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书法艺术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2

 钟家台 2023-05-19 发布于湖北

最初的隶书,是与正规写法并存的较为潦草的书体,到了汉武帝时,汉字完成了“隶变”的过程。定型后的隶书出现了蚕头燕尾、方折波磔的笔画,体势由纵势长方变为正方及扁方。时至东汉,隶书已成为法度谨严的官定书体。这就是通常所指的“汉隶”,又称“八分”。

隶书作品

关于篆书和隶书的发展,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是时秦大发隶卒,兴役戍,官司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晋代卫恒在《四体书势》中也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也就是说,隶书是为了满足现实需求而逐渐产生的,可以说是历史进步的产物。

关于“楷书、行书、草书”的历史变革,书界普遍认为这三种书体在西汉初年就已经开始萌发并渐趋发展。由于楷、行、草书的结构相对简单,加之易写、易学、易普及,所以自魏晋始,这三种书体在朝野一直被广泛应用。

王羲之《远宦帖》

这一时期的书法家以钟繇、王羲之等人为代表,他们的楷书、行书、草书作品都备受社会尊崇和青睐,影响深远。其中,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后人尊为“天下第一行书”。

而王羲之的《十七帖》、《寒切帖》、《远宦帖》等草书作品,则被誉为“天下第一草书“。后世学习书法者,莫不尊而临摹之,以至有“天下无处非王书,学书无不学王书”的历史现象。

魏碑之《张猛龙碑》

魏晋时期,楷、行、草等书体逐渐取代了篆书和隶书,同时还出现了一种由隶到楷的过渡书体——魏碑。

唐代开成年间,以《开成石经》的完成,标志着楷书标准化的定型。它是继小篆、隶书标准化之后又一伟大的文字统一工程。

《开成石经(节选)》

中国的书法艺术,历经数千年,其从远古的图腾崇拜到“象形符号”;从黄帝时的“鸟虫文字”到夏商之时的甲骨文;从金文(指铭文)到小篆;又从篆到隶及至魏晋南北朝的楷、行、草的大兴于世。

可以说,中华民族这一古老文字的创造、演变、发展,时间是久远的,变革是艰辛的,但同时它的产生与发展又是极其辉煌的,是值得我们所有炎黄子孙引以为豪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