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渊立储、分封与汉国权力结构的转型

 茂林之家 2023-05-19 发布于湖南

刘渊,匈奴冒顿单于之后,南匈奴于夫罗之孙,左贤王刘豹之子。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刘渊作为前赵汉国的开国皇帝,在政权结构上建立的一系列立储分封等政策,对汉国及后世的影响可谓深远。

作为第一个少数民族在华夏地区建立政权的开国皇帝,刘渊是如何转变汉国权力结构的呢?

看尽帝国权力兴衰,高度汉化的匈奴贵族

刘渊出生在今山西忻州北出生,在中原地区土生土长,自幼好学,遍览经书史籍,尤其酷爱《左传·春秋》、《孙子兵法》,不仅熟读还可背诵。他是南匈奴左贤王刘豹的儿子,曾在洛阳做过质子。

尽管政治身份特殊,他勤奋好学,也颇受曹魏司空王昶等人的认可。曹魏的上党人崔游也是他的老师,带他学习史书典籍。由此可见,刘渊是一个高度汉化的匈奴人,早年受过长期教育,对政治人物和事件有极高明的见解。

他曾对同学说起随何、陆贾缺乏武功,周勃、灌婴缺少文采,所以这些人蒙受天子任命却不能建立大业。所以刘渊自我要求极高,他不仅精通文才,也习练武艺,是一个文武奇才,甚至受到当时曹魏的士家大族司马昭的厚待。

公元279年,匈奴左部帅刘豹去世,刘渊受封替代父职,从此开始了在西晋为官的一段生涯。

虽在任上管理得当,能力过人,令晋武帝司马炎十分看重,很想任以要职,为西晋的战事谋取更大利益,仍然由于他身为匈奴左贤王儿子的特殊身份,始终不敢轻易授权。为此刘渊也曾向西晋官员好友流泪倾诉以表不得志。

一方面熟读史书兵法典籍,一方面和曹魏、西晋朝廷都有过深入交流,刘渊对曹魏和司马氏的权力结构非常了解,也很有心得体会。

曹魏时期,三公没有实权,不参与议政,只有对皇命的执行权。宗室力量被严格约束,宗亲没有兵权。朝廷依附士族大家,并赋兵权,其中司马氏就在这期间发展壮大。

这些士族豪门在朝廷政权面对危机的时候,只会顾及自身利益,所以司马昭在高平陵起兵夺权,宗室都没有起来抵抗,士族大家甚至依附助力司马氏,司马氏并没有受到太多抵抗就得逞了。

司马炎成为西晋第一开国皇帝时,为了吸取曹魏政权破灭的教训,明知宗室壮大对皇权有威胁,但士族大家在几百年的历史表现中更为不可信。

于是司马炎倾向于发展宗室力量,而这些宗室还有兵权。为了平衡政治力量,朝廷推行 “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只有豪门士族才可以走进仕途,以此维护士族大家的利益。

晋武帝给宗亲们到处封王,这些宗室擅自囤积兵力,为后来的“八王之乱”埋下了祸根。八王之乱,导致西晋局势走向兵荒马乱,最终政权走向覆灭。

在这其中,既有魏晋朝廷在宗室和士族之间两极转化的教训,也有匈奴祖上合并政权的经验。

刘渊的祖上是冒顿单于,同样曾为质子,回到部落之后,出计弑父夺权,征战其他部落,最终靠血腥狠辣的手段,首次统一了匈奴。本是一团散沙的草原部族,在建立起匈奴帝国之后,很快从封建部落制形成了中央集权制,并曾一度发展壮大。

后来匈奴分化为南北匈奴,其中南匈奴长年归附汉朝,到西晋时期已经有一部分在中原华北、西北等地区长期居住了。

刘渊作为这三家帝国权力结构演变史的旁观者、学习者,也将他的思考带进了他的长远规划里。

沿袭汉制,为新政权赋合法性

刘渊虽在中原地区土生土长,对于他不过暂时蛰伏而已。西晋后期朝廷内斗严重,也给其他窥伺者提供了可趁之机。

匈奴人认为归顺汉室以来,已经没有实质上的一寸土地了,虽曾与汉室约做利益共享,但实际所得非常有限。再加上西晋实行“九品中正制”,连士族都被打压,没有宗室背景的匈奴人,怕长此以往没有出头机会。

刘渊在西晋任职北部都尉期间,由于执法严明,美名在外,已有匈奴五部豪杰和杰出的中原儒士投入他门下。随后他升任辅国将军、冠军将军。

随后八王之乱起,刘渊在故地左国城的族人,密谋推举刘渊为大单于,刘渊借机回到故地,并聚集兵马,定都离石。

因为冒顿与汉高祖刘邦和亲,娶了汉室的公主,从此冒顿的后裔都姓刘。他们称自己为汉朝的外甥,追认汉室后主刘禅,给起兵正名。由于汉室在中原地区深入人心,视作正统。这一正名,果然有相当多的人前来归附。

公元304年,元熙元年,刘渊称汉王,立妻子呼延氏为王后。在百官任用制度上,他沿用汉制,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其中多以宗室为高官。

此时,刘渊的权力结构已经展露雏形:在官员任用上,他重用宗室,也封爵于其他少数民族,民族在此时开始了融合。只不过,由于政权尚未稳固,西晋还未完全破灭,已年过四旬的刘渊并没有急于立储。

改变部落属性,三王权力制衡

刘渊起兵一年后,受到侍中官员规劝,不如抓住机会与西晋军队决战,斩杀前来征讨刘渊大军的西晋将领刘琨,平定河东,称帝立号,并向南举兵,占领长安,以长安为国都,拿下洛阳,效仿汉高祖刘邦建国霸业。

这十分合刘渊心意,于是刘渊一路攻克战事,势头不可抵挡。不久鲜卑、氐族单征、石勒等也相继投降刘渊,并获封官爵。

公元308年,刘渊称帝,在称帝后的一年间,他完成了政治权力架构的改革,这其中的制衡之术无不出于他多年的苦心孤诣。

氐族在刘渊称帝的过程中贡献很大,刘渊早就娶单征女儿为妻,以此拉拢氐族。刘渊立汉国之后,为进一步笼络氐族,刘渊立氐族单征之女单氏为皇后。

随后给几个儿子封了王,首先封嫡长子刘和为梁王,然后封刘聪为楚王,刘乂为北海王,形成各少数民族战略团结阵线,并向部落制结构改制的方向逐步推行。

由于国家建立,立储的需求有了,刘渊立第一任呼延皇后嫡长子刘和为太子。立嫡立长,在汉制里是名正言顺的。

有前朝覆灭教训在先,虽然分封了宗室外戚,又要防止各力量对储君和皇权形成威胁。

刘渊封四子刘聪任单于台大单于统领六夷,单于台掌管的权力仅次于皇帝,对其他少数族群势力形成制衡,幼子刘乂管理汉人,三者形成了一个稳固的铁三角,互相制衡,巩固维护皇权统治。

只不过,刘聪在三者中威望最高,势力同样也是最大的

刘聪和他父亲刘渊一样也是自幼勤奋好学,文武双全的人才。早年和父亲一起居住洛阳期间就广交名流志士,又在西晋朝廷历任武官职位,一度参与前锋战事,积累了不少战斗经验。

建立汉国之后,刘聪被授大单于,后来又任大司马,麾下有十万军马。威望与兵力都十分强大。

而刘和是第一任呼延皇后的长子,刘聪刘乂是单于皇后的儿子,背后是氐族的势力,三者权力互相渗透交错,看似稳固,实则为日后埋下隐患。

匈奴尚在大草原逐水而居时,部落是实行贵人会议来世选单于的。称帝后,为安抚刘氏贵族们,刘渊封刘欢乐为王,任大司徒,呼延一脉封郡公,任御史大夫,刘和任大司马。汉国的三公制从任用上看,刘氏贵族仍在权力核心区。

那么立储就等于是在这些贵族的见证之下进行的,维护了太子的正统。

但巧妙的是,将这些贵族从原来拥有选举继承人的权力里剥离出来,纳入了中央集权制,三公在汉朝原来并没有实际权力,所以逐步实现了去部落化,通过权力结构的改革,将单于选举制彻底改变成为皇权世袭制,高度模仿了汉朝的体制。

因为刘渊治下的汉国,实行了饱受诟病的胡汉分治政策,即为将统称为胡人的少数民族与汉人分开来治理,并且专门为此设立了对应的机构,来管理胡人汉人的事务。这一政策激化了人民之间的矛盾。

再加上刘渊立储、分封也是汉国权力结构转型的契机,他通过立储分封实现了去部落化,约束宗室对皇权的威胁,巩固中央集权制,意图实现皇权世代传承。

刘渊的权力结构改革在汉国被一直沿用下去,即便后赵石勒称帝,也采用了刘渊的一些权力设置,更加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用历史的发展眼光来看,汉国的权力结构变革也开了少数民族建立国家政权的先河,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历史可借鉴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