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殷璠《河岳英灵集》编集次序考1 卢燕新

 澳大文化论丛 2023-05-21 发布于江苏

摘 要:《河岳英灵集》选二十四人诗二百三十首,以其选诗与品 评成就长期受到学界关注。然而,这二十四位诗人,是按什么原则排列 次序的?殷璠自谓“伦次于叙”,但并未解释“伦次”的方法。故长期 以来,学仁揣测未已。然而,这一问题,迄今仍无定论。比较殷璠以前 选本所采用的编集次序,以及其所选録诗人推论,《河岳英灵集》分为 上下两卷,每卷以遴选诗人生年为序,依次类编。这一方法既见于《文 选》《玉台新咏》《诗品》系人,也颇用此法。故殷璠采用年齿为序,从 文化史上看,很好的继承了唐以前纂集经验。

关键词:殷璠;《河岳英灵集》;编集次序

《河岳英灵集》以其选诗与品评成就长期受到学界关注。相关研究 成果颇为丰硕,如李珍华、傅璇琮《〈河岳英灵集〉版本考》3、王运熙

《〈河岳英灵集〉的编集年代和选録标准》4、张海明《殷璠〈河岳英灵 集〉诗学思想述略》5、卢盛江《殷璠“神来、气来、情来”论——唐代文术论的一个问题》1、拙文《殷璠〈河岳英灵集〉的诗歌批评方法及其 意义》等等2。然而,殷璠批评《文选》以后的选本“玉石相混”,志在 编纂一部“颇异诸家”、“无致深憾”的诗歌选本,那么,《河岳英灵集》 把常建排第一,李白排第二,王维排第三,选本中选诗最多且评价颇高 的王昌龄,排在下卷第七,这是为什么?殷璠仅仅在《河岳英灵集·叙》 提到,他要选编“河岳英灵”们的诗什,将其“伦次于叙”3。然而如何 “伦次”,殷璠却没有告诉我们。这样,就难免引起学界诸多怀疑推测。 本文认为,殷璠先将所选诗人分为两卷,然后,每卷以年齿为序编次。 略备一说,以飨学界同仁。

一、《河岳英灵集》不可能采用的五种编集次序辨析 凡诗文总集编纂,必有编次方法。无论是早期的《尚书》《诗经》,

还是魏晋已还的《文章流别集》《文选》《玉台新咏》,都可以看出这一 特点。《河岳英灵集》以前,诗文总集或相关著述,常见的编排次序, 主要以下五种:

第一,以题材内容为序。如《文选》録诗十三卷,依题材内容分为 七类:甲,补亡、述德;乙,咏史、百一、游仙、招隐、反招隐、游览; 丙,咏怀、哀伤、赠答;丁,赠答、行旅;戊,军戎、郊庙、乐府;己, 乐府、挽歌、杂歌;庚,杂歌。这个分类,除“乐府”“杂歌”外,“补 亡”“述德”“咏史”等,均以题材为重点。又如《广弘明集》《旧唐书》 卷四七《经籍志》下丁部总集类、《郡斋读书志》卷一六释氏类等着録, 后者曰:“道宣,麟德初居西明寺。以中原自周、魏以来,重老轻佛,因采辑自古文章,下逮齐隋发明其道者,以广僧祐之书,分归正、辩惑、 佛德、法义、僧行、慈恻、成功、晵福、灭罪、统归等十门。”1研读《河 岳英灵集》不难发现,自常建到最后一位诗人阎防,其采摘诸位诗人诗 什的内容均丰富多彩。如常建,其诗歌内容包括感物抒怀、登临感兴、 怀古咏史、寄答赠别。因此,《河岳英灵集》絶无可能沿用《文选》等 总集以题材内容编次诗人的方法。

第二,以文体为序。如《文章流别集》,虽然该集逸佚,但《文章 流别论》说:“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九言。古诗率以四言为体, 而时有一句两句,杂在四言之间……古诗之九言者,'洞酌彼行潦挹彼 注兹’之属是也……”2据这段文字可知,挚虞编集,十分关注遴选诗文 的体裁。这一点,在《文选》中表现得十分明显。昭明等编録诗文,第 一卷至十九卷,赋;第十九卷至第三十一卷,诗;第三十二、三十三卷, 骚;第三十四、三十五卷,七;第三十六卷,令、教、文;第三十七、 三十卷八,表;第三十九卷,书、启;第四十卷,弹事、笺;第四十一 至四十三卷,书;第四十四卷,檄;第四十五卷,对问、设论、辞、序; 第四十六卷,序;第四十七卷,颂、赞;第四十八卷,符命;第四十九 卷,史论;第四十九卷,史论、史述赞;第五十一至五十四卷,论;第 五十五卷,论、连珠;第五十六卷,箴、铭、诔;第五十七卷,诔、哀; 第五十八卷,哀,碑文;第五十九卷,碑文、墓志;第六十卷,行状、 吊文、祭文。由此可见,《文选》以文体为编集次序的特点。就今存《河 岳英灵集》而言,虽然殷璠在选本前《叙》中说他编集在体裁方面的特 点是“既闲新声,复晓古体”,然而,选常建诗十五首,唯《题破山寺 后禅院》一首为五律,其余十四首均为古体诗。选李白十四首,古体诗十二首,近体诗一首。选王维诗十五首,古体诗十首,近体诗五首。选 刘眘虚诗十一首,全为古体。选綦毋潜诗六首,古、近体各三首。由所 举诸例可以看出,其编集次序,既与古体诗多少无关,也和近体诗多少 没有联系。

第三,以籍贯、郡望为次。以“地域”为次,其滥觞可追溯至《诗 经》。《隋书·经籍志》四集部总集类着録的《録魏吴二志诏》《梁魏周 齐陈皇朝聘使杂晵》《旧唐书·经籍志》四集部总集类着録的《诸郡碑》

《七国叙赞》,虽然集佚,但据集名推测,这两部选本当为以地域为序。 殷璠编集《丹阳集》,今存残卷,依次録延陵二人、曲阿九人、句容三 人、江宁二人、丹徒二人,据此可知,该集以地域为次。《河岳英灵集》 所选诗人,以上卷为例,常建,《唐才子传》谓其长安人,傅璇琮疑其 籍贯似在长江中下游1。李白,据李阳冰《草堂集序》谓“陇西成纪人…… 世为显着。中叶非罪,谪居条支”2,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 墓碑》谓“其先陇西成纪人”3。王维,太原祁人,参《旧唐书·王维传》, 亦参王运熙《王维和他的诗》4。刘眘虚,《唐才子传》卷一载其嵩山人。 张谓,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考其分别为河内人5。王季友,未详。陶 翰,《新唐书·艺文志》四别集类谓其润州人。李颀,《唐才子传》卷二 谓其东川人,傅璇琮考其郡望为赵郡6。高适,两《唐书》本传谓其渤海 人。岑参,《直斋书録解题》卷一九、《唐才子传》卷三均谓其南阳人。 据上卷分析,《河岳英灵集》诗人排序,和籍贯、郡望等没有联系。这 一点,自下卷自崔颢至阎防,也可以看出来。 第四,以职官为序。《隋书·经籍志》所着録唐以前诗文总集,未 见以职官为序者。较早采用这一次序方法的,是《珠英学士集》。晁公 武《郡斋读书志》卷二〇曰:“唐武后朝,尝诏武三思等修《三教珠英》 一千三百卷……崔融编集其所赋诗,各题爵里,以官班为次,融为之序。”1 然,从今存该集残卷看,每卷收録诗人的职官品级,大体是由高至低依 次编排2。《珠英学士集》后,《国秀集》有职官题名,无职者以“处士” “进士”等明示。上卷多职官显达者,中卷多中下层官吏,下卷多沉沦 下僚者。据今存该集看,其并未严格依据职官品级编次。《河岳英灵集》 上卷,以天宝十二年前后而论,王维历官监察御史兼节度判官、左补阙、 文部郎中,属职官品级最高者。其他,常建“沦于一尉”;刘眘虚,夏 县令;张谓,至天宝十三、四载,尚在安西、北庭封常清幕为属官3;王 季友,天宝间家贫不仕,宝应中为华阴尉;陶翰,官至礼部员外郎;李 颀,新乡尉;高适,历官封丘尉、入哥舒翰幕、官左骁卫兵曹参军、掌 书记;岑参,右内率府兵曹参军、高仙芝幕府掌书记。该集下卷,职官 状况与上卷概同。因此,殷璠编集,未以职官为次。

第五,登第时间。据今存《河岳英灵集》,殷璠并未依据科考登第 时间为序。其理由之一是,该集中李白、孟浩然并未参加科考。王季友,

《唐才子传》卷四储仲君考,上元元年(760),仍为处士4。更为重要的 是,常建,据《唐才子传笺证》,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科登第。王维, 据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附《右丞年谱》、陈铁民《王维集校注》附

《王维年谱》以及徐松《登科记考》,其开元九年状元及第。刘眘虚,《唐才子传校笺》卷一谓开元十一年进士,卷三刘长卿条又谓开元二十一年 进士。其他,张谓、陶翰、李颀,据《唐才子传校笺》《登科记考》,登 第时间分别是天宝二年、开元十八年、开元二十三年。因此,《河岳英 灵集》未以登第时间为次。这一点,据下卷也可以看出来。

二、从学界已有成果看《河岳英灵集》编次与诗人生年的关系 如前文所述,总集编纂者必然要注重编次顺序,《河岳英灵集》应当不会例外。然而,上文所述盛唐以前所见诸多编次方法,均和《河岳 英灵集》所呈现的特征不符。比较之余,笔者发现,《河岳英灵集》编 次排序,和诗人生年有关系。先看上卷所选诗人,常建、刘眘虚、张谓、 王季友、陶翰、李颀六人,《唐代诗人丛考》《唐才子传校笺》等均谓生 卒年不详。其余诗人,结合学界已有研究成果,诸人生年述要如下:

李白:据王琦《李白年谱》1、安旗《李白全集编年笺注·关于李白 的生平》2、郁贤皓《李太白全集校注·前言》3、安旗、薛天纬《李白 年谱》4,生于 701 年。

王维:据张清华《王维年谱》,生于 700 年5。据《王右丞集笺注》 王运熙《王维和他的诗》6、陈铁民《王维集校注》附録《王维年谱》7, 生于 701 年。

高适: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谓“以生于 700—702 的可能性较大”1,谭优学《唐代诗人行年考·高适考》订于 707 年2,刘开扬《高

适诗集编年笺注》之《高适年谱》订于 704 年3。孙钦善《高适集校

注·前言》订于 701 年4。 岑参:《唐才子传校笺》孙映逵考,生于开元五年(717)5。《岑嘉

州诗笺注》附録《岑参年谱》,订于开元三年(715)6。 再看下卷收録的诗人,崔国辅、贺兰进明、崔署、王湾、祖咏、卢象、李嶷、阎防八人,《唐诗大系》《唐才子传校笺》《唐代诗人丛考》 等,均谓生年不详。其他几位诗人,学界研究其生年如下:

崔颢:《唐诗大系》疑生于 7047。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说:“闻 一多先生于 704 年下打一问号,以表示尚有疑问,问题在于 704 年之说 本身是并无材料依据的。崔颢的早年生活情况亦不可详考,现在所能知 道的他的事迹系年,最早即是开元十一年(723)登进士第。”8谭优学《唐诗人行年考》武则天延载元年(694):“《旧唐书》本传谓颢'天 宝十三年卒。’但不具享年,仍无从推知其生年……闻一多《唐诗大系》 拟颢生于武后长安四年(七〇四),然夷考其生平,殊多不合。兹推前 十稔,定颢生于今年,则大体无窒碍矣。”9纵观诸家研究,关于崔颢的 生年,有两个特点:第一,崔颢生年,分歧较大。第二,均属推测,无 确切材料。故不能排除其生于 680—694 之间的可能。

  薛据:《唐才子传》谓“开元十九年王维榜进士”,《唐才子传校笺》 卷二储仲君考曰:“按王维于开元九年(七二一)登进士第,非十九年

(七三一)……案据是否即从王维于开元九年登第,或仍为开元十九年, 仍有两种可能……”1王维开元九年登进士第,参上文考。薛据登第时间, 因资料欠缺,确难定论。又,薛据有诗《落第后口号》:“十五能文西入 秦,三十无家作路人。时命不将明主合,布衣空惹洛阳尘。”2该诗题,《文苑英华》卷二九二、《唐诗纪事》卷二〇、《全唐诗》卷一三五均题

《早发上东门》。而《唐诗品汇》七言絶句卷之三题“落第后口号”,题 下注“一作綦母潜诗”3。据“时命不将明主合”“布衣”等观之,写作 这首诗时,薛据当未登第。储仲君认为:“若以三十一岁、开元十九年 及第计算,则其生年为公元七〇一年,亦即据之生年当在此年之前,絶 不能在此年之后。闻一多《唐诗大系》定生年为七〇二年,未知何据。”4这 些推测,可备一说。然,亦难以排除薛据是在开元九年与王维同榜登科 之可能。若此,以开元九年逆推三十一年,则薛据生年也有可能是武则 天永隆二年(681)前后。这样,薛据生年,当在 681 年至 701 年之间。

綦毋潜:《唐才子传校笺》卷二陈铁民考:“潜之生年亦不可考。其《早发上东门》云:'十五能行西入秦,三十无室作路人。时命不将明 主合,布衣空染洛阳尘。’寻绎诗意,此篇当作于开元十四年潜登第前。 诗中'三十’云云,则其登第时至少有三十余岁。潜之生年当早于王维。”5 问题是,如上文所述,綦毋潜这首诗,《河岳英灵集》着録在薛据名下。 退一步说,依开元十四年(726)逆推三十年,綦毋潜生年在天册万岁二年(696)以前。闻一多《唐诗大系》定于 692 年,实际上,很可能 还要早。所以,綦毋潜的生年,所有的猜测,均无实据。据今存材料, 实际上是不可考的。

孟浩然:《唐才子传校笺》卷二1、佟培基《孟浩然诗集笺注》2、谭 优学《唐代诗人行年考》3,均订其生年为武则天永昌元年(689)。

储光羲:《唐才子传校笺》卷一陈铁民考,储光羲生于唐中宗神龙 二年(706),曰:“光羲之生年,亦不可确考,仅能据储诗所载,推测 而言之。”4《唐诗大系》定景龙元年(707),谭优学《唐诗人行年考》 从之。然而,均属推测,无确证实据。所以,当以生年不详而论。

王昌龄: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王昌龄当生于 701 年以前。又 岑参于开元二十八年间所作《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其中说:'对酒 寂不语,怅然悲送君。明时未得用,白首徒攻文。’……岑诗提到王昌 龄'白首’,王诗又自言'空老’,都指老境而言……如以五十岁为'白 首’而言,则其生年当在 690 年左右了……”5然而,谭优学《唐诗人行 年考》定王昌龄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陆侃如、冯沅君《中国 诗史》、闻一多《唐诗大系》谓昌龄生于是年,无异说,今从之。”6以 “白首”为五十岁,仅仅是推测而已。《中国诗史》《唐诗大系》推定王 昌龄生年,也没有确切材料。

上述诗人,因材料欠缺等原因,学界对《河岳英灵集》所收録诗人 的生年颇多争议。但是,就已有研究成果看殷璠编次,其有一个明显的 特点:即《河岳英灵集》上卷,自李白到高适、再到岑参,下卷自崔颢到孟浩然、再到綦毋潜,可考生年晚的诗人,一定在可考生年早的诗人 之后。也就是说,该集上下两卷,均呈现出诗人生年自先到后的趋势。 这样,《河岳英灵集》编集顺序,可以推定为:殷璠先将所选诗人分为 两卷,然后,每卷以年齿为序编次。

三、由《河岳英灵集》叙品诗人看该选本的编集次序 推定其以生年为次编集,除上文有关诗人生年所呈现的规律特点可

以看出来以外,从该集叙品诗人文字中,也可找到蛛丝马迹。 第一,对比今存相关资料,可以看出,殷璠对所遴选诸诗人的生平

事迹是十分关注的。如谓常建“沦于一尉”1,谓刘眘虚“惜其不永,天 碎国宝”2,谓王季友“白首短褐”3,谓李颀“惜其伟才,衹到黄绶”4, 谓王湾“游吴中,作《江南意》”5,谓卢象“囊在校书,名充秘阁”6, 谓阎防“好古博雅”7,等等,均可看出,殷璠熟悉其选録诗人的生平事 迹。现以李白、高适、孟浩然三人为例证进一步帮助:

李白:殷璠谓其“常林栖十数载”,据王琦《李太白全集》卷三五《李太白年谱》、安旗、薛天纬《李白年谱》、郁贤皓《李太白全集校 注·前言》,约开元十二年(724),李白离家远游。开元十五年,家于 安陆。若以开元十二年计,止于天宝元年(742)入长安待诏翰林,总 十八年。若以开元十五年计,止于天宝元年,则为十五年。与殷璠所云 “十数载”合。

高适:殷璠谓其“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1。《旧 唐书》卷一一一《高适传》:“高适者……适年过五十,始留意诗什…… 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荐举有道科……适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 节义。”2又,《新唐书》卷一四三《高适传》:“高适者……客梁宋间, 宋州刺史张九皋奇之,举有道科中第……适尚节义,语王霸衮衮不厌。”3与

《河岳英灵集》对比可见,殷璠所述,与两《唐书》合。又,唐科举, 据《唐六典》卷二:“凡诸州每岁贡人,其类有六:一曰秀才,二曰明 经,三曰进士,四曰明法,五曰书,六曰算。”4同书卷四:“凡举试之 制,每岁仲冬,率与计偕。其科有六:一曰秀才,二曰眀经,三曰进士, 四曰眀法,五曰书,六曰算。”5又,《通典》卷一五《选举》三:“其常 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明法,有书,有算。”6可见,有 道科不在常科之列。因此,殷璠谓高适“耻预常科”,亦与史志记载合。 殷璠叙品高适的这段话,《唐才子传》卷二几乎全部征引7。据此,亦可 以看出,殷璠介绍高适生平的准确性。

孟浩然:殷璠谓其“罄折谦退”“沦落明代,终于布衣”8,检阅《旧 唐书》卷一九〇下《孟浩然传》:“孟浩然……以诗自适。年四十,来游 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不达而卒。”9又,《新唐书》卷二〇 三《孟浩然传》:“孟浩然……年四十,乃游京师。尝于太学赋诗,一座 嗟伏,无敢抗。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因放还。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朝宗怒,辞行, 浩然不悔也。”1可见“罄折谦退”“沦落明代”云云,与史传记载合。 第二,由殷璠介绍诗人生平事迹看其编集排序。除上文李白等人, 从《河岳英灵集》对崔颢等三人生平事迹介绍,可以看出他们的生年大致情况。

先看崔颢。 殷璠谓“ 颢少年为诗, 属意浮艳…… 晚节忽变常 体……” 2其编《河岳英灵集》,《叙》谓“起甲寅,终癸巳”3,《文苑 英华》卷七一二谓“起甲寅,终乙酉”4,今存《国秀集》末附宋徽宗大 观年间曾彦和跋,谓“殷璠所撰《河岳英灵集》作于天宝十一载”5。甲 寅为唐玄宗开元二年(714),乙酉为天宝四年(745),癸巳为天宝十二 年(753)。若定崔颢生于武则天延载元年(694),则开元二年,崔颢 20岁。天宝十二载(753),崔颢 59 岁。若以调露二年(680)计,《河岳英灵集》选诗伊始,崔颢 34 岁。选本编纂末期,崔颢大约 73 岁。关键 是,《旧唐书》本传谓颢“天宝十三年卒”6,则崔颢卒于《河岳英灵集》 编成以后。这样,殷璠编《河岳英灵集》谓崔颢“晚节忽变常体”,若 崔颢生于延载元年计,则止于天宝十二载,崔颢未足六十。这样,结合 学界研究成果(论见下文),崔颢生年,可以大致推定在 680 年到 694 年之间。

再看薛据。据上文考,其有诗谓“三十无家作路人”,殷璠谓其“自 伤不早达”7,或与这首诗有关。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散序进士”:“进士科……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 士’……”1唐代文士,极为推崇进士科。那么,其自伤“不早达”,显 然,不可能是感伤三十岁、或者三十一岁尚未举进士。因而,以其“三 十一岁举进士”逆推,确定其生年,据《河岳英灵集》看,理由是不充 分的,这也进一步证明薛据生年在永隆二年(681)前后。若永隆二年 以后薛据出生,则开元九年(721)登进士第时未足四十。若以大足元 年(701)为生年,开元十九年,薛据约三十岁。这样的年龄,对唐代 文士而言,称“不早达”,均不合适。因此,据殷璠的介绍,可证明薛 据生年在 681—701 之间。

王昌龄:殷璠称其“晚节不矜细行”,据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 推测:“把王昌龄的卒年定在 755—757 之间,而以至德元载(756)的可能性为最大。若以其生年为 690 年左右,则这时王昌龄大约是六十六、七岁左右。”2依 690 年而推,天宝十二年前后,王昌龄约六十三岁。这 样,殷璠所谓“晚节”,和叙述崔颢吻合,亦与《旧唐书》王昌龄传合。

这样,结合上文对学术界研究成果的梳理,以殷璠《河岳英灵集》 排序,将下卷四位诗人生年列之如下:

崔颢:约 680—694

薛据:约 681—701 孟浩然:689 年。 王昌龄:约 690 年。

综上分析,虽然《河岳英灵集》所选者,诸多诗人的生平事迹难以 确考,但,就可考诗人事迹,可以看出两个问题:第一,殷璠编《河岳 英灵集》,对入选诗人生平事迹非常熟悉。至少,他在搜集相关资料方 面,是下过一番功夫的。第二,据《河岳英灵集》下卷介绍崔颢、薛据、孟浩然、王昌龄四人生平看,其排序与生年亦有密切关系。

四、从编集文化史渊源看殷璠《河岳英灵集》每卷以年齿为序的可能性 殷璠《河岳英灵集》每卷以岁齿为序。这一点,从编集史渊源上可

以看出,他采用这一方法的可能性。 对前人所编的诗文总集,殷璠最为推崇的是《文选》。其曰:“梁昭

明太子撰《文选》,后相效著述者十余家,咸自称善者,高听之士,或未 全许……其应诠拣不精,玉石相混,致令衆口销铄,为知音所痛。”1这里, 殷璠虽没有明确褒扬《文选》,但其追溯诗文总集编纂史,止于《文选》, 可以看出,他对昭明等人编集的认识是很明确的。

唐人推崇《文选》,不仅仅是殷璠。《旧唐书》卷一八九上《曹宪传》 曰:“……所撰《文选音义》,甚为当时所重。初,江、淮间为《文选》 学者,本之于宪,又有许淹、李善、公孙罗复相继以《文选》教授,由 是其学大兴于代。”2同卷《许淹传》《李善传》《公孙罗传》所载略同。 又,《新唐书》卷二〇二《李邕传》曰:“李邕……父善,有雅行……显 庆中,累擢崇贤馆直学士兼沛王侍读。为《文选注》,敷析渊洽,表上 之,赐赉颇渥……居汴、郑间讲授,诸生四远至,传其业,号'《文选》 学’。”3受《文选》学的影响,唐人或拟、或续,编集了大量诗文总集。 如孟利贞《续文选》十三卷、卜长福《续文选》三十卷、卜隐之《拟文 选》三十卷、徐坚等《文府》二十卷、徐安贞撰《文府》二十卷等,以 至宋章如愚《群书考索续集》卷一七《总集文章》感叹:“如《文选》所 选……孔利贞、卜长福所续,卜隐之所拟……何其慕者之纷纷也。”4可见,《文选》影响深远,尤其是对唐人编选诗文总集的影响。 在编集次序方面,《文选》说:“凡次文之体,各以汇聚。诗赋体既 不一,又以类分。类分之中,各以时代为次。”1如上文所述,《文选》 编録诗文,依次为赋、诗、骚、令、教、文、表等,是所谓“次文之体, 各以汇聚”。每一类中,又重新设置分类标准。现将卷一至卷十九赋类 依次録之如下:

赋甲:班固、张衡。 赋乙:张衡、左思。 赋丙:左思。

赋丁之“郊祀”:杨雄;“耕藉”:左思;“畋猎”:司马相如、扬雄、 潘岳。

赋戊之“纪行”:班彪、曹大家、潘岳。 赋巳之“游览”:王粲、孙绰、鲍照;“宫殿”:王逸、何晏;“江海”:木华、郭璞。

赋庚之“物色”:宋玉、潘岳、谢惠连、谢庄;“鸟兽”:贾谊、祢 衡、张华、颜延年、鲍照;“志”:班固、张华、潘岳;“哀伤”:司马相 如、向秀、陆机、潘岳、江淹。

赋壬之“论文”:陆机;“音乐”:王褒、傅毅、马融、嵇康、潘岳、 成公绥。

赋癸:宋玉、曹植。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文选》分类编次诗文,先以文体编纂,自赋始,止于祭文。每一类文体中,又以题材等分类,每一类中,再以时 代为次。这就是昭明《文选序》所说的“次文之体,各以汇聚”“诗赋 体既不一,又以类分”“类分之中,各以时代为次”。这一特点,据上文 所列,可以清晰看出来。 值得关注的是,《诗品》也采用了以时代编次的方法。《诗品序》说: “一品之中,略以世代为先后,不以优劣为诠次。”1以上卷为例,依次 是古诗、汉都尉李陵、汉婕妤班姬、魏陈思王植、魏文学刘桢、魏侍中 王粲、晋步兵阮籍、晋平原相陆机、晋黄门郎潘岳、晋黄门郎张协、晋 记室左思、宋临川太守谢灵运,不难看出,除“古诗”以外,《诗品》 上卷的编排顺序是汉、魏、晋、宋。虽然,《诗品》卷中“晋司空张华 后”、“晋清河太守陆云”前,有魏尚书何晏、晋冯翊守孙楚、晋著作郎 王赞、晋司徒掾张翰、晋中书令潘尼,另有魏中书应璩,这两组,不符 合《诗品》编次规律,前人多有论述,或以为分组述评,或以为传写误 失其次2。总体看,《诗品》卷上、卷中、卷下,都是按时间排序。这和《诗品序》主张“一品之中,略以世代为先后”是一致的。再比较《文 选》“以时代为次”,不难发现,二者在编次方法上,有几近相同之处。 再看看《玉台新咏》编次顺序。其卷一,依次是古诗、古乐府、枚乘、李延年、苏武、辛延年、班婕妤、宋子侯董娇娆、汉时童謡、张衡、 秦嘉、蔡邕、陈琳、徐干、繁钦、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卷二,依次是: 曹丕、甄皇后、刘勋妻王宋、曹植、魏明帝、阮籍、傅玄、张华、潘岳、 石崇、左思。由所举两卷可以看出,该集每卷大体也是依据世代为序编次。

殷璠声明他关注《文选》,实际上,他也关注《诗品》。这些问题, 拟另撰文考论。虽然《河岳英灵集》专选盛唐诗,其不宜采用朝代顺序 编次,但从编辑方法溯源角度观察,他模仿前人,以诗人生年先后为次, 亦在情理之中。

#澳门大学#中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文化论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