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疏肝:疏肝对应的是“肝郁”,肝木的作用就是疏泄,当某个位置因为痰湿、淤血、气滞等原因,导致不通畅了,肝是将军之官,它就会携带“肝阳肝阴”来把它疏通开,如果疏通不开,就形成了肝郁。 肝郁就需要疏肝: ✨肝阳的力量不足,不能疏通肝郁的时候, 就用温性的疏肝药:麦芽、佛手、玫瑰花。 ✨肝郁的同时,又有肝火(肝郁化火), 就用凉性的疏肝药:柴胡、郁金等。 ②敛肝:就是用酸味把肝阴、肝血收起来,不让它出走,或出走少点。比如崩漏、牙龈出血,此时可用山萸肉、乌梅、芍药 等酸性药,来收敛肝阴、肝血。 ③清肝:清肝和泻肝可放到一起,是针对肝火的。清的力度小,泻的力度大。 比如菊花、夏枯草、桑叶 属于清肝药,它是往上走的,它直接把肝火在上焦的火热之性给清掉了,叫清肝。 泻肝用龙胆草,特别苦,它直接把肝阴、肝血给泻掉了,叫泻肝。 清肝和泻肝:清肝药像菊花,本身是甘甜微苦的,因为它凉,它让肝血肝阴往回走,让它慢下来,所以火就没有了。而泻肝药龙胆草,泻肝是直接把它清掉了。 ④补肝:补肝和温肝差不多, 补肝是补肝阴,而温肝是补肝阳。 补肝:补肝阴像地黄、首乌、阿胶就是补肝阴的、补肝血的。 温肝:补肝阳像桂枝、当归,它是温性的,入肝的,所以补肝阳。 ⑤柔肝:柔肝和补肝差不多,只不过是补肝阴的同时,它又有凉性,比如芍药配合地黄,就柔肝。 桑葚、生地,这些既补肝又清凉的药,它就柔肝,让肝能柔软下来,让筋能柔软下来。 ⑥缓肝:用甘甜的药就是缓肝,比如甘草、饴糖、大枣,因为甘能缓急。肝气犯胃,肝气横逆克脾土的时候,人就会腹痛、胃痛,此时用:甘甜的药+柔肝的药,就会缓解疼痛。比如芍药甘草汤。 ⑦平肝和镇肝:平肝针对的是有风,肝风,比如抽动、震颤,就用钩藤、天麻、全蝎之类的药,让局部的经络通畅,没有淤滞,肝就不能化火化风。 平肝的同时,要配合补肝、柔肝、清肝,配合柔肝或补肝来养阴;可能还要配合清肝的,来泻火。 镇肝用的都是龙骨、牡蛎、磁石这类药,它下坠下沉,往下走,让最下面肾阳的火烧不起来。因为肝阳就来自于肾阳,实际上是把肾阳的火收敛起来了,给镇住了,它自然就平抑了肝阳,所以叫镇肝。 ![]() 知识链接:摘自《中医基础理论》 肝在五行属木,为阴中之少阳。 肝系统包括:肝藏魂,在志为怒,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液为泪,与春气相通应。肝与胆相表里。 肝主疏泄而藏血,调和气血,刚柔相济,“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肝的疏泄和藏血功能正常,气血充盈,能耐受疲劳。 (一)肝的生理特性 1.肝主升发:肝气升发有度,有赖于肝阴与肝阳的协调。肝阴主凉润、柔和,肝阳主温煦、升动。肝阴与肝阳协调,肝气才能柔和而升发,发挥疏泄、畅达气机之作用。 肝阴不足,易导致肝阳偏盛而升发太过,出现肝火上炎或肝气亢逆的病变;肝阳不足而肝阴偏盛,易发生升发不足,可见肝脉寒滞的病变。 2.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肝属木,肝气以疏通、畅达为顺,不宜抑制、郁结。肝气疏通和畅达,与情志活动密切相关。情志的乐观愉悦,有助于肝气疏通和畅达;情志郁结,则肝气失于条达,而见胸胁、乳房、少腹胀痛或窜痛等症状。 3.肝为刚脏:肝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肝内寄相火,主升、主动,阳气用事,故称“刚脏”。肝气升动太过,易于上亢、逆乱。临床上,肝病多见因阳亢、火旺、热极、阴虚而致肝气升动太过的病理变化,如肝气上逆、肝火上炎、肝阳上亢和肝风内动等,从而出现眩晕、面赤、烦躁易怒、筋脉拘挛,甚则抽搐、角弓反张等症状,也反证肝气的刚强躁急特性。治疗多用疏肝补虚、泻火滋阴、以柔克刚等法,以合木之曲直特性。 肝体阴而用阳,即肝主藏血,以血为体,血属阴;肝主疏泄,以气为用,气属阳。肝体阴柔,其用阳刚,阴阳和调,刚柔相济。 肝为刚脏与肺为娇脏相对而言,肝气主左升,肺气主右降,左升与右降相反相成。若肝气升动太过,肺气肃降不及,则可出现“左升太过,右降不及”的肝火犯肺的病机变化。 (二)肝的生理功能 1.肝主疏泄 肝主疏泄,指肝具有维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生理功能。 (1)调畅精神情志 (2)协调脾升胃降 (3)促进胆汁泌泄 (4)维持血液循行 (5)维持津液输布 (6)调节排精行经 2.肝主藏血 肝主藏血,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 (三)肝的系统联系 肝藏魂;肝在志为怒;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肝在窍为目;肝在液为泪;肝应春。 ![]() 本文为读书笔记摘抄,内容仅供参考,有病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
|
来自: 花无缺3myj1j3d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