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痺(心瓣膜病)

 昵称65820384 2023-05-21 发布于河南

概念
风湿性心脏病中医多称之为“心痹”,中医认为该病多为先天禀赋不足,青少年多阳气偏盛,内易蕴热,若复感风寒湿邪,热为外邪所郁,流注肌肉、关节、脏腑,内舍于心,而为“心痹”,加之气候异常,寒暑不均,冷热异常,或久居潮湿之地,而此时正气不足时,这些风、寒、热、湿之邪便会趁虚侵袭,痹阻经脉、筋骨,使气血运行不畅而为痹证。

痹证日久,外邪由经脉而入脏腑,则为心痹。风湿活动侵犯心肌、心包及心内膜,并逐渐形成了心脏瓣膜的损害。瓣膜病变造成了血液动力学的改变。日久引起心肌代偿劳损,最终出现心功能不全及其并发症,根据病程的发展及病因病机。
风湿性心脏病中医辨证分为气血虚亏、症见心悸瘀阻、心肾阳虚等类型。临床上以肺络瘀阻型为多见。此型之病理特点是外邪入体,累及心脏,湿阻血瘀,心肺受损。

图片

病因
气候反变,情绪差异,免疫降低,风寒湿热趁虚而入伤害体内正气,干扰脏腑新陈代谢而形成这病。由于反复发作导致瓣膜增厚、瘢痕形成和瓣叶挛缩,以及腱索粘连、断裂和乳头肌瘢痕形成和缩短,使瓣膜运动受限影响其闭合。通常无瓣膜钙化沉积或仅有轻度钙质沉积。

(病机
瓣膜结构包括瓣叶、瓣环、腱索与乳头肌。瓣膜的功能尤其是关闭功能有赖于上述各部分的结构完整与功能协调。当上述中任何一部分的器质性损害或功能失调,均可引起关闭不全,导致左心室收缩期血液反流,形成心瓣关闭不全,或称心瓣反流。
正常柔软的二尖瓣前、后叶有约1/3的瓣叶在收缩期贴合,由乳头肌收缩及腱索拉紧而维持良好的关闭状态。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有以下病理改变:瓣叶、乳头肌和腱索缩短;瓣叶和乳头肌、腱索粘连;瓣叶间粘连。以上变化造成瓣膜不能正常关闭,病程较久者病变处常有钙质沉着。

病理生理
根据心瓣关闭不全程度所出现相应血流动力学变化,其病理进展取决于“至病”活动程度及有无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引起的瓣叶破溃、腱索断裂等所致关闭不全的严重程度。若合并上述情况,心瓣膜进一步受累扩大,引起反流量增加,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使病情迅速进展和恶化,瓣反流增加,使左心房压力进一步增高,导致肺淤血。

心脏瓣膜疾病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心脏疾患,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重,老年性瓣膜病以及冠心病心肌梗死后引起的瓣膜病变也越来越常见。这些瓣膜病变不但危害生命安全、影响生活质量,同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和压力,因此需要不断重视和提高对这种疾病的认识。要了解心脏瓣膜疾病,先从心脏的结构谈起。人体的心脏分为左心房、左心室和右心房、右心室四个心腔,两个心房分别和两个心室相连,两个心室和两个大动脉相连。心脏瓣膜就生长在心房和心室之间、心室和大动脉之间,起到单向阀门的作用,帮助血流单方向运动。人体的四个瓣膜分别称为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这些瓣膜如果出现了病变,就会影响血流的运动,从而造成心脏功能异常,最终导致心功能衰竭。

小结
不管什么医,故首先要控制风湿活动,防止加重瓣膜的损伤。在瓣膜损伤的治疗上,常用活血散坚药,但这些药用多了,会造成免疫力下降;可合用增加免疫力,二是可以排除多余的水分之药。排除因风寒湿热而造成的瓣膜炎症水肿渗出,减轻瓣膜的增生,恢复其柔顺性,中药功效比较多,是西药利尿药所不能比拟的。
有的病人恢复的很好,
控制或减轻因心脏瓣膜病引起的眩晕或晕厥、呼吸困难、猝死、多汗和心悸等。
眩晕或晕厥:有的病人有眩晕或晕厥发生,对呼吸困难:劳力性困难往往是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常伴有疲乏无力。与静脉压阵发性升高。随着心力衰竭的加重,可出现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均能有效控制,尤其是积极利用人体自愈力,通过调节人体自身疗愈能力,消除体内的致病因素,并在局部修复受损的瓣膜,从而使部分瓣膜病患者重新回归健康。这种方法被称为中医的“自愈修补术”。
分享:
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