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为“中华文明的前夜”,陕北的石卯遗址为何如此重要?

 流浪的半夏 2023-05-19 发布于陕西

文=城记特约  徐亚林


2021年,美国考古学会期刊《考古》评选了过去十年的世界十大考古发现,“石破天惊”的石峁遗址榜上有名。

直到今天,相信不少陕西人从未听说过这个地方。在文物遍地的陕西,大家更多习惯兵马俑和大雁塔等在内的世界文化遗产。那么,凭什么石卯遗址成为过去十年“世界十大考古发现”?它为何如此重要?

备注:本文作为非资深文物专业人士。考虑到阅读习惯和专业术语特征,本文尝试更为简洁易懂的行文方式。全文约5000余字,阅读时间约8~10分钟。

提问:石卯遗址为何重要

2023年4月,陕西又有三个遗址被正式授牌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分别是石卯遗址、统万城和乾陵。

关于石峁,考古人写了不少文章,一来太专业,外行看得云里雾里,二来还是太专业——究其原因,是因为考古人很严谨,一分证据讲一分话,没有证据不乱讲。这样一来,故事就不完整也不好玩了。

但历史故事,其实可以讲得好玩一些。至于严谨这块,除去确定部分,有些不确定的故事,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但不妨碍我们去大胆推测。

图片

「石峁遗址」已再度变绿◎NEWS

首先,要说一下什么是文物

文物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年代,不是所有老的、有年代的事物都能叫文物。在博物馆我经常听到有人说:“我用的东西,两千年后是不是也会当做文物被放到博物馆?”这样想的话,说明根本没有看懂博物馆,也没有看懂文物。

文物,不是以年代作为唯一依据——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必须有重要里程碑意义或者见证某一项重大历史事件,或者能够代表某一类文明成果的东西

图片

「石峁遗址」入选21世纪十大重大考古发现◎NEWS

比如,1997年香港回归仪式上升起的那面国旗,与普通国旗并无两样,但它就是国家一级文物。因为,它见证了一个重大的历史时刻。

再比如,咱们西安碑林的国宝级文物,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书法上比颜真卿等相差甚远。但是,因为它证实了在唐代,中国与欧洲之间宗教及文化交流的具体内容和过程。所以,它不但是中国的国宝,也被国际上公认为是重要的文物。

所以,石卯能被国际学术界评为“世界十大”,并进入遗址公园的“国家队”,它一定有不一般的过人之处。

溯源: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说清楚过人之处,要从中华文明的探源工程说起。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国家开展了一项宏大的研究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目的是要搞清楚夏商周的具体年代,让五千年中华文明实实在在说清楚

后来,发现这事还真不简单,并非一个断代就能说清楚。于是,我们接着前面的研究,继续做中华文明的探源,就是把我们文明的源头搞清楚。中华文明到底是怎样诞生发展,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这个工程更为庞大,也许持续时间更久远。且随着探源工程的深入,很多历史知识都要刷新再刷新。石卯,就是其中一个狠狠地刷新了我们既有认知的重要遗址。

图片

「石峁遗址」“神面”石雕◎NEWS

我们都知道,商代晚期的都城在河南,朝歌就是今天的淇县。还有,安阳发现了很多遗址和大量的甲骨文,河南、湖北北部、安徽北部这一带就是商代的核心区。再后来的周代,西周都城在西安,东周在洛阳。商周两朝,都是在中原腹地原地转圈。

夏代虽然有争议,但二里头遗址属于夏文化基本被公认,二里头也在河南。这样一来,夏商周三代都是以中原为核心,从史书上记载也看到,中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之地。这给我们造成一个错觉,中华文明是从中原腹地诞生并发展起来的

为什么说,这是个错觉呢?

因为,文明的诞生不是石头里蹦孙悟空。文明起源跟人类一样,从婴儿期到青少年再到中青年,从蒙昧到成熟是必然要经历一个过程的,不能一生下来就是老头子。

图片二里头遗址宫城遗址◎NEWS

无论是商代周代,甚至是有争议的夏,都是比较成熟的一个社会,这绝不是文明的源头。在考古学上,夏商周也是属于比较晚期的时代。比夏商周更早的时代,我们统称为文化期

为什么叫文化期呢?因为那时候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很多部族已经很壮大,不但人口众多还有自己的势力范围,也延续了上百年,四舍五入约等于一个原始小国家。但我们今天还不知道当时原本名称叫什么,只能以“某某文化”来命名。

举几个例子:比如在内蒙古赤峰到吉林长春一带,有个著名的红山文化,距今大约六千年。同时期的西安有个半坡遗址,属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在长江边上的湖北天门,有个石家河文化。在安徽含山,有个凌家滩文化。再后来大约一千年后,距今五千年左右,在杭州有一个良渚文化。再过一千年后距今约四千年左右,在山东有一个龙山文化,在甘肃有一个齐家文化,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对此,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先生有个很形象的比喻:“满天星斗”的时代

简单说就是,距今6000年到距今4000年的这两千年期间,中华大地上从北到南、从东到西,有很多很多的原始小国家。这个时期,就是“文化期”。

联系:值得关注的文化期

“文化期”,有两件事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件,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和三皇五帝:比如黄帝炎帝,女娲蚩尤,大禹治水等,都是发生在文化期的故事。

一直以来,我们都以为神话传说是编造的神话故事,但越来越多的考古研究逐渐发现,这些故事并非简单的故事,而是在文字没有系统性的成熟之前,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以神话的方式流传下来。

它们可能有很多后世补充修改的内容,但故事主体是依据当时发生真实的、重大的民族性事件,最后以神话作为民族记忆而流传至今。

第二件事,是距今6000年到4000年的那个时代:各个文化圈各自为政、各有特色。相距千里,没有公路,没有车马,更没有导航,但超乎我们想象的是,各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并没有因此而减少,相反它们之间交流互动甚至达到很深的影响层面。

图片红山文化玉人像NEWS

图片

凌家滩玉人像NEWS

举个例子:红山文化在东北,凌家滩文化在安徽,但根据考古发现,当时扮演社会宗教象征意义的玉器,两地都有很多相似、甚至一脉相承的器物。这绝非偶然,只能说明两个文化之间,在宗教和文化上有某种共同认可的东西,且两家人经常走动来往。

为何一件器物,就能证明当时的文化联系呢?

原始社会,全世界文明起源皆从神权社会开始,各种山川神灵在当时被普遍认可并信奉不渝,但每个文化信奉内容不一样:古人有云,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鬼神非其族类,不歆其祀……这就是说,信奉神灵是区别文化差异最重要内容之一。

这样来说,红山文化和凌家滩文化,两种不同文化在宗教器物上有部分相似表现。这个问题就很有意思:6000年前的两国人,是怎样跨越千里把酒言欢称兄道弟的?

图片

再举一个例子:河南安阳有个著名的妇好墓,挖出了很多的玉器。其中有一件精美的玉凤,非常漂亮。

这件东西,在公开资料上都会标明——商代妇好墓出土。但越来越多的人清楚知道,这并非商代物品,而是石家河文化的东西。也就是说,三千年前商代的妇好,收藏了早于她两千多年的湖北石家河文化的一件玉器。

当然,这也不是唯一的一件,妇好收藏了很多古玩,在此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文化往来不是个例,而是持续很久的普遍现象

区域:胡焕庸线分出文化圈

中国有条很著名的胡焕庸线,在地理上把中国划分成两大区域。

一个是西部的高原牧场戈壁,一个是东部的平原湖泊。由地理而人文,在中国史前文明阶段,胡焕庸线也将众多文化圈划分成两大类型:西部诞生了粟作农业,属于高地部族;东部诞生了稻作农业,属于平原部族。

这两大部族,也有很多交流互动。翻开地图就能发现,黄河几字弯竖折部分的东边,即今天陕西和山西交界地带,有条南北纵向的走廊——其价值很高,堪比几千年后汉武帝打通的那条河西走廊。

我们对夏代为数不多的发现,就在这条走廊上。如果做个形象比喻,它就是“上古时代的丝绸之路”

图片

黄河几字弯的“上古丝绸之路”◎NEWS

前文所述,文化期各文化圈之间有很多的交流互动,当然也少不了战争。无论是贸易还是战争,双方总要见面的。于是,这条走廊就凸显出了地理优势:

西部的高地部族和东部的平原部族,黄河以北的北方部族和黄河以南的南方部族,沿着这条“上古丝绸之路”往来互通。无论是经济贸易还是文化信仰,各部族之间彼此竞争、彼此促进,文明演进的种子也渐渐开始萌芽。

对此,苏秉琦先生有首很著名的诗:“华山玫瑰燕山龙,大青山下斝与瓮。汾河湾旁磬和鼓,夏商周及晋文公。”

这首诗描述是,这条“上古丝绸之路”对于文化期满天星斗的各文化圈交流互动,产生了重要的价值。最终在汾河湾旁聚合,催生了中华文明的统一发展。这件诗作的手写稿原件,就在陕西考古博物馆展出。

图片

苏秉琦先生的手书◎NEWS

在“上古丝绸之路”南部,是著名的陶寺遗址和二里头遗址。我们前文所述的夏商周中原核心,就是在这里。


那么,这些内容跟石卯遗址有什么关系呢?仔细看地图,它位于黄河几字弯的顶部,也就是这条“上古丝绸之路”的北部区域。

以我们目前对于石卯遗址的认知,无论在现代还是古代,都并非一个水草丰美的鱼米之乡。但是,规模庞大的它是当时中国少有的超级大城市,人口众多。那么,问题来了:这么多人为什么要生活在这里?

追寻这个问题的答案,意义非常重大,也是石卯遗址的价值所在

发现:石卯遗址的意义

石峁遗址,少有能拿出手的特产。但这里发现了大量的稻米,显然是东部平原部族的物品,还有大量玉器。

要知道石峁本地并不产玉,这些玉器很多似乎也非这里制造,玉料大部分来自甘肃齐家文化。比较有代表性的牙璋也并非石卯独有,发现牙璋的文化期遗址有很多,比如著名的三星堆。当然,三星堆时间比石卯要晚差不多一千年。

那个时代,大家都在用同一件器物——这说明在文化层面上,有共同认可的部分,这个很有意思,也可能这就是探寻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个重要线索。

比如,石卯出土的玉人头像(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尺寸很小但意义很大——极有可能是石家河文化的产品,再次证明文化期各文化圈之间的交流互动。

图片

石峁遗址出土的玉器◎NEWS

图片

石峁遗址出土的玉人头像◎NEWS

石卯遗址虽然规模很大,但也并不是孤立存在。在石卯的周边,分布着好几个大大小小的古城遗址。也就是说,在4000年前以石卯为核心的这片区域,生活着一个或几个部族的人,也许就是当时的一个古国或方国。

在论述满天星斗的时候,苏秉琦先生有个理论:上古文明发展脉络,是“古国-方国-王国”。若以夏商作为王国起点,那么之前就是“古国-方国”时代。

前面说的红山文化、石家河文化、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都是“古国-方国”时代的代表。这次,石卯在中国北方不但又一次证明了这个发展脉络,还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各文化圈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经贸联系。

把地图的范围再扩大一些就会发现,虽然胡焕庸线把中国分成东西两大板块,但这两大板块在长城以南还是属于一个整体——即农耕民族区域。

长城以北更大范围,是游牧民族的区域,不仅是蒙古那一部分——它是横亘在亚洲北部的东西通路,连着西亚和东亚,由西亚间接连着欧洲。有学者提出,这片北方的大草原也是一条古代的“草原丝绸之路”。

图片

陕西石峁遗址复原图◎NEWS

这里曾有个游牧民族,被称为“鬼方”。甲骨文有记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高宗指商王武丁,它证明一直到商代鬼方都是中原政权劲敌之一。因鬼方的迁徙,欧亚大陆上的古文明之间文化交流由此而发生

在中国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与南方农耕民族之间,数千年打打合合恩恩怨怨从未间断。但同时,双方文明也在冲突基础上互相融合兼并,互相促进发展。

世界上所有的文明,从起源到发展都并非一个人独立完成,都需要与其它文明之间发生交流互通,由此而互相学习、互相融合、互相兼并和互通有无。中华文明也不例外,东部平原部族与西部高原部族之间的交流融合是历史的进程,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也是历史的进程。

如果说,草原丝绸之路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交流的通路。那么,石卯也是这条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由此看来,石卯不但担纲了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交流的重任,同时也是“古国-方国”之间的“上古丝绸之路”上的一环。所以,石卯对我们全面认知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中国,有重大的实证价值和历史意义。

石卯遗址考古发掘的范围,目前还只是很小一部分,还有更多未解之谜等着我们去探索和认知。在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过程中,我们目前已知的远远少于未知的。

-结束语-

随着考古研究的逐步深入,我们将有很多历史知识要刷新,也将明确很多未解之谜。无论如何,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中华文明超过六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史而骄傲,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

陕西有很多古迹,也有很多文化遗产,这是每一个陕西人自豪的地方,每年也吸引着大量的中外游客。对每一件文物、每一个古迹,我们有必要学会去读懂它,因为它身上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印记,它已经深深地印刻在中国人基因里。

文=城记特约  徐亚林
©版权声明:部分信息和图片来自公开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