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享年”与“终年”,都是表示死亡,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

 YYY养生 2023-05-19 发布于河南

人生百年固有一死,权贵富豪、平民黎庶没有人能够逃出这个结局,中国人从很早以前就开始考虑生死的问题,有的人对这个结局有很大的敬畏。

例如,生死间有大恐怖;有的人感慨生命的时间短暂,例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在许多诸如敬畏、感慨、不舍、恐惧等情感的混合下,人们创作了许多描述死亡的文字,并用这些充满了情感的文字,对亡者的进行描述、对逝者的进行追思。

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在那些表述死亡的相关文字中,有时会出现“终年”与“享年”的字样。

对于普通人来说,“终年”与“享年”都不难理解,两者都有代表着逝去者年龄的含义,可究其细节,到底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对什么人的死亡,用终年或者享年,大部分人就不是很清楚了。

“享年”与“终年”,都是表示死亡,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

承载中华文明的汉字是上古文字体系的唯一传承

中国的汉字,已经拥有数千年的漫长历史了,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现在唯一还在使用的上古文字体系,汉字最初的起源有着多种说法。

例如,上古结绳、仓颉造字、图画记事等等。

但不管是哪种说法,都是认可汉字本身从形意到形声、从象形到象征的发展演变之路的。

从上古时候为记述表意、传承思想的需要,中华民族创造出现了文字,到现在汉字承载中国文化普及世界,数千年来在汉字身上凝练有太多的中华民族历史、沿革、文化、经济、政治和民俗等方面的内容。

“享年”与“终年”,都是表示死亡,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

每一个汉字都可以单独说出一段故事、讲出一个传奇、写出一本厚书,特别是汉字单字到词语的组合应用,每个词语不但会带有特定的意思,还包含着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政治理念、文化演变、民俗礼仪。

所以,汉字的字词,不仅仅是字面意义的简单排列组合,还是古代文化与思想的结合及碰撞,许多特定字词的出现,本身就代表着创造者对国家政治的掌控和管理,以及对民俗文化的理解和延续。

比如说,千古第一女皇帝武则天为自己所造的“曌”字,这个字被创造出来就是要衬托武则天的英明神武、光明正大,所以取了一个日月当空的字形组合,用来寄托武则天希望自己在历史中的地位长久绵延、永恒不变。

“享年”与“终年”,都是表示死亡,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

“曌”的出现,就是典型的国家统治者出于政治需要,而通过对文化、民俗等方面的延伸利用,对汉字进行再创造。

一方面武则天希望自己能够拥有独一无二的代表文字,另一方面武则天又害怕过于独特的文字创新,让民众无法理解、无法记忆。

所以,在文字选取和字形创新上,都使用了最为常见的汉字,以便民众识别和理解。

在“曌”这个单独的文字上,即使是从未见到、也不认识的后人,在看到“曌”时也能马上就理解这个字的大概含义,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明白“曌”字的使用方向和礼仪地位。

“享年”与“终年”,都是表示死亡,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

而这也正是汉字的无穷魅力之一,一字成文、一字成书、一字成故事。

在中国文字的历史中,类似“曌”这样的字和词有很多,例如,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汉皇帝刘䶮,创造了一个“䶮”字,作为自己独一无二的名字。

而这个“䶮”字,所采用的汉字也是民众都很熟悉的龙和天,意思就是龙在天空飞翔,至高无上、天下独尊。

南汉皇帝刘䶮在中国历史中不是很出名的皇帝,但因为他造了这个“䶮”字,也经常会被研究中国历史、中华文化的后人所提起。

从这个角度看,南汉皇帝刘䶮造字的目的也算是达到了。

“享年”与“终年”,都是表示死亡,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

在国家统治者造字造词之外,更多的汉字词语是人们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根据需要而被创造出来的。

例如,清朝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有一段对父亲过世的讣闻描写,其中用了“春秋四十五岁”的词语,对此作者的解释是,父亲四十五岁去世年龄不高,不便写作“享寿”。

用“享年”又认为年是无法享受的,有些词不表意,而用“得年”等词语则不太尊敬,所以使用了“春秋”一词,既含糊了年龄的问题,又显得古朴、大方。

在这里,因为父亲去世时年龄的问题,作者首先否定了讣闻使用“寿”字。

“享年”与“终年”,都是表示死亡,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

其次,作者是不认可“享年”一词的,而其他词也不太适合,最后再三斟酌才使用了一个不是很贴切,但作者自我感觉很好的“春秋”一词。

这件事的经过,其实就是个很典型的造词、用词的案例。

由于古代科学知识的欠缺,古人对许多在当时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十分敬畏,所以,在生活、生产中,也由此而产生了很多风俗礼仪,而古人在具体执行时又会因为某些忌讳和喜好,对礼仪、用词等进行调整。

这种情况长期流传下来后,就出现了很多近似但又不一样的词语,就如同在祭文、讣闻等文字中,经常出现的“终年”与“享年”这两个词语。

“享年”与“终年”,都是表示死亡,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

“终年”与“享年”这两个词语,在汉字的长期传承、使用中,因为使用者的身份、地位、喜好、习惯等原因,使用方法和内在含义,趋同而迥异、似是而实非。

虽然不能说错误使用两词会造成多么大的危害或者影响,但错误使用两词也会体现出使用者对汉字的掌握程度和个人学识,更会显示出使用者对逝去者的尊敬和用心。

从这点来讲,“终年”与“享年”这两个词语的使用,应该予以重视和辨别。

“享年”与“终年”,都是表示死亡,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

中国文化的生死观,对国人追思祭文的用词影响

“终年”与“享年”这两个词语,多出现在祭文、讣闻等关于离世死亡的文字中,因此在词语使用环境和使用用途里,带有着中国文化对人生死的理解和观念。

其遣词用句在礼教严格的封建社会是非常严肃的,也是包含着逝去者身份地位、追思者情感表达的。

在古代,由于生活水平的原因,人的生命很短暂,当古人活到一定的年岁后,身体各方面的机能和健康都会有所下降,从而使人遭受到各种疾病的痛苦。

所以,在古人思想中,有着生亦何哀、死亦何苦的想法,对人生死的观念和看法,在一定的认知中是平等的——人活着的时候要讲究礼节、死的时候更不能缺乏礼节的。

“享年”与“终年”,都是表示死亡,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

在这种对生命和死亡的普遍认识下,居于封建社会思想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出于文化权势、思想掌控的目的,在死亡方面的礼教上,也有着很多的内容和规定。

不学礼,无以立,儒家治世治国十分看重礼仪的重要性,对于生死大事中的死亡礼仪方面的规定,也是很严谨、很严格的。

在儒家所倡导的哀悼之礼中,关于殡葬、灾难方面的“凶礼”具体规定,一般来说分为五种,丧礼、荒礼、吊礼、桧礼、恤礼,分别对应着死亡、凶乱、祸灾、围败、寇乱等情况。

“享年”与“终年”,都是表示死亡,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

在儒家思想和文化中,这些有着细致规定、具体安排的礼仪,在用词用句中尤为仔细,并通过这些烦琐、深邃的文化使用,将儒生的身份和地位,与普通人区分开来。

对于逝去者、追思者的社会地位、文化地位等方面的区别,一方面表现在丧葬仪式的过程和花费上,另一方面则是表现在传承后世的祭文、讣告等文字的写作上。

《礼记·曲理下》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这种对于死亡者社会地位的不同,而采取不一样称呼的做法,在古代的封建礼教丧葬礼仪中是十分普遍的。

而且,在古时候,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人之间很热衷于在个人学识、文化素养等方面进行攀比和较量。

“享年”与“终年”,都是表示死亡,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

所以,在人生、死亡、追忆等方面做出很多颇有文采的延伸和创新,这也导致了古代文人们,基于人生生死观之上的心理感悟、情感寄托等方面的用词多、用词讲究。

这种儒家思想、儒家文化在民俗礼仪方面的扩展和渗透,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终年”、“享年”、“春秋”、“亡于”等词语,在一整套较为固定的丧葬礼仪之外,突出了逝去者身份的高贵,以及文字写作者的素养和文采。

这种在微小处看大观、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做法,正是儒家思想长期所使用和推崇的。

所以,古代文字的写作者,会着重强调像“终年”、“享年”此类词语的用法和作用。

“享年”与“终年”,都是表示死亡,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

“终年”与“享年”在中华文化中有着很大的使用区别

从现代词语的使用上来看,“享年”与“终年”的区别好像不是很大,但这两个词在中华文化中有着很大的使用区别。

在古代的一段祭文中,追思者曾经写道:又十年,修为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留守南京,太夫人以疾终于馆舍,享年七十有二。

享者,献也;年者,谷熟也,这里的使用的享年一词,代表着后辈人对先人的尊敬,属于对先人寿命用敬辞描述的使用范畴。

也就是说,享年这个词的感情色彩是尊敬,非敬而不用,如果追思者或者写文的人,与逝去者平等,又或者逝去者的社会地位普通,则一般不会使用这个词的。

“享年”与“终年”,都是表示死亡,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

另外,享年一词也含有着对长期存世时间进行描述的意思,在这方面表达时,是代表着对事件或者事物的褒奖之意。

例如,《隋书·艺术传·庾季才》中记载:“昔周武王以二月甲子定天下,享年八百。”这里表达的就是后人对周朝持续时间之长的感叹和敬佩。

在中华文化中,有着死者为大的思想,对于逝去者的追思、追忆、褒奖、评述等基本上都会加半等或者一等。

经过多年的长期演变,享年这个词在丧葬文字方面的使用,现在已经是不单单以身份划分,还以年龄为划分界线。

“享年”与“终年”,都是表示死亡,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

一般情况下,60岁以上的逝去者,追思人使用“享年”一词来表述逝去年龄,都是恰当的。

终年,一词在平时的生活中使用的方向较多,例如,《墨子·节用上》所写的:“久者终年,速者数月”;

还如,唐·骆宾王在《上兖州张司马启》中所写的:“方欲闭门却扫,养拙以终年”;

再如,《水浒传》中所写,雷横曾说过:“待小弟送母终年之后,却来相投”;

这些都有着整年、一年到头或者直到死亡的意思,在感情色彩方面没有太多的不同,而是作为一种计量或者衡量的单位而出现的。

“享年”与“终年”,都是表示死亡,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

但是,当涉及祭文、讣告等方面的使用时,在描述逝去者年龄时使用终年一词,在感情色彩上要高于“亡于”等词汇,但是稍低于“享年”等词汇。

终年一词带有一定的感情含义在内,这种感情色彩不是褒或者贬,而是一种带有惋惜之情在内的感叹,是对逝去者离开人世的一种不舍,也是对人类生命的一种尊重。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封建礼教中的丧葬礼仪和用词,很多都已经不再使用了。

但是,对于祖辈习俗文化中的优点,后人还是应该去芜存菁地加以继承的,这些习俗文化中的优点不但是中国千年礼乐的传承,也是中华文明尊老爱老、社会进步的体现。

“享年”与“终年”,都是表示死亡,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

在中国古代的时候,谈到生死的问题,总会让人感到不适,儒家思想对人生及死亡的态度,相对比较模糊,孔子曾经说过,未知生,焉知死,对死亡采取了一种不予解答、避开不谈的态度。

但是,这种模糊生死观念的态度,并不影响儒家思想在礼教方面的发挥。

“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在孔子思想中或者说中国古代主流思想中,礼不仅在个人言行方面需要遵守,更重要的是在社会活动也必须遵守,孔子主张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死生人之大事,自然也就是“非礼勿死”了。

“享年”与“终年”,都是表示死亡,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

所以,在儒家思想的控制下,人的死亡事件中,到处都有“礼”的存在,到处都是“礼”的表现。

“丧,与其易也,宁戚”,古人通过文字中的礼节用词的细微差别,抒发了自己在生死方面的情感,同时接续儒家文化传承、弘扬礼教社会秩序,而不是通过提倡奢侈铺张的葬礼来体现生者对死者的感情。

这种礼教治国、礼教治民的思想,是中华文明先进性、完整性的体现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经久不衰、绵延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终年”与“享年”这两个词语所代表的古人礼教思想,是中华文化、是社会传统,也更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所秉持的人情世故,在没有较深入地了解时,不应该不加选择地乱用,这既是对社会文化、思想感情的破坏,也是对逝去者的不尊重。

“享年”与“终年”,都是表示死亡,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

参考资料:

【1】《语文建设》.宝玉柱.“终年”与“享年” . 2001年.07期.第30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