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纵隔内,2/3居正中线左侧、1/3居正中线右侧。 前方:胸骨体,2-6肋软骨 后方:5-8胸椎 毗邻: 前面:大部被肺、胸膜覆盖。 心包裸区:心脏前方下部一个小区域借心包与胸骨体下半和左侧第4~5肋软骨相邻,此区称~。 心包腔穿刺:左侧第四肋间隙靠胸骨左缘进针。 后面:胸主动脉、食管、迷走神经 两侧:借纵隔胸膜与肺和胸膜腔相邻 上面:出入心脏的大血管 下面:膈 倒置的锥体形,一尖、一底、两面、三缘、三沟 (一)心尖:指向左前下方,由左心室构成 体表投形:左锁中线与第5肋间隙交点内侧1-2cm (二)心底:右后上方,主要由左心房,其次为右心房构成。 心轴:心底与心尖间的连线,与正中线成45°角。 (三)两面 胸肋面(前面):大部分右心室、右心房,小部分左心耳和左心室构成。 膈面(下面):大部分右心室,小部分左心室构成。 (四)三缘 右缘:垂直向下,右心房构成 左缘:钝圆,斜向左下,由左心室构成 下缘:水平,由右心室和心尖构成。可见到心尖切迹。 (五)三沟 冠状沟(房室界线)、前室间沟和后室间沟(左右心室界线) (一)右心房:以界沟(外面)和界嵴(内面)为界分两部分 1、固有心房:内面不光滑,形成梳状肌,前壁向前内呈锥形突出,形成右心耳。 2、腔静脉窦 入口:上腔静脉口、下腔静脉口、冠状窦口 出口:右房室口 卵圆窝:房间隔右房侧下部,卵圆孔闭锁而成,房间隔缺损多发生于此。 (二)右心室:以室上嵴(右房室口与肺动脉口之间的肌性隆起)为界分为窦部和漏斗部。 1、窦部(流入道):入口为右房室口,周围有三尖瓣环,其上附有三尖瓣。 三尖瓣:前瓣、后瓣、隔侧瓣,尖端借腱索连于乳头肌,一个乳头肌连接两个瓣膜的相邻缘。 三尖瓣复合体:三尖瓣环、三尖瓣、腱索、乳头肌共同构成,防止血液由右心室向右心房逆流。 室壁可见 肉柱、隔缘肉柱(节制索):室间隔连至前乳头肌基底部 2、漏斗部(流出道):出口为肺动脉口,周围有肺动脉瓣环,其上附有3片半月形瓣膜,称肺动脉瓣,心室舒张时关闭,阻止血液逆流入心室。 (三)左心房:分前后两部分。 1、前部:左心耳:内面有梳状肌,心外常用手术入路。 2、后部 入口:左肺上、下静脉口,右肺上、下静脉口 出口:左房室口 (四)左心室:以二尖瓣并为界分为窦部和主动脉前庭。 1、窦部(流入道):入口为左房室口,周围有二尖瓣环,其上附有二尖瓣。 二尖瓣:前瓣、后瓣,尖端借腱索连于乳头肌 二尖瓣复合体:二尖瓣环、二尖瓣、腱索、乳头肌,防止血液由左心室向左心房逆流。 2、主动脉前庭(流出道):出口为主动脉口,周围有主动脉瓣环,其上附有3片半月形瓣膜,称主动脉瓣。 主动脉窦:分为左、右窦(有左、右冠状动脉发出)和后窦。 (一)心壁 心内膜:折叠形成瓣膜 心肌:心房肌、心室肌,不连续,分别收缩。 心外膜:浆膜心包脏层。 (二)房间隔:结缔组织和少量心肌构成,卵圆窝处最薄。 室间隔:分肌部和膜部,膜部为室间隔缺损的部位。 (一)组成: 1、窦房结:60-100次/m,心正常起搏点,位于上腔静脉口附近右心房壁的心外膜下。 2、房室结:房间隔下部右侧心内膜下,冠状窦口的前上方 3、房室束(His束): 1)左束支 2)右束支 3)Purkinje纤维网 (二)传导途径: 1、窦房结 →心房收缩 房室结→房室束→ 左右束支→ Purkinje纤维网→心室收缩 2、窦房结→前中后结间束→房室结 (一)动脉: 1、左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左窦,走行于左心耳与肺动脉之间走向左前,随即分支。 1)前室间支(前降支):沿前室间沟走行,分布于左、右心室前壁,室间隔前2/3 2)旋支:分布于左心房和左心室壁。 2、右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右窦,走行于右心耳与肺动脉之间入冠状沟,在房室交点处分支。 1)后室间支(后降支):分布于膈面的左、右心室后壁,室间隔后1/3。 2)左室后支:左心室膈面心壁 (二)静脉: 1、 冠状窦:位于冠状沟后部,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长约5cm,收集心大静脉、心中静脉、心小静脉,通过冠状窦口开口于右心房 2、 心前静脉 3、 心最小静脉 包绕心脏和大血管根部的锥体形纤维浆膜囊。 (一)分部 纤维性心包 浆膜性心包 脏层(心外膜)、壁层(心包腔) (二)心包窦:心包横窦、心包斜窦、心包前下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