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者丨张树

 Yuiizhang 2023-05-21 发布于云南

推 | 荐 | 语

不计工拙、肆意为之,故有浑厚之象。精心雕琢、思理于内,然有自然之妙。张树先生的印,不臻至妙,却得大自在。似历经风霜的智者,俯瞰世间的繁华锦绣。

所以,读他的印,如读张树一样,妙不自寻。

视频欣赏{印者|张树}图片

艺术见闻{ 张 树 }图片

关于当前篆刻艺术独立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思考

张树/文

篆刻经过近三千年发展,从周秦汉唐到明清当代,经历了从工艺性质的实用工具、到依附于书法绘画的附属艺术的变化过程,而现在,它越来越向独立的艺术门类发展。

由于现代化的印刷、信息传递及工具材料的进步,篆刻的创作材料、展示方式、收藏价值,也越来越独立于书法绘画之外而存在。尤其2015年刘彦湖先生的“印证——刘彦湖陶印作品展”,其径尺的巨形陶印,和其印文取材、印面强烈的构成意味,为篆刻的创作格局和展示方式,又作了一次极有价值的探索。篆刻再不是钤盖在书画上或打印在印谱上的附属的、小资的一个小小的艺术门类了。这对我们从事篆刻艺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的学者和艺术家来说,都是空前的机遇。

但是,作为一个学科门类,篆刻仍然是艺术学门下、美术学门类中,书法学科的一个附属学科。在中书协,篆刻只是一个与书法创作、书法评审、书法理论、书法教育等委员会平级的小小委员会,在高校,篆刻也只是书法专业的一门专业课,而没有专门的篆刻学专业。这对我们这些篆刻的从业者来说,是十分尴尬的。这种现状,严重阻碍了篆刻教育的普及与深入,也限制了篆刻创作与篆刻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这一点,我在北华大学任客座,为他们的本科、硕士生作辅导时是深有感触的。

图片

正因为篆刻面临这样一个尴尬局面,建设篆刻艺术独立学科的重任就落到了我们这一代篆刻家、篆刻学者们的肩上。

篆刻学学科建设,早在1997年天津“全国'篆刻学暨篆刻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就有提到,05年陈振廉先生发表在《孤山证印:西泠印社国际印学峰会论文集》上的文章《关于篆刻艺术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我读后深有同感。但所有的这些呼声,在印学界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今天,我们这个会议定下“关于当前篆刻艺术独立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思考”这个主题,我觉得非常有意义。这再一次提醒我们篆刻学人,把该担的道义担起来。

图片

当然了,学科建设,尤其是理论架构建设,不是我们这些“非学院派”的长项。但我觉得,我们每一位篆刻界同仁,都要对篆刻艺术的学科建设重视起来,摒弃“学院派”与“非学院派”的门户之见,作积极的、有意义的探索。长于组织活动的,积极组织相关学术活动,讨论学科建设的相关事宜并组织实施;长于理论的,深入研究,推进篆刻学学科理论建设;长于创作的,不要继续在秦砖汉瓦里抱残守缺,积极探索篆刻创作的艺术形式、艺术语言、创作材料和展示方式,为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提供更丰富的基础素材,才能使我们的篆刻艺术更加发展,更加繁荣。正因为篆刻面临这样一个尴尬局面,建设篆刻艺术独立学科的重任就落到了我们这一代篆刻家、篆刻学者们的肩上。

作品赏析{ 二十一件作品高清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张树 别署慧树居士,斋号隐寄堂、通慧文房。1960 年4 月生于吉林省吉林市,现居北京。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华大学客座教授,吉林省九三学社社员。

1983年结业于东北师大艺术系美术专业;1991 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大专专修班;1997 年结业于中国美院国画系;2000 年深造于北京画院郭石夫画室;2013 年入北京台湖画院名师工作室学习大写意花鸟画,得到张立辰、郝邦义、王石染等诸位先生教诲。

书法篆刻启蒙于朱寿友先生,后得到金意庵、刘迺中、周昔非、丛文俊诸位先生指导。作品曾参加国际书展,全国第五、六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二、三、八届中青展,全国第二、三、四届篆刻展,并在全国第五届篆刻展获得提名奖。连续两次参加国际篆刻展,连续三届入选西泠印社主办的全国篆刻展。连续两次参加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篆刻展。篆刻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单位及个人收藏。出版有《当代篆刻家全集—张树卷》、慧树居士刻《心经》等。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