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们几乎总是需要对外部世界拥有某种掌控感 ——《人生的动力》│ 书海遨游 No.20034

 每日糊图 2021-08-30

书海遨游 No.20034

推荐指数:☆☆☆

   人们几乎总是需要对外部世界拥有某种掌控感   

——《人生的动力

原书阅读:596分钟

本文字数:3,958

本文阅读:11分钟

人生在世不过百年,也许觉得这一生有点短。而一个故事、一部电影,其实是在增加我们额外的体验。如果看到一部传记,俨然就是在经历了另一个人生,也就是延长了自己的人生。

如果这个人又恰恰是你熟悉或者喜爱的,如果这本传记又够全面够细致,那这个“新”生就会特别的精彩。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就是一位我还蛮喜欢的心理学家,他的著作《自卑与超越》就给了我很多的启发。貌似近两年莫名的他又火了一把,于是就有了这本传记的翻译出版。可以拿来一翻,更全面的去了解《自卑与超越》背后的阿德勒,这个人。

书中还穿插了诸多相关人士的经历妻子威廉·赖希、挚友卡尔·菲尔特米勒、行为主义的约翰·华生等等来反应出阿德勒那时的环境以及对其的影响。

可以看到的是不管你有多大的成就和威望,离世以后的传记一般都会被打回原形,回归到一个真实的普通人。阿德勒就是一个这么普通的人。也许对于我来说这本传记就是让我认识了一个叫阿德勒的普通人,还有就是回答了我好奇的几个问题。

1、阿德勒和弗洛伊德

这对CP可以说是在心理治疗领域届绕不过去的梗,我会用爱之深恨之切来形容,也许一点也不过分。

如果想了解更多的八卦也许这本传记能够满足你。就像阿德勒外祖父母和弗洛伊德是同乡。他和弗洛伊德也都是从施佩尔中学出来的。

当然最精彩的还是阿德勒的亲哥哥也叫西格蒙德。“他与哥哥西格蒙德的无休止竞争却给他的青春期蒙上了一层阴影。”而且“阿德勒与哥哥之间的紧张可能已经不知不觉地蔓延到了阿尔弗雷德和弗洛伊德的关系里。”也许他们两这种缘分的种子早就种下了。

后期他们的对立其实也可以从一些点滴中反应出来,就像阿德勒并不像弗洛伊德那样以自己的犹太文化背景为傲。而且“如果弗洛伊德提交给维也纳医学院的是《梦的解析》那也将会和阿德勒一样无法获得教授职位。”

其实就他们的性格而言,完全的两个极端。以此“阿德勒是打碎弗洛伊德认为其工作将收获全世界敬意的乐观预期的第一人。”其实我更喜欢另一句评价“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把已经被本能理论盗走的尊严重新还给了人类。”

很有意思的事情是,当时很多人,包括现在也有很多人会认为阿德勒是弗洛伊德的学生或者助手,以至于阿德勒一直保存着1902年11月2日的那封星期三心理学会(Wednesday Psychological Society)的邀请信,证明抛出橄榄枝的是弗洛伊德,不是他。

而且很意外的是在这本传记中看到,原来攻击驱力是由阿德勒提出的。

阿德勒其实从器官缺陷(organ inferiority)到补偿(compensation)和过度补偿,都是在走自己的路。进而“如果补偿和过度补偿是人类的基本特征,那么社会世界中有一定存在某种先天的、掌握某种技能、获得某种能力的原始驱力。”然后再发展出攻击驱力,再进一步就是后期的自卑感。

我觉得这条思想轨迹还是蛮切实的。当然弗洛伊德的拥护者们会有不同的看法。毕竟传记只是记述者的历史,我可以看成这些都是作者的观点。作为读者,我也比较认可,如果需要扩展也许还需要进一步的考证。

其实从后期阿德勒对于弗洛伊德的几个核心观点的评论也能看出具体的差异之处。

“表面看是性欲,但背后隐藏着多得多的重要关系,它们只是以性欲的面目出现。……’纯粹的’性绝不是重要的东西……它是许多驱力的聚合。“也可以看成站在不同的前提假设下,对于同一事物的解释也就会截然不同,一个认为性欲是根源,一个则把性欲看成表象。

也相应的产生与自由联想相反的方式,阿德勒强调,”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友好的自由交谈,同时不断指出令其感到不安的’安排’和构建,患者的人生脚本就会被迅速地揭示出来。“

总体来说,相比弗洛伊德研究的都是“病人”来说,“阿德勒会将神经症描述为一种情绪障碍,表现为'在某个困难的问题面前丧失勇气,于是个体开始犹豫或止步不前。”

2、阿德勒和个体心理学

也是以此我们能够看到的,但凡提到阿德勒也就不得不提到个体心理学,无论是从《理解人性》开始到《自卑与超越》,阿德勒用自己的勤奋努力,在美国开拓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崭新空间。

星期三心理学会的那段时间的浸淫一定收益匪浅,但也能看到阿德勒受到汉斯·费英格的《仿佛哲学》不少的影响。从男性钦羡(Masculine protest)到自卑感,再进一步补充了社会兴趣(包括陪伴感、同志感、友谊感、社群感和爱),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认知架构。也许可以把个体心理学的核心看成是,“一是与特定器官缺陷有关的自卑感,二是对女性角色的深切担忧。”

也许在近百年以后的今天,这些已经家喻户晓,甚至基于个体心理学理论的正面管教也发展的欣欣向荣。但想想当时的社会,“治疗虚无主义”正盛行,因为那时的很多医生很少提及如何仁慈地对待受病痛折磨的个体。“什么治疗不治疗的,完全不重要,我们要的是诊断。”

很喜欢书中引用克鲁克香克的一句话,“医学不应是对我们称为疾病的错误对象的研究,而应当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对人的研究。……我们真正的任务是理解患者的个性。”这也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也是将来心理咨询的发展方向。

“只有好人才能成为伟大的医生。”

最终心理治疗乃至医学都是以人为核心。“与他人融洽相处的感受很可能是我觉得人有合作需求的原因。这一动机是个体心理学的关键。”而阿德勒真正在做的是“我们都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弃用或改变我们早期的生活策略,并借此获得成长。”这和我现在使用的心理治疗理念不谋而合。

以此“个体心理学的首要贡献在于正确理解了人类对合作的需求以及发现了实现合作的途径。”而阿德勒在做的是,“在揭示个体的基本性格时,阿德勒喜欢就细微的线索做大侦探福尔摩斯式的分析。”

不过心理学发展至今,也能看到当时个体心理学的一些局限,就比如,“心理过程及其表现只能从个体的角度来理解,而且,我们对心理的所有深刻认识也始自对个体的研究。”而反观今日,更多的关注核心都放在了个体间的关系之上,从系统的角度去思考在个体上的影响。

同时这也是看传记或者了解历史所带来的价值。能看到发展的过程,也能看到各个阶段的不同特征。

3、阿德勒和社会主义

关于这点是这本传记给我带来的一个很新鲜的地方。原来阿德勒还是一个社会主义的拥护者,曾经还一度拥护过马克思主义,甚至这本书超过1/4都是和马克思主义以及社会主义有关。当然这个社会主义还不是我们熟悉的基于共产主义的社会主义,但也算同宗。

阿德勒生活的年代恰逢一战和二战,也是近几个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动荡最大的几年,加上又是处于犹太文化的氛围中,因此阿德勒的一生又和各种运动、革命有了一些羁绊。

他虽然主张立刻行动起来,但“他也一直反对布尔什维克的观点,即暴力革命是实现人道目标的正当手段。”无论他的观点是什么,他的思想或者说个体心理学还是给社会变革推波助澜。还看到有评价说个体心理学就是马克思主义在心理学届的应用,也是可见一斑。

阿德勒会认为,“大多数德国工人自幼体验自卑与无助,因而缺乏挑战政府权威所需的自信。”这也是来自于他的核心观点,“在鼓励孩子变得自信与勇敢方面,你怎么做都不会过分。”以此也可以得出书中对于阿德勒在革命中作用的评价,“阿德勒心理学为民众发动推翻资本主义的革命提供了有力的自我认知工具”。

4、阿德勒和普通人

或许最后可以回到对阿德勒对评价,“阿德勒介于作为科学家的弗洛伊德与作为先知的荣格之间”,而且“在所有的精神病医生中,阿德勒博士似乎是在气质和视角方面最接近社会学家的一位。”

更重要的是传记中多次提及了,“阿德勒最大的特点就是他对于人性的乐观”,同时“阿德勒的习惯性乐观有点不切实际”。也许以此也可以看成作者对于阿德勒的总体评价,有好的称赞,也有客观的评价。以此才促成了这本传记。

阿德勒的座右铭“只要学,就能会”,只是想让教育者和医生能够更为乐观的。乃至包括“促使阿德勒作为心理专家迅速红遍美国的真正原因还是他温和、乐观和热情的个性,以及他渴望成功的动机。”

到了最后总结部分,作者也直白的说出,真正吸引大众的“并不是他的理论体系,而主要是他亲切、充满魅力的个性。阿德勒的治疗方法也是如此。”也许作者想表达的最核心的一句话就是,

“所谓’个体’心理学的命运到头来确实只系于一个’个体’——它的创始人。”

从个体心理学的发展来看,在阿德勒之后也没有新的进展,现在的正面管教也只是阿德勒原始思想的应用而已,无从发展可言。所以作者的这个观点也颇为信服。

同时传记中也多次提及阿德勒个性的另外一面,就比如对马斯洛的偶尔尖锐观点也会让阿德勒失常态的发怒。这些也是可以看成是阿德勒自己说的一个原理,人们几乎总是需要对外部世界拥有某种掌控感,他也许就是在用他的乐观方式掌控着他自己的人生。

个体心理学可以看成是他创立的学派,也可以看成就是他的人生本体。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罗洛·梅、卡尔·罗杰斯、亚伯拉罕·马斯洛都接纳了阿德勒的哲学立场,“人类总是以目标为导向,因此绝不能只把人类理解为一连串生物冲动。”

可以说阿德勒的思想已经融合在了整个心理学界,成为了更多人的人生动力,以至于是不是一个什么什么“学”已经不再重要了。他就是他,一个普通的心理学家。

2020-7-6 


“每日糊图”:每天都会发一张自己拍的照片和一段原创的文字,和你分享着生活和心情。

“书海遨游”:本人看书很杂,每看一本书都会感慨几句,也以此分享给大家,当然更喜欢和大家一起讨论,引发更多的共鸣。

“每月一片”:每月还会挑选一部当月看的最喜欢电影,做些感想和评价,以此推荐给大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