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腕踝针疗法介绍及具体临床应用

 小柴胡汤 2023-05-20 发布于江苏

岐黄中医针药

练就仁心仁术  普济天下苍生

-大医精诚-

点击上方蓝字免费订阅 岐黄中医针药研究

     腕踝针疗法是在腕部或踝部特定部位针刺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它是在经络学说中皮部理论的启示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正式推广应用于临床。由于它取穴单一,操作简便,对机体损伤微小,具有安全而无针感的特点,加之对某些疾病确有效果,故颇为医生和病人的欢迎。    

腕踝针疗法的整个理论形成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66年到1972年,主要用电刺激疗法治疗痛症,肢瘫,各型感觉障碍,癔症等。在实践中探索电流大小,通电时间,电极放置的部位与疗效的关系,发现:当电流强度从60毫安降低到15-20毫安,通电时间由1秒钟增加到持续的通电刺激时,竟也能获得和从前一样的疗效。并受到传统的三阴三阳经络理论,耳针法的启发,逐步把刺激点定位到了腕和踝。中医认为:腹为阴,背为阳,四肢部靠近躯体正中线的内侧为阴,外侧为阳。由此,可以把躯体分为六个纵区,即阴面和阳面各三个纵区,为了简便起见,用数字1-6编号,其中123区在阴面,456区在阳面,上下肢同躯体相对应。当躯体某纵区内出现病症时,在腕踝部同一编号区内给予刺激,即可出现调整反应。这样,只要找出病症所在的区就可确定治疗的刺激点。第二阶段是从19722月开始,将电刺激改为针刺,为克服垂直针刺所遇到的滞针现象而改用了皮下浅刺后,方法逐步得到完善,理论也逐步成形。因针刺部位仅限在腕和踝,1975年定名“腕踝针”1976年发表于人民军医杂志上。 

【腕踝针穴区】

    腕踝针穴区共十二个,其中腕部六个,踝部六个。

图片

    1)腕部穴区:均在腕横纹上二横指环绕腕部一圈处。从掌面尺侧至挠侧,再从背面挠侧至尺侧,依次为上1 、上2 、上3 、上4 、上5 、上6

    ①上1 :小指侧的尺骨缘前方二横指,按压有凹陷处。

    主治:前额痛、眼病、鼻病、面神经瘫痪、前牙肿痛、咳喘、胃脘痛、心悸、失眠、癫痫。

    ②上2 :相当于内关穴。

    主治:颌下肿痛、后牙肿痛、胸闷痛。

    ③上3 :桡动脉外侧,腕横纹上二横指,桡骨边缘处。

    主治:高血压、胸痛。

    ④上4 :手掌向内,在拇指侧挠骨缘背部,腕横纹上两横指处。

    主治:头顶痛、耳病、颞下颌关节炎、肩周炎。

    ⑤上5 :相当于外关穴。

    主治:后颞部痛,上肢疼痛麻木瘫痪。

    ⑤上6 :小指侧尺骨缘背部,腕横纹上二横指处。

    主治:后头痛及脊柱(颈胸段)痛。

    2)踝部穴区:约在内外踝最高点上三横指一圈处,从跟腱内侧起向前转到外侧跟腱,依次为下1、下2、下3、下4、下5、下6

    ①下1 :跟腱内侧缘,内踝最高点上三横指处。

    主治:上腹部痛、痛经、遗尿、足跟痛。

    ②下2:内侧面中央,靠胫骨后缘处,内踝最高点上三横指。

    主治:侧胁痛、腹部痛、过敏性结肠炎。

    ③下3:腔骨前缘向前约1厘米,内踝最高点上三横指。

    主治:膝关节内缘痛。

    ④下4 :胫骨前缘与派腓前缘的中点,外踝最高点上三横指。

    主治:下肢麻木、疼痛、瘫痪。

    ⑤下5 :外侧面中央,靠腓骨后缘,外踝最高点上三横指。

    主治:髓关节痛、踝关节扭伤。

    ③下6:靠跟腱外缘处,外踝最高点上三横指。

    主治:急慢性腰痛、坐骨神经痛。

    上述穴区,以上3 和下3 较为少用。

  【操作方法】

(1)选穴配方:横隔线以上的病症选腕部穴点,横隔线以下的病症选踝部穴点。如病症跨上下两分区,可同时取上、下穴区,如偏瘫可取上5 和下4 组方。难以确定部位区域跨向的疾病,如失眠,可取左右两侧穴区。可按每穴的主治具体选配。

以患者主症的解剖部位在体表区域的反映为依据并遵守下列规律左病取左,右病取右上病取上,下病取下,无法确定部位的均取双上1区进针点。

图片

(腕部针刺点)

图片

(踝部针刺点)

图片

图片

2)针法:一般用301.5寸毫针。体位不限,针踝部穴区,以卧位为佳。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示)指绷紧皮肤,右手拇指在下,食(示)、中指在上夹持针柄,针与皮肤成30度角,快速进人皮下。然后轻捻针柄,使针体贴着皮肤浅层行进,以针下有松软感为宜。病人如有酸、麻、沉、胀、痛等感觉,说明进针过深,宜将针退出,使针尖在皮下,重新平刺人更表浅处。总之,不可出现得气感。进针长度为1.4寸,进针方向以朝病端为原则,如病症在指或趾,针尖朝下;如在头面腰膝,针尖朝上。刚开始进针时,局部可稍感疼痛,待刺人后,应立即消失。进针完毕,放开持针手指,针应自然垂倒并贴近皮肤。腕踝针一般留针30分钟,不做提插捻转,隔日1次,急性病亦可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图片

图片

【适应病症】

    目前已用于50余种病症,它对疼痛性疾病如血管性头痛、腰扭伤、牙痛、痛经等止痛效果明显,对心律失常、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哮喘、遗尿、癔症、中风偏瘫等也有一定效果。

【注意事项】

    应注意的是,如穴区有较粗血管或进针疼痛明显者,可适当移动进针点位置,移点时,应沿纵线方向移,而不能向两旁移。

【机制探讨】     

临床所见到的现象多以痛症的反应最灵敏,多数情况下,当针刺入时,病人疼痛感消失非常迅速,病灶部位的痉挛也随之缓解,病人感觉原来发凉部位转暖,有时可见表面皮色转红润。但这些现象只局限于病灶的局部,并未见于正常或神经已有断离的部位。像腕踝针这样轻微的不引起酸麻胀痛感觉的针刺激能迅速反应在远距离的局灶部位,只有通过神经传导才有可能。因此,初步认为腕踝针的治疗机制是皮下针刺通过神经末稍的传导引起病灶部位的解痉,改善血循环,使症状缓解或消除。     

腕踝针疗法的问世至今已有近30年,创始人张心曙教授主要将它用于治疗各种疼痛疾病和精神神经疾病,其它科疾病较少。由于腕踝针疗法的简便易行,仅须暴露患者的四肢末端,不受时间,季节,环境的限制,且在皮下浅刺,不用担心刺入体内重要组织器官,不会发生针刺意外,针刺时不出现酸麻沉胀感觉,病人对此法的恐惧性较小,因此在临床应用上具有广阔的前景。但需要指出的是,腕踝针疗法也还存在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方法需要进一步完善,治病范围尚需继续探索,针刺原理尤其值得广大同仁的研究。 

图片

腕踝针疗法具体临床应用

一、颈椎病的腕踝针疗法

[取穴]6:手太阳小肠经与腕横纹上2寸处一圈之交点。

[针法]选定刺激点后,皮肤常规消毒。以左手固定进针点上部,右手拇、食、中指夹持针柄、针,与皮肤呈30°快速进入皮下,针体贴于皮肤表面,针体沿皮下刺入一定深度,以针下有松软感为宜。若患者有酸、胀、麻、沉感觉,说明针体进针过深,已深入筋膜下层,应将针调至皮下浅表层。针刺深度为1.5寸。留针20-30分钟,不需捻转提插。一般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急症可每日1次。

注意事项:

(1)腕踝针进针,应以不痛为佳,如进针时有痛感,需调整针的方向或将针退至皮下表浅部位再重新进针。

(2)留针时不应有酸、胀和重、麻感,以无感应为佳,如有较强感应,说明针刺过深。

(3)若出现头昏、心悸等症需将针退出,以防晕针。

二、腕踝针治疗腰肌劳损

腰肌劳损在基层官兵中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笔者采用腕踝针治疗腰肌劳损102例,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2患者均是来自基层的官兵,年龄1735岁,病程3天~8年不等,多数有外伤史。主要表现为腰背部隐痛,时轻时重,经常反复发作,休息后减轻,弯腰工作困难,常喜欢用手捶背以减轻疼痛,部分与天气变化有明显关系。体检发现患者一侧或双侧骶棘肌僵硬,压痛点在单侧和双侧腰椎横突,髂嵴及骶骨后方腰背肌的起止点。X线检查无异常发现。

1.2  治疗方法  一侧腰痛取同侧腕踝针下6区(外踝上3横指,跟腱的外前缘),双侧病变取双侧。选定进针点后,常规皮肤消毒,取1.5寸毫针与皮肤呈15°30°斜向上刺进皮下脂肪层,进针约1.5寸(针下要求有酸、麻、胀、重等感应),以无不适感为标准,如进针觉痛,应退针至皮下,重新调整方向与角度再行刺入,并检查针尖是否沿纵行直线方向进入。病程短者留针30min,病程长者留针12h,留针期间,嘱患者尽量活动腰部,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1.3  结果  12个疗程治疗,治愈86例(占84.3%)症状完全消失,平时无明显不适感。好转16例(占15.7%),症状基本消失,天气变化或剧烈活动后稍有不适。

讨论

  腰肌劳损是基层官兵的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多因不当训练、运动、搬运物体以及腰部长期姿势不良,使腰背肌处于牵伸状态,或双侧腰肌力量不等而引起。主要表现为疼痛,重者活动障碍,给广大官兵带来很大痛苦,也给平时的训练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临床治疗方法一般采用外贴伤湿止痛膏、口服活血止痛药,远期效果往往不理想;也有采用推拿、针灸、理疗等各种手段,但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腕踝针治疗腰肌劳损虽然机制还不十分清楚,但对缓解疼痛、改善症状确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早期病人经13次治疗多可治愈,中长期病人多需12个疗程,方可治愈。腕踝针治疗见效快、操作简便、安全经济,不受环境限制,无不良反应,且基本是无痛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三、腕踝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7

湖北中医杂志 1999年第11期第21卷 针灸骨伤

作者:刘幸娟

单位:长航集团总公司医院(汉口,430014)

  笔者采用腕踝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并设体针组进行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两组病例均为门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腕踝针组57例,其中男43例,女14例;年龄最大者70岁,最小者22岁;病程最长者3天,最短者5小时。体针组30例,其中男26例,女4例;年龄最大者65岁,最小者25岁;病程最长者7天,最短者1天。

2 治疗方法

  腕踝针组:

  根据腕踝针区域划分,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部位包括56两区内,进针点选下5、下6,用0.35mm×40mm毫针,常规消毒皮肤,进针深度1.2寸,患者取俯卧位进针。两条腿进针后,让患者下地行走,并作腰部旋转动作,最大限度活动腰部,留针20分钟,不须运针,也不求有酸麻胀痛针感,以针入皮下无任何感觉为佳。

  体针组:

  患者俯卧位,取腰夹脊、肾俞、大肠俞、秩边、环跳、委中、昆仑,用0.35mm×50mm毫针和0.45mm×75mm毫针,进针后要求有针感强刺激,留针30分钟,其间运针1次,10次为1个疗程。

3 治疗结果

  腕踝针组:

57例中,痊愈48例,显效6例,好转3例。痊愈48例中,1次治愈20例,2次治愈22例,35次治愈6例。

  体针组:

30例中,痊愈18例,显效6例,好转3例,无效3例。治疗次数最短5次,最长14次。

  腕踝针组与体针组疗效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1,腕踝针组疗效明显优于体针组。

4 典型病例

  方某,男,48岁,1998626日就诊。患者不慎闪腰,当即腰痛剧烈,行走障碍,检查示:腰45椎间盘突出。诊见:患者痛苦面容,两侧骶棘肌紧张,局部无红肿,以左侧腰骶部压痛明显,活动受限,不能转身,当即取腕踝针下5、下6两点进针,进针后令其活动腰部,10分钟后患者可自行翻身,疼痛大减。第2天自骑自行车来诊。2次告愈。

5 讨论

  《素问·皮部论》曰: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腕踝针与经络学说十二皮部有关,皮部作为十二经脉的体表络区,参与十二经脉气血的循行,但它和经络不同之处在于经脉是呈线状循行分布,而皮部则重在的结构。腕踝针的6个区域也正是气在上的循行敷布,它的分区基本上与十二经脉皮部相一致,相当于十二经脉络穴的功能。腕踝针正是通过类似十二经脉浅刺法之机理,以调整经脉之气,达到祛邪扶正,行气止痛的作用。观察发现,扭伤时间越短,治疗的效果越好。

四、腕踝针结合体针治疗膝关节痛20例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腕踝针结合体针治疗膝关节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腕踝针针刺压痛点所在区、体针选用膝阳关、手三里、阴陵泉、均留针1h。结果 治愈10例,显效8例,减轻2例,总有效率100。结论% 腕踝针结合体针治疗膝关节痛取效迅速,安全可靠,有推广价值。          

膝关节痛以中老年人多见,病因以类风湿性关节炎最多,其次为外伤性。中医称本病为鹤膝风,多因风湿、寒湿、痰湿等所致,笔者运用腕踝针结合体针治疗本病20例,取得较理想疗效,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例中,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62岁,病程1日~10年。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骨性关节炎5例,膝关节韧带损伤12例。

   1.2 治疗方法 先行腕踝针,再行体针。

   1.2.1 腕踝针治疗 按下述分区方法,确定压痛点所在区后再针所在区的针刺点。下1区一膝后部(窝)内半侧下2区一膝部内侧下3区一髌骨内缘下4区一膝部阴阳面交界处,以髌骨为中心下5区一膝部外侧与2区相对下6区一膝后部外半侧。;;;;;

     再选用321寸毫针,循肢体纵轴呈30°刺入皮下,避免酸胀麻的感觉,缓慢进针,不捻转,进皮下长度至接近针体末端。

    1.2.2 体针 选取膝阳关,手三里、阴陵泉,均取患侧用301.52寸毫针,进针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1h其间运针2次,针刺手三里时针尖指向尺骨鹰骨。两种针法均每天1次,治疗5天后统计疗效。

    2 结果

  治愈10例(膝关节痛止、肿退),显效8例(膝关节痛、肿胀明显减轻),有效2例(膝关节痛肿胀较治疗前减轻)。

病案举例

     患者,女,58岁,农民。2004510日初诊。膝关节 疼痛3余年,每天运动后加重,保暖热敷则减轻,不游走。查左膝关节不红不肿,右膝关节轻度水肿,浮髌试验阴性,膝部外侧中央有压痛点,窝内半侧有压痛点,诊断骨性关节炎。治疗方法(1)腕踝针取R1.5,留针1h2)体针针刺右侧膝阳关,手三里,阴陵泉,留针1h其间运针2次。坚持治疗5次,痛止肿消而愈,随访3:月未复发。

体会

    4.1 腕踝针是张心曙教授于1975年创立的新型针刺法,是传统针灸疗法的重要补充。腕踝针是将人体病症表现的部位归纳为6个纵区,在四肢的腕和踝6个纵区的各定一个针刺点,按区选择针刺点进行治疗。临床上腕踝针镇痛没有得气现象而获效却较体针迅捷,而体针的整体调节功能胜于腕踝针,笔者结合两种针法的优势,宗取各家之长,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

   4.2 笔者在实践中观察到(1)腕踝针结合体针治疗外伤性膝关节痛的效果明显优于其它类型的膝关节痛,对膝关节韧带损伤引起的疼痛,常能立即获得疗效,达完全消失或显效(2)根据《针灸甲乙经》曰腰痛不得卧,手三里主之,笔者结合手三里穴治疗膝关节痛,有立竿见影之效(3)类风湿性关节炎所致膝关节疼痛常伴有其它兼症,须结合中西药综合治疗才能获良效。:;;    

  作者单位425023湖南省永州市芝山区大庆坪乡据江寺卫生院:

五、腕踝针急性腰扭伤

    ()取穴

    主穴:踝上6区、5区。

    踝上6区位置:踝关节上3寸,跟腱外侧。

    踝上5区位置:相当于绝骨穴。

    ()治法

    腰部正中扭伤取6区,两侧扭伤取5区。单侧痛针一侧穴,双侧痛针两侧穴。以1.530号毫针,速刺进皮后将针放平,紧贴皮肤表面向上进针,以患者不感到酸、麻、胀、痛感为度,否则为进针过深,应退出重针。针深1寸,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嘱患者活动腰部。

    ()疗效评价

    以本法共治135例,结果痊愈117例,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9.3[6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