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迅的世界”我们未必懂

 胡洪侠 2023-05-18 发布于广东

“鲁迅的世界”是一个常见的修辞性的说法,比如说“鲁迅的乡土世界”“鲁迅的文学世界”“鲁迅的情感世界”等等。我这些天所关注的“鲁迅的世界”,不是比喻意义上的,不是修辞,不是引申义,不是一种言说策略,而是用"世界"一词本来的意义,即这个真实的世界,这个真实的全世界。

这是我最近反复问自己的一个问题:每个人都以为很熟悉鲁迅的世界,真的是这样吗?也有很多人认为鲁迅的世界过时了,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在多大程度上真正进入了鲁迅的世界?我们是活在鲁迅的世界之中,还是活在鲁迅的世界之外?

围绕这个问题,我这几天简单梳理了一下思路,想搞明白在鲁迅的世界中,世界究竟是在哪里。思考这个问题时,我觉得我们应该关注鲁迅的几篇文言论文。1907年,鲁迅以“令飞”、“迅行”为笔名,写了几篇论文,包括《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等。在这些论文里,鲁迅强调了如下几个方面:

1,强调科学精神:在鲁迅看来,近代科学精神是西方19 世纪文明和科学发达的"本根",但当时介绍新文化的“有识之士”则只关注西方文明和科学发达的表象,并没有意识到作为“神圣之光”的“精神”才是西方科学发达所依赖的“本根”。

2,强调科学与人文结合:日本学者伊藤虎丸认为,1907年系列文言论文的发表,意味着鲁迅完成了从科学者向文学者的转变,科学与人文作为鲁迅早期思想中的内在“精神”合为一体,互融共生。通过文艺改变国人的精神,重塑民魂成为其一生的选择。

3,强调人的主体精神:系列文言论文的核心是将民族危机与个体精神联系起来,强调人的主体精神,强调兴国的前提是国人精神的觉醒,即“首在立人”。由“立人”而“兴国”,建立人国的救亡路径。其深度指向是人的精神层面,立人的关键在于通过文学“涵养人之神思”,通过文艺复兴进而实现民族复兴。

4,强调“世界人”:鲁迅早在一百年前就认为应该从世界看中国了。他的文言论文,大都从世界历史切入到中国现实,时时从全世界的角度反观中国,强调一种世界性的品格:“世界人”!

时间匆匆过,眨眼到了晚年,鲁迅更为关注民族命运与人类前途等大问题,正像他自己《无题》诗中的那句:“心事浩茫连广宇”。又像我们都熟悉的那句话:"无穷的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一点太值得我们今天特别关注了。鲁迅去世前三个月,捷克汉学家普实克致信鲁迅,要求翻译《呐喊》,并请鲁迅作序。鲁迅当即允准,并写了捷克译本序言。他在序言中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人类最好是彼此不隔膜,相关心。"

他一生都在努力把世界带进中国,翻译于是成了鲁迅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计算过,说他一生有一半时间从事翻译或组织翻译。他翻译的作品,也占其全部著述文字的一半。鲁迅一生译介了15个国家、100多位作家的作品,总字数达250多万。

鲁迅寻找一切机会,让自己身处“世界之中”。内山书店,就是他通往世界的一个窗口,一个会客厅,一条路,一艘船。1936年10月18日,鲁迅病危时写给内山完造的便条,算是鲁迅的绝笔。这也意味着,他通过内山书店,完成了和这个世界的告别。

鲁迅如今仍然是一个世界性的存在。他从看向世界,走向世界,为了世界,到最后,属于世界。"心事浩茫连广宇",鲁迅先生的"心事"与"广宇",我们真的懂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