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届亚运冠军潘兵谈中国网球教练员文化的薪火传习

 网球江湖 2023-05-19 发布于北京
潘兵简介
☆ 1990年和1994年两届亚运会单打冠军
☆ 1993年和1997年两届全运会单、双打冠军
☆ ATP排名最高172
☆ 2000年-2013年执教国家队
☆ 2016年进入武汉体院、现兼弘金地网球俱乐部执教

在中国网球发展的不同时代,对网球教练一直都存在两种声音:支持与质疑。这是一个好话题,不是坏事,因为中国网球教练群体都发自肺腑的希望肩负起时代所赋予的责任。在我们检讨自己不足之时,更需要沉下心来,放慢脚步,客观的总结曾经创造的辉煌,把优秀的教练员文化能够像火种一样代代传承下去,再放眼世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走中国特色的网球教练员发展道路。

正视不足、永葆激情

不惧挑战、勇往直前、积极乐观、无怨无悔是作为一名网球教练必备的品格,在挫折“负伤”后仍然不会懊恼初心、永葆激情、斗志昂扬的迎接新挑战。影响我们教练员激情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当下最重的因素是“信心的缺乏”。我们是时候让喧嚣的节奏慢下来、心静下来,正视我们的走过的路,发现不足和因情制方略,才能与时俱进自信起航,否则还是穿新鞋走老路,难以对教练员信心发生本质的改变。影响教练员自信有两个主要原因:

1.社会缺乏对青少年启蒙阶段贡献的肯定

我国球员与世界顶级职业球员之间的差距还很大,尤其男子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职业排名的落后直接打消了中青、中老年教练的激情,甚至对球员未来走向世界职业网坛严重缺乏自信。客观上讲,我国举国体制下的青少年培养优势并不比国外落后,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要领先,国外一些国家都在学习我们这方面的经验,但这点在国内教练之间甚至没有形成基本的共识和文化自信。

2.年轻教练缺少系统的培训学习

教练员文化底蕴与自信,来自系统的、长期的继续教育。在各种短期教练培训的冲击下,能够沉淀下来学习已成为一种奢求。尤其对优秀职业运动员退役后的投身转行教练的引导与教育,明显滞后或缺少一条腿,这方面需要政策与社会力量来共同扶持网球教练员培训学院的建设,进行一场润物细无声的改革深耕。

勇担责任、不负韶华
1.基数:扩大青少年运动员数量

我们与西方职业化的差距不仅仅是训练科学与先进方面,我个人认为根本差距是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基数上面。欧美的体育文化传统与网球启蒙、赛事等大环境能够吸引和留住更多网球受众与青少年网球运动员。

网球发展的群众化浪潮已经来临,但职业网球的受众本质还是中产以上家庭才能负担得起,对于一些有天赋、有激情、家境一般的青少年运动员面临的挑战非常艰难。举国体制办体育在这方面可以发挥非常突出的优势,少体校的学习费用不仅低,而且师资、场地等条件优越,例如李娜、郑洁那代球员都是受益者。浙江、江苏网球之所发展的好,是在“学校体育老师推荐——体校实训与评估——体工队选拔——省队提高”之间形成一套完善的队员输送机制,输送渠道衔接通畅,运动员的基数自然就上去了。湖北网球运训曾经在这方面也是做得非常出色,如今也面临队员断层的困境,归根结底是传统没有发扬好和重视不够。

这些年网球进校园计划开展的轰轰烈烈,多是雷声大与雨点小,究其原因还是学校的师资与硬件不是合适发展网球,因此这条路走起来很艰难。另外光靠市场很难撬动业余青少年网球学习热情,也很难从根本上实现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基数的提升。“学校——少体校”的举国体制培养模式在新时代下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传承、改进和完善,需要中国教练员同心协力、勇于担当重任,在训练理念、方法与育人手段等方面大胆突破和创新,发现和留住一个青少年,就多一份希望的阳光。

2.选材:给球员多一种选择

我个人认为国外青少年与我们培养的一个显著区别是:鼓励青少年多参与不同的运动项目,而不是过早的专业化。青少年的早期训练要鼓励他们跨项目学习,多尝试不同的运动项目,这些运动项目之间的共通性,非常有利于青少年早期运动天赋的发现,我小时候也曾经踢过足球,在偶然与必然之间,后来选择了网球。

一个伟大球员成才的背后有很多先天与后天的因素决定,网球职业的成才率还是很低的,因此我们不能拿不要培养天才标准来要求所有青少年。我们应该给青少年球员更多的选择,职业道路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只有选择的多样与自由,我们的思维惯性才不会被固化。在“双减”政策与体育地位提升的大环境下,给青少年的选择越多,他们的发展也自然会个性化,更有利于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基数扩大与质量提升。

3.责任:不做“消防员”,而是“燃灯者”

我们在训练上一定要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理念,才能避免出现青少年训练过早专业化的弊端。纵观我国大多数青少年队员早期成绩非常好,后来到了职业阶段反而不前,甚至退步,究其原因不是我们身体与技术不行,而恰恰因为过早的专业化,让身体与技术超前的走在了前面。比赛不光拼的是身体与技术,更拼的是心智,若早期心智训练跟不上去,或用牺牲心智训练的时间去换成绩,欠下的债后来都是要补的。在1995年我去美国打比赛时,与国外球员相比在心智方面的巨大差距,当时的感觉是灾难性的,至今记忆犹新。虽然现在我们球员在这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但还是需要适时按下暂停键,把心智这块被忽视的训练领域强化、强化、再强化。如果网球是一场西藏自驾游,那么每一段路程都有不同的风景,每一段旅程都需要我们停下来小憩,让心静下来,欣赏与感受美景,我们的心有多静,心就会有多强!

青少年过早的专业训练,后来一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练不得不扮演“消防员”的角色,到处灭火(解决问题),摁下葫芦起来瓢。网球教练的神圣职责是点亮生命的灯火,队员的以及自己的,网球教练是能够陪伴队员安心训练和熬得住寂寞的“燃灯者”。网球教练自己心中首先要有一盏明灯,才会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4.协同:自上而下培养有天赋的青少年球员

中国网球青训在队员建队与教练组建上需要大胆破冰与勇于创新,在坚持优良集训传统的同时,可以借鉴英国LTA派教练协同拉杜卡努教练一起训练的模式。网球协会成立青少年培养协同教练组,聘请国内优秀的教练定期调研、发现并帮助基层教练一起培养有天赋的青少年。这些教练采用“普遍撒网、重点打捞”策略,协同赋能14-18岁青少年好苗子的训练(不定期参与、不干扰原教练工作)。这些青少年以后的职业化道路没必要过分关注,因为打牢基础以后的发展都是顺其自然的,至于发展边界在很大程度是由商业化来决定的。

14-18岁这个年段的训练越早接触多样化的训练理念,对球员的心智发展越重要。之所以提出14-18岁这个年龄段,是考虑我国球员培养的断层问题,只有这个年段球员的基础打好了,在25左右岁的时候才出成绩也不晚(例如李娜、郑洁等);只有在职业巡回赛上打出成绩,在奥运会上才能实现突破。

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中国本土的网球教练强,中国网球少年才会更强!

要重塑中国男子网球走向国际职业网球巡回赛的信心,当代网球教练员有责任去闯前进道路上雄关漫道,虽关关难过但仍要勇于关关过,前路漫漫才亦可期。

《庄子·养生主》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我也是退役后,在师傅口传心授、手把手的教如何训练,在师傅的“传、帮、带”下成长的,不仅传承了师傅的技艺,更传承了师傅的价值观。

网球教练

永远保持跟老一辈教练学习的谦虚态度!

永远怀着薪火传习感恩的心!

永远坚守“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信仰!

讲述:潘兵

撰稿:杏坛玫瑰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