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超越自卑,突破自我?| 经典心理学著作《自卑与超越》给你密钥

 平凡凡在成长 2023-05-19 发布于浙江

你是否曾因自己某方面不如人,而感到自卑?你是否曾因别人拥有自己特别想要却未能得到的东西,而心生嫉妒?没关系,这很正常。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产生自卑,甚至嫉妒感。因为,我们总能发现自己身上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有自卑感并不是坏事,因为我们“人类一切文明都是基于自卑感而发展起来的。”但是,也并非所有的自卑感都会让我们赢得进步,它也有可能将我们指向失败。而这中最关键的是,为了克服自卑,我们给自己树立了什么样的目标。

不同的目标把我们指引向了不同的道路,决定了我们是战胜自卑,赢得更广阔的人生;还是陷入越来越深的自卑感,走向愈加挣扎的泥潭。而这一切的答案就在今天要介绍的这本名为《自卑与超越》的书中。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奠基之作。作为家中的第三子,他深知出生顺位给一个孩子带来的影响;而幼年时期的佝偻病和险些让他丧命的肺炎,更是给阿德勒的童年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他比常人对自卑有更深刻的体悟和思考。或许正是这份对自卑的体悟和思考,让他寻到了超越自卑的钥匙,最终不但获得了维也纳大学的医学博士学位,还成为了与弗洛伊德齐名的精神病学家,并开创了个体心理学派。

作为阿德勒最负盛名的著作,《自卑与超越》不但分析了自卑感在什么情况下,会给人们造成的不同影响;还深入剖析了面对自卑处境,不同的信念是如何产生;以及超越自卑的方法。

自卑感对个体的影响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个人趋向优越的原动力。由此可见,自卑对人的影响并非都是消极的,因为正是我们发现了自己有“不如人”的地方,激发了想要变“更好”的愿望,才促使我们不断进取。正如人类不如马跑得快,就慢慢发明了汽车;遗憾自己不能像鸟一样在空中飞,逐渐研究出了飞机。从这个角度来看,自卑感是我们趋于“理想中的我”的推动力。

但是,阿德勒同时在也书中指出:自卑感也是导致一系列问题的源头,问题儿童、神经官能症者,甚至罪犯,都是内心有着深深自卑感的人。

这又怎么理解呢?这是因为决定我们会走上什么样的道路,成为什么样的人,最重要的不是我们遭遇了什么,产生怎样的心理落差;而是面对这份境遇和心理落差带来的自卑感,我们产生了怎样的信念。这份信念,让我们采取了不同的行动,获得不一样的结果。
自卑感会带来压力,为克服这种压力,个体会产生争取优越感的补偿行为。但如果个体认为脚踏实地无法改变自己的处境,但又亟需摆脱这份自卑感带来的压力时,他可能会力图说服甚至强迫自己凭空产生优越感。
如果感到软弱,他们就会创造出一些能令自己感觉强壮的情景,不是锻炼自己变得强壮起来或更有能力,相反,他们选择让自己在自己的眼中显得更强壮。
——《自卑与超越》  阿尔弗雷德·阿德雷

比如有个患了广场恐惧症的年轻人,他大学毕业很多年了,但始终不愿参加工作,甚至不愿去人员密集的地方。可在家中,他又表现得很强势,经常和父母对抗,并表示自己今天的状态完全是因为父母从小对自己太忽视的结果(他还有个弟弟)。

根据阿德勒的原理来剖析,这很可能是因为这个年轻人缺乏在外界环境中处理复杂工作和人际关系的能力,产生回避心理,但因无法承受这份心理压力,逃避自身的责任,并在家中营造出一种“我不会再听任何人的,你们都亏欠了我”的氛围,以此确认自己的重要,弥补自己在外界能力不足的自卑感。

而这类群体有一显著的特点是,都比较缺乏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对自我过度关注,缺乏对他人和社会的兴趣。所以,当遭遇到令自己感到自卑的情境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是,不是如何通过提升自我,创造价值来战胜自卑;而是如何不被人发现自己的这份自卑,怎样才能继续保全自己的优越地位,比如通过故意捣蛋引起关注,使用暴力压制他人,利用情绪控制他人等等。而当出现问题时,他们总是试图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并把责任全都归咎到他人身上,自己则是“无辜”的。

我们都在追求,达到一个能让我们感到强壮优越圆满的目标。这一主题贯穿在每一个人的生命中。从卑微到优越,从失败到胜利,从低位到高位的奋斗。它始于幼年,并将一直持续到生命的最后。
——《自卑与超越》  阿尔弗雷德·阿德雷

阿德勒认为,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己的优越目标,但这最终导向成功还是失败,关键在于我们的目标中是否匹配了高度的社会兴趣。比如是否善于和他人的合作,是否关心他人的利益,是否拥有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信念。

那为什么,包含了社会兴趣的目标,才能更好地指引我们超越自卑,走向成功呢?

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需要处理好以下三大关系:
1.和工作的关系
2.和社会(他人)的关系
3.和伴侣的关系

而之所以需要处理好三大关系,是由我们生活在这个宇宙中的特定地位决定的。首先,我们必须在身处的环境带来的限制和可能性中谋求发展;其次,我们生活在自己的同类之中,必须学会调整适应;第三,世上存在两种性别,我们种群的未来依靠与良好的两性关系。
——《自卑与超越》  阿尔弗雷德·阿德雷

所以,我们需要合作,需要懂得为他人着想、为社会创造价值,这是由我们的生存需求决定的,即为他人,也是为自己。
并且,阿德勒也在书中指出,人的社会性,或者说人类“关注他人,谋求合作”的特性,是天性,是从祖先那里继承而来,但在和后天环境的互动中,有些人的合作意识和社会性被泯灭了。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人的合作意识和社会性泯灭了呢?

面对自卑处境,不同的信念如何产生
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越目标,但面对相同的处境,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而这背后透露的是一个人的信念,如我是被喜欢的,还是不被喜欢的;我是可以获得支持的,还是无法获得支持的;我是可以做到的,还是不能做到的,等等。

而这信念的产生,往往源自个体童年的成长经历。

性格的发展没有一定之因,但是孩子们能够利用个人的经验达到自己的目标,并将它们转化为世界观的成因。
——《自卑与超越》  阿尔弗雷德·阿德雷

家人和孩子最初的互动模式,为孩子打下了世界观形成的基础萌芽。如一个需求经常得到及时反馈的孩子,一个经常能和父母亲密互动的孩子,他得到的经验可能就是“这个世界是安全的,我是可以获得支持的”;而一个需求经常被忽视,很少能有机会和父母亲密接触的孩子,他获得的经验可能就是“这个世界没有人喜欢我”“我需要竭力引起别人的关注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他人不可信,我必须要多为自己着想”等等。
所以,如果一个孩子从小被忽视,他很有可能因“无从得知爱与合作为何物”,导致“在他们的眼中,世界是冷漠的,毫无友善可言,而且还会一直这样冷漠无情下去。”

当然,被家庭过度关注和满足的孩子,也会出现问题。因为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就可以获得想要的一切,他们也同样不懂“合作”为何物,并且由于一直是家庭的中心,导致他们的关注点和兴趣只在自己身上,从而“没能理解合作的用处与必要性”。

阿德勒把这类孩子称为“被宠坏的孩子”,指出“当他们无法再轻易找到一直以来所习惯的关怀与纵容时,便会觉得遭到了背叛,认为整个社会都在与自己为敌,于是开始试图报复他人”。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发现,问题儿童以及青春期出现较大问题的孩子,甚至很多不愿参加工作的成年人,大多出自于这两类家庭,被忽视或被溺爱。因为从小根植的信念,让他们在面对挫折时,要么觉得“自己无能为力”,而早早放弃,退缩回自己的舒适圈;要么觉得“世界与我为敌”,而抗争到底。

那么,如果自卑对一个人的影响究竟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源自个体的信念,假使一个人的信念已是悲观消极的,又该怎么做?

改变错误的信念,化自卑为前进的动力,超越自我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性格是很难改变的,因为它是由从小根植的信念逐渐塑造演化而成的,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动摇。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改变信念的话,就有改变一个人性格的可能。而最关键的一步,是要让其“认识到性格形成时发生的错误,才能改变性格”。

那又要如何让一个人去发现,自己的错误信念是如何产生的呢?

早期记忆,透露着个体最初的价值观
大部分人都会在最初记忆中袒露出他们的人生目标,与其他人的关系,以及他们对于环境的观点。个体接受到的印象数不胜数,人们只会从中挑选出自认为与个人问题有关的来纳入。
——《自卑与超越》  阿尔弗雷德·阿德雷


这也就是说,我们的记忆是有筛选和加工功能的,在回忆往事的时候,我们的表述方式和所表达的内容,透露着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会揭露出我们的价值观。

比如书中谈到有个姑娘最早期的记忆是“在妹妹够年龄之前,自己一直不能去上学”,这透露出的信息是,她觉得自己的发展受到了别人的阻碍,因为自己年长,而不得不对年幼的妹妹让路,遭到了家人的忽视。阿德勒在书中阐述道:因为秉持着这样的信念,在今后的人生中,她很有可能会变得善妒,面对比自己年轻的女性时,容易自卑。
但是不是比她年轻的女子就一定会获得比她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呢?其实未必,但人一旦坚定这样的信念,就不会不自觉地在记忆库里寻找类似的“证据”,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就像阿德勒说的那样“一个人的记忆,永远不会与他的生活方式背道而驰。如果某个人的优越目标要求他产生,其他人总是在羞辱我的感受,他就会选择保留曾经感到羞辱的记忆。他们会去挖掘事例,证明自己的正确,对一切相反的证据视而不见。”

我们相信什么,就会看见什么。

把兴趣引向他人,会帮你赢来对自卑的超越
在通过对记忆的回溯,了解到是什么原因阻碍了个体对他人的关注,阻碍了他对合作的兴趣和意识,帮助他重新解读当年的境遇,引导个体将关注点从自己身上扩展至他人身上,增强社会兴趣,十分重要。

我们生命中的所有问题都只有在对他人感兴趣的基础上才可能得到解决。因为每一项人生使命都不得不在人类社会的框架里,通过谋求人类幸福来实现。
——《自卑与超越》  阿尔弗雷德·阿德雷

而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用更积极的行为来补偿自卑心理,突破对自我的设限,最终实现对自卑的超越。

后记:
如果觉得本文信息量太大,那么你只要记住以下三点就可以了
1.恰当的自卑感是人生前进的动力
2.同样的境遇,不同的信念,产生不同结果
3.多关注他人,重视合作的重要性,加强与社会的链接,有助于你实现对自卑的超越。

最后,祝愿每一个看到本文的人,都能更好地了解自我,超越自卑,赢得更广阔的人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