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会宁周家河畔 || 作者 周凤桐

 天南地北会宁人 2023-05-18 发布于上海

会宁周家河畔

作者 ‖  周凤桐

作者周凤桐,会宁人,定西市信访局退休人员



周家河畔,属于会宁县八里湾乡大水岔村,地处黑窑堡山北麓,苍哇河南小流域,位于东径105.194855度,北纬35.785228度。东与阳坡庄和坟湾来隔河相望,南与上岔来以河界邻、与岔儿湾毗邻,西与山头岔和坑窝里背山相靠,北与殷家大湾和马家新庄依河相连。全庄按照自然地势和座落格局分山上、头起、得底(底下)、压(读nià)面等几哈里,并依此互称邻里关系。因在晚清时期,由通渭县第三铺乡郭家岔绅士周二老爷之后携亲房共两户人家先后迁徙到大水岔河之畔,安居建业,繁衍生息,发展壮大,成为全是周姓的自然村,史称周家河畔。

周家河畔地处陇西黄土高原腹地,山大沟深,坡陡地峭,海拔高,气侯差,其地形为梁峁山地类型,水土流失较为严重,自然条件十分严酷。年平均气温较低,最冷为一月份,最热为七月份,无霜期短,日照充足,降雨量较少,蒸发量大,形成干旱气候。旱是这里的主要自然灾害,其次,寒、霈雨和病虫害等灾害也时有发生。

周家河畔种植业历史悠久,作物种类繁多,品种资源比较丰富。其中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糜子、洋芋、荞麦、莜麦等;豆类作物有豌豆、扁豆、大豆、蚕豆等;油料作物主要有胡麻、麻子;瓜菜方面有叶菜类、葱蒜类;药材主要有党参、干草。养畜产业发展比较快,且品种繁多。有牛、驴、马、骡子、鸡、猪、羊、兔、蜂、鸽等。林业资源比较溃乏,主要树种有梢白杨、柳树、榆树、椿树、杏树、苹果、梨树等,成林面积较小,覆盖率低,植被稀疏,水土流失治理迫切需要。

★周家河畔归属历史沿革★

陇中地方,清初沿用明时基层建制,县以下设里(并根据防务需要增设了卫、厅、百户等),后在里下增设适中。清晚期,周姓人迁徙来河畔时属会宁县第二川里旮旯(凅潦)适中管辖。

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会宁全县分为9区,周家河畔属王家集区管辖。

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全县并为7区,周家河畔归第3区管辖,区公所在韩家集。

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全县并成5区,韩家集与青家驿合并称2区,区公所在青家驿。并改区以下适中为村,村名冠以仁、义、理、智、信字。周家河畔属2区义长村(注:或义富村或义集村,待考)管辖。

民国19年(1930 年)实行保甲制。全县设5区、80保、821 甲,周家河畔隶属2区管辖。

民国28年(1939 年)全县设3区,19联保,9保,963甲,周家河畔隶属2区管辖未变。

民国29年(1940 年)全县划分1镇12乡,辖83保、696 甲,周家河畔属集富乡管辖。

民国30年(1941 年)全县改置1镇8乡辖67保、501甲,后增至81 保、967甲,这一设置延至 1950年春,周家河畔属长富乡管辖。

1949年全国解放,会宁县人民政府成立后将民国时期的8乡1镇改建成5区,并成立区公署,区下设保,原甘泉、长富两乡改称第4区。周家河畔属4区(辖17保)管辖。

1950年上半年,原保名称改为乡,设立乡人民政府,辖 324个行政村,917个自然村。周家河畔属4区韩集乡管辖。

1952年后半年土地改革结束后,全县划分为 9区,区公署改称区公所,仍辖81乡。周家河畔属5区(区公所在翟家所)山水乡管辖。

1955年,乡人民政府改称乡人民委员会。后半年,全县合并成9区,60乡。区名改以地名称谓。周家河畔属城关区山水乡管辖。

1957年,先后撤销城关等6区,并将 58乡(镇)合并成 1 镇,29乡。周家河畔属王庙乡管辖。

1958年3月撤销其余3区成立部分中心乡,9月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撤销乡镇,成立10个人民公社。公社成立管理委员会,实行政社合一体制。周家河畔属韩集人民公社管辖。

1961年6月,全县划分36公社,同年10月又成立5公社。同时成立7 个区工作委员会,分辖40公社,周家河畔属八里人民公社管辖。

1965年春,撤销区工委。全县合并成1镇,20 公社。周家河畔属八里人民公社大水大队阳坡生产队管辖。

1968年5月,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改称革命委员会,大队也成立革命委员会。周家河畔属八里乡大水革命委员会阳坡生产队(期间阳坡生产队合併到大水生产队一年之多)管辖。

1983年7月15日,体制改革,恢复乡建制,全县 32公社攺称乡。并根据地名普查结果,乡、村使用标准化名称。各乡、镇成立人民政府,乡设立经济委员会。周家河畔社属八里湾乡大水岔村管辖。

受历史资料欠缺、本人知识水平有限、实地调查研究不够等逐多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很多差错、不足和不符,欢迎知情人提出批评及修改补充完善意见。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