这种家庭中通常有一对父母或者其中一人(家庭主导者)从小就过度吹捧、夸赞自己的孩子。由于孩子来自他/她的基因,所以这种对自家孩子的迷恋其实是出于该成年人的自恋。

这种自恋行为就像给孩子创造了一个虚幻的倒影,每天围着倒影跳舞:“宝贝瞧,你有多完美,妈妈/爸爸太骄傲了。”

这会让孩子从小从父母那里获得大量的情绪快感,如上瘾般欲罢不能,以后也会通过说谎去从家长及别人那里窃取这种快感。 当孩子接触其他小朋友或者上学后,内心其实会隐隐没有安全感:父母若发现他并不是那么特别的话是不是会失望,会收回情绪供养?


所以孩子自发地想拼命维持倒影。换言之,孩子也认为自己的“完美”是父母的骄傲,觉得肩负重任,不能打破父母的这种自恋光环。

图片

总而言之,我认为成年人不能一味无原则地把孩子当天才夸,这不仅可能破坏孩子的自我认知和性格,甚至可能对人格造成不利影响。

 图片

当时有个别留言不同意我的观点,大意说:“中国人就是不爱夸孩子,我还觉得我们夸太少了,应该多夸、猛夸。”

我觉得这位读者没理解两点:一,夸是有个度的,二,怎么夸大有学问。

是否把握了这两点,造成的结果可能天壤之别,就像吃药一样,虽然是同一种药,怎么吃,吃多少,可能决定了它是毒药还是良药。

图片

大家可能都看过下面这个斯坦福大学的实验,我再引用资料介绍一下。

斯坦福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和她的团队对纽约20所学校、400名五年级学生做了关于夸奖的研究。其中有三组实验是这样的:研究人员让孩子们独立完成一些拼图任务。在第一轮中,研究人员每次只从教室里叫出一个孩子,看着TA进行拼图。这一轮测试题目都比较简单的智力拼图,几乎所有孩子都能很好地拼出图案。在每个孩子完成测试后,研究人员会单独把分数告诉他,并进行夸奖。

研究人员随机地把孩子们分成两组,一组得到的是一句关于智商的夸奖,比如:“你在拼图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聪明。”另外一组孩子得到是一句关于努力的夸奖,比如:“你刚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现得很出色。”随后,孩子们参加第二轮拼图测试。这时,孩子们可以从两种难度不同的测试中选择一种,并说明:较难的那种可以让他们学到新知识,而另一种则是和上一轮相似的简单测试。效果很快显露。研究人员发现,那些此前被夸了“努力”的孩子中,有90%选择了难度较大但能学新知识的任务。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则大部分选择了和此前一样简单的任务。

显然,被夸奖“聪明“以后,这些孩子仿似有了偶像包袱,畏惧挑战,因为他们害怕自己万一没做出来,会丢掉“聪明”的标签,会被人视作“笨”。

在第三轮测试中,所有孩子参加同一种测试。这次测试很难,他们都失败了。先前得到不同夸奖的孩子们,对失败的反应差别明显。那些先前被夸奖努力的孩子,失败后会归结为自己还不够努力。他们在测试过程中很投入,尝试各种办法,并且虽然失败了,还是表达出了满足感。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则把失败归结为自己不够聪明。他们在测试过程中显然更在意结果,在发现很难后就表现得紧张、焦虑、沮丧。

这个实验最直接的结论是:为了孩子好,我们应该赞美孩子的努力、策略和选择,而不要赞美那些TA无法把握的天赋


我之前看过一些正面管教的书,加上自己的观察,结论正是如此。

我们可以夸孩子那些“他们可以后天努力的特质”,譬如:

你很勤奋”、“你很努力。”

“你是个很爱动脑筋的宝宝。”

你不怕困难和失败。

“你很会挑颜色。”

你很注意观察细节。

“你很有爱心。”

“你很会关心人。”

“你很会照顾自己健康。”

……

注意到这些特质的共性没?

一,它们是谁都可以拥有的后天特质。你想不想努力?想不想动脑?……就看你怎么做了。这暗示着你的价值在自己的掌控中,你的优点可以由自己创造。

二,这些特质很难量化和排名(不像选美,可以排个第一、第二)。有人比你努力,那么你也可以更努力,但通常没人会被认作是最努力的。

与之对应,我们不宜夸的方面都是一些先天的的特质,譬如:

“你很聪明。”

“你真漂亮。”

“你就是天才。”

“你反应真快。”

“我家宝宝看面相就是福气好。”

“天生幸运儿”……

这些是每个人无法掌控的先天特质,只会让被夸的孩子出现认知偏差,以为自己是特别的,和其他孩子都不一样,是天选之子。一旦他们到了学校,在同龄人中间,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比不过别人,就会产生心理落差。

譬如一个从小被长辈夸聪明的孩子,到了学校里发现有其他同学比自己聪明,或者和自己一样聪明,就会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

他们会变得要不嫉妒比自己优秀的人;

要不消极、否定自己的价值;

要不退缩,逃避那些难的挑战,来自欺欺人,以维持自己和父母心中的完美形象。

图片

关于怎么夸,我在自家5岁小AI身上就发现了明显的对比。有时家里四个老人围着小AI一个人转,各种赞美和吹捧是必然的。

图片

小AI

在她两三岁时,爷爷奶奶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问她,狗怎么叫啊?猫怎么叫啊?羊怎么叫啊?

她得意地模仿叫声,他们就拍手大乐:“真聪明!”屡试不爽,每次都像第一次听到那么惊喜。

毕竟在自家人眼里,孩子很容易看上去像“神童”。

 图片

前段时间,我发现AI有点儿偶像包袱。譬如5以内的算术题,她可以掰手指头,比较熟练,便很喜欢大家考她。2+3等于几?5

但如果是超过5、需要她很慢才能得出结果、或者容易做错的计算题,那么就算有人考她,她也总是装没听见,岔开话题。

我已经留意到她对夸奖的上瘾。她回避自己不擅长的、难的事,是怕挫折,怕自己显得不那么聪明,怕大人的情绪反馈不如她的期待。

留意到她这一点后,我就开始注意如何引导她。

但是,即便我已经很注意夸奖她的方式,有时也会脱口而出“聪明”这样的词;即便我把微信文章发给全家人,让大家了解应该怎么夸奖孩子,我也掌控不了外人是如何夸奖她的。

我倒不觉得这事值得焦虑,孩子的童年很长,一直处于动态改变中。我认为作为家长更核心的任务是:引导她正确理解那些天赋(聪明、漂亮)的本质意义

譬如漂亮。出门在外,难免会有许多人夸她漂亮,这是大部分孩子都会遇到的,有些是真实想法,有些是客套。

但孩子听多了,可能会以漂亮来定义自己是谁。我认为这么小的孩子太关注自己的长相,有那种包袱并不是好事。一方面,她可能对那些她自认为不如她漂亮的孩子,产生某种优越感,不利于交友。另一方面,任何天赋的东西都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如果她以后遇到比她美的,可能会自卑、妒忌。

为了降低这种负面影响,我在她小时候就经常会对她说:AI确实是漂亮宝宝,但每个小朋友都很漂亮,对不对?

“世界上有各式各样的漂亮,高一点、矮一点、胖点、瘦点,皮肤黑点、白点,眼睛大的,小的,漂亮没有绝对的标准。”

“今天有人说你漂亮,或许明天有人说你丑,但在我心里你都很漂亮。”

有时漂亮的孩子不一定能交到许多朋友,但性格好、可爱的孩子更受欢迎。

我希望,她打心底自信:“我是美的。”哪怕将来有人恶意评价长相,也不会干扰到她的自信。但同时她也要意识到,别人也是美的,有他们的美,这不是一个决定人价值或者可以拿来竞争的东西。

在她把这些意识深植心中以后,其实别人再怎么夸,都不会有不好的影响。

前阵子给她选微信头像,觉得婴儿期一个像蜡笔小新的照片太逗了,虽然比平时照片丑许多,但非常有喜感。我就问她这个做头像可不可以,她满不在乎的一口答应。

现在若有人夸,她会开开心心地说,其他小朋友也漂亮。

她也很嘴甜,很会夸人,譬如看到视频里的小女孩,会说这个小妹妹太漂亮(可爱)了!

有人逗她,你漂亮还是妈妈漂亮?她会说,妈妈漂亮。

图片

很多人觉得智力这东西是多多益善的,但现实中许多早慧的人却未必过得好,更催悲的是那些没有自知之明,自以为聪明的人。

家里的老人在孩子做了一些对于她这年纪来说一点都不稀罕的事时,常常使劲夸赞,像发现了神童。

为了以免她太受影响,我经常会对她说的话:

“你挺聪明的,但也有很多小朋友比你聪明,对不对?”

“就算有些孩子不那么聪明,他们也可能做的比你更好,因为对于最后的结果,有太多事情比聪明更重要了!比如TA是不是勤奋啊,是不是愿意动脑子,是不是会观察……”

“聪明是什么?本来就是会变化的,如果你一直怕做难的题目,只挑简单的,放弃动脑,就会慢慢变笨,而当你爱动脑筋、喜欢挑战那些难的事,哪怕失败了你也会越变越聪明。”

“比起聪明来,更重要的是动脑!哪怕你骑自行车,跑步,如果带上脑子,也会做的更棒。”

现在,我和她下五子棋时,有时发现她下出一步让我惊喜的棋,让我意识到她在谋篇布局……每当那时,我一般都会毫不吝啬地夸她:“你真的很会动脑筋啊。

她现在也经常得意,自己会先琢磨一些事,然后向我求夸奖:“我是不是很会动脑?”

我觉得天赋(美貌、聪明、幸运)这东西仿佛白雪公主的苹果,一面是好吃的,一面是有毒的。外表诱人,人人想拥有,但真有了未必是件幸事。

作者:wapi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