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古玉鉴定行家是如何炼成的(第七十三·兴化市)郑板桥故居,云翁钓溪处

 古玉文化研究 2023-05-21 发布于江苏

  兴化市,江苏省镇江市辖管,古称昭阳,又名楚水,据考证,境内人类生存史可追溯到距今约6000多年前,建县始于公元920年(五代),1987年撤县建市。

   兴化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诞生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等世界知名文豪和书画家,自南宋咸淳至清末光绪,有262人中举,93人中进士,1人中状元。

  众多文人墨客当中,我最是欢喜的便有郑板桥,郑板桥的诗文所写也是余梦中之境,一间茅屋在深山, 白云半间僧半间,白云有时行雨去, 回时却羡老僧闲,每每瞻仰之,其中闲意令人回味无穷。

  郑板桥的一生酷爱竹林,余原以为只是文人癖好,但当余身临其境之时,才知江南竹林之妙,之静,之草木丰盈的洒脱。

  出步溪边,往返竹林远近昏明交替处,邂逅板桥竹友,问桑麻,说梗稻,量晴校雨,探节数时,相与剧谈一晌,各得所乐。

  更进深处又遇狸猫,半日闲睡青石相伴,行走间黄白毛发蓬松懒懒散散,观之性情温和讨物而食,余玩心乍起,取食喂之,出神间感叹岁月如此静好。

  不由感叹,能品竹风者世间有几人,能识其妙者更是寥寥,世人多爱彼牵黄臂苍,驰猎于声利之场者,但见衮衮马头尘,匆匆驹隙影耳,安知竹之妙哉!

  君子能真知此妙,那便真知灼见“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礼记中也早有言明,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静知守,动疲欲,不知各位同学能悟否。

  郑板桥的竹林余观之非常喜欢,郑板桥的故居则更胜一筹,板桥故居总面积225平方,但是却造出了近千平方的视觉效果与格局出来。

  手法采用的是三分房七分院的布局,门前宽阔,进故居门槛后,给人一种文人雅士简朴之起居空间感,但推侧门进入花园又给人一种望族园林之感,这种简阔交替的手法,极具视觉冲击力。

  余来来回回瞻仰了三遍,非常佩服构思之巧妙,几乎没有浪费一寸土地,除了居住房屋之外,以及留了一步宽度的青砖小路用于行走,其余皆为园林池塘,错落有致虚实相结合的后院之景,当君有幸身临其境之时,定然会倍觉豁达。

  兴化的文化氛围也是非常不错,县级市大大小小错落着十余家古玩店铺,闲逛半晌收获也是颇为丰富,最为满意的便是传世玉壁与原味玉钺。

  兴化的新老古玉比例几乎也算是千分之一吧,柜台里面一千件玉器大概能有那么一两件是真品,摆放方式有不同的几种。

  第一种真假掺着放在一起,第二种基本都是新的零星几个烟嘴耳环帽花之类掺在一起,第三种就是眼力相对好一些的老板,柜台面上基本都是现代仿品,边角盒子里有那么几件老器物件,但是第三种老板一般断代非常准确,价格也基本行价,有些价格甚至超过行价。

  经过近乎一个小时的厮杀,两件最终愉快收入囊中,两件器物都非常具有学习要点,第一件螭龙壁为元代晚期明代早期器物,地方料平嘴短岔尾,这是属于明代早期复兴汉代风格的一种手法,传世包浆非常老辣地道,不可多得的学习标准器。

  第二件商钺又属于传世的对立面原味器,观赏要点则与传世角度则又不同,石核推磨剐蹭组合拳的线条如行云流水一般赏心悦目,土腐沁如霜花一般渐变流动不死板,腐入胎沁染而非挂皮死板,渐变氧化的过程中玉质也逐渐苍黄,这便是沁工玉包浆同步老化,缺一不可,同学们当认真借鉴学习,掌握古玉鉴赏技巧,为收藏打下坚实眼力基础。

  古玉收藏这个圈子现在的实际情况就是非常乱,我想任何有良心的人都不会再胡说现在古玉很多,一线也罢二线三线也罢,或者所有收藏家能见到的渠道,真品率只有千分之一,这是一个很残酷的现实。

   如果你没有眼力,现在想要买到真品的概率非常低,如果你即没有眼力,又不愿意学习,又想少花钱能够买到真品那就不是概率的事了,说实话那只能买到仿品,因为你出的那个价格只够仿品的,店主即使心善想卖真品给你,但是你只想九十九就买劳力士,神仙来了也满足不了你。

  这里提醒广大新入门的收藏家,初期建议玩老为目标,不惜一切代价玩老为先,价格高一点低一点以后都是可以找补回来的,但是如果东西不真那就没有以后的事儿了,望切记切记切记。


方叶之

古玉学者敬呈

古玉鉴定收藏
实战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