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村改革的代价:大包干后农业生产方式倒退

 好奇的果果 2023-05-21 发布于河北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后,占人口绝大多数农民成为了的最大受益者,因为他们得以享有大部分农业收益,但是任何改革都是有代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也一样。伴随着农村改革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改革的代价也随之而来。

文章图片1

大包干后农业生产工具一夜回到解放前,因为地分的零零散散,加之个体农户也没有使用机器的资金,没有操作技能,基本无法用于农业生产,多年工业反哺农业的农业机械被荒废,造成了巨大浪费。

公社体制时各成员形成了专业的分工,大牲畜由专门的饲养员和使用,在分配后个体农户没有饲养牲畜资金实力,导致农户在包干后要不就没分到,分到的也养不起牲畜,无法用于生产。

文章图片2

农民的耕作方式回到了原始的人力劳动状态,每家每户依靠落后锄头、犁进行农业生产,一些农民没能分到成套农具,为了完成耕种,农民不得不将几家的农具合起来,实在干不了的就借用别人的大牲口来耕作。

文章图片3

公社体制下,集中人力修建了大量水利设施,原先一些发展较快的公社有灌溉机器,灌溉条件得到了改善,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但是“大包干”后,水利设施由于没有人维护,很快淤塞无法使用,灌溉机器个体农户没有资金使用,这些灌溉设施都被废弃了,水利灌溉倒退回几十年前。每家回到了用铁管打真空井安装单缸的或双缸的压井器,一家人一天天的轮班往上压水,靠近河流的地,就去河里挑水。肩挑背扛挑水到地里浇水,小麦要浇三到四次水,基本东南西北一小块一小块的浇完一遍正好从头再浇下遍一直快到麦收。

文章图片4

这种落后的的手工生产模式,并没有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并没有提高农村生产力,同时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提高,乃至后来成为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文章图片5

“大包干”使农村生产倒退到解放前,但这个改革依然是为农民拥护的,因为改革调整了集体与个人的收入分配格局,农民付出大部分劳动的同时,得以占有大部分收益。体制改革后,为集体工作也变为了为自己工作,个人经营不善的后果由自己承担。单干至少能保证自己吃饱,年成好还能富余一部分。

文章图片6

原有公社体制下,生产由几个管理者根据上级分配的任务决定,生产受政策影响大,很难因地制宜考虑具体条件,做到科学地规划生产劳动,导致农业生产受到影响。并且体制的公有特性下,一些管理者将农民以及农民的财产也视为公有,任意安排农民劳动而不讲回报,个人财产也被任意征收,这些错误被归咎于公社体制。

文章图片7

因而,即使大包干导致了农村生产的倒退,十几年农业现代化建设成果毁于一旦,但改革依然在农民的推动下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