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战期间为什么没有普及全自动步枪

 where5 2023-05-22 发布于布基纳法索

《崛起军工》第30章

  只可惜,咱们手上的M1卡宾枪射速不错,却是威力不足,射程不够,至于缴获的中正式,威力是有了,却又射速太慢,遇到人家机枪就被压得无法抬头,其实不止是这场战斗,以往我参加的历次战斗都是如此,若是能有一款全自动步枪,或许很多战友就……”

    老葛越说声音越低,直到最后将泛着泪光的双眸扬了起来,再也说不出一句话,而此时的陈耀阳也放下手中的高粱米饭,皱着眉头不无感慨的说道:“老葛说的没错,路上的战斗对我触动很大,利用米斯奈-沙尔丁爆炸效应击溃悍匪说起来其中的侥幸成分很大,想要在以后的类似情况下,同样打败敌人,就需要更为有利的东西,我想来想去,还是枪械最为切实可行,我在缅甸时用过美军的M1'加兰德’,其火力之猛,射速之快简直超乎人想象,只可惜……”

    说着,陈耀阳神色复杂的看了一眼床头上的《枪械原理》无奈的摇了摇头:“只可惜,我这本《枪械原理》实在太老,参考价值并不大,而对'加兰德’的了解也并不深入,一知半解下……唉,真后悔在缅甸时没好好研究研究'加兰德’,嘿~~~”

    说着陈耀阳的一只拳头狠狠的捶在自己的床上,痛恨自己当初只想着打败小日本,而把自己孜孜以求的军械技术扔到一边,以至于现在想要借鉴参考都不可得。柏毅看着陈耀阳捶足顿胸的模样,不禁摇了摇头:“说实话,就算你把'加兰德’研究个通透,也搞不出全自动步枪。”

    陈耀阳一怔,看着柏毅不是玩笑,便立即问道:“为什么?”

    “弹药不行。”

    “那该用什么弹药?”

    柏毅盯着陈耀阳的不置可否的双眼,一字一顿的说道:“中间型威力弹!”

    陈耀阳不解的看着身旁的柏毅,他听说过步枪弹、手枪弹、全金属定装弹,却从没听说过什么中间型威力弹,对面的老葛也是一样,参军以来打过的子弹型号连他自己都数不清了,可就是没遇见过所谓的中间型威力弹,于是歪着头凝视着柏毅疑惑的问道:“什么是中间型威力弹?”

    “额,这个怎么说呢,二战时德国的Stg—44突击步枪听说过没有?”

    听了柏毅这句话,陈耀阳和老葛忽视了一眼,便同时冲着柏毅摇了摇头,柏毅见此也不知该说什么好,若是在前世提到德国的Stg—44突击步枪只要稍懂枪械的军迷,就会知道这款诞生于二战时期的划时代武器,堪称突击步枪的始祖,如果懂得这个基础条件,再讲解起中间型威力弹就简单很多。

    不过看眼前两人的神情,分明是连听都没听过这款枪械的名字,更别说熟知了,不过想想也是,这个时候的中国战乱不止,哪有功夫理会外部新兴技术的发展,再加上内部信息的不畅通,不知道Stg—44突击步枪很是正常,只是这样一来,想要搞明白中间型威力弹可就有些麻烦了。

    柏毅是个不喜欢麻烦的人,可偏偏就摊上这么个麻烦事,眼看着两个生死兄弟,向自己投来求知若渴的目光,柏毅心下叹了口气,麻烦就麻烦吧,权当是为未来新式枪械打基础了,于是柏毅回想了一下前世在装备课上,老师所讲的内容,便开口说道:“所谓的中间型威力弹,顾名思义就是介于大威力步枪弹与小威力手枪弹之间的新式弹药,

    之所以出现这种弹药,主要就是为了解决自动枪械的连发问题,其实枪械发展到现在,全自动原理早就成熟,不然也不会出现重机枪和轻机枪这类的速射武器,之所以在步枪上迟迟无法实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后坐力问题。”

    “后坐力?”

    此时的陈耀阳刚将他的笔记本展开,还没等书写记录,就被柏毅的话弄得有些摸不到头脑,而柏毅却点了点头继续说道:“没错,就是后坐力问题,我想你们应该知道,步枪的子弹通常都比较长,一般来说目前的步枪子弹的口径或许不同,但全金属定装药筒基本都在54mm左右,大装药的子弹令步枪威力和射程增大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带来后坐力巨大的问题,不然你们想想,用中正式或是三八大盖打一枪是什么感觉?”

    “三八大盖还好,中正式打多了肩膀的确又酸又疼!”老葛挠了挠头,不过似乎有些不甘,继续追问道:“那冲锋枪呢?汤姆森、花机关,一梭子下去瓢泼一样,威力可不小。”

    “短时间内能够形成密集弹雨,威力是不小,可老葛,你仔细想想,你都是什么时候用冲锋枪?”

    “冲锋、近战、夜战……我知道了,冲锋枪打不远。”

    在柏毅的提醒下,老葛稍稍向下自己使用冲锋枪的经历,便即刻明白过来,柏毅赞许的向老葛竖了竖大拇指:“没错,冲锋枪打不远,但却能连发,可步枪却有威力,连单发射击打多了肩膀都会疼得发胀,更何况还是连发射击,估计到那时打得准不准尚且不论,开枪人的肩膀必然是要残废了。

    正因为如此,在当下除了具备固定支架的轻重机枪外,基本没有大威力枪弹的全自动枪械,即便是美国的M1“加兰德”步枪,也只是采用半自动射击方式来提高射速,也没有更进一步成为全自动枪械,所顾忌的就是大威力步枪弹的大后坐力问题。”

    柏毅说着说着顿了一下,旋即将陈耀阳手中的钢笔拿了过来,拧开笔筒,露出里面满当当的墨水囊,用手指了指继续说道:“就好比这个钢笔,明知道他的笔尖质量不过关,根本用不完里面的墨水,那就挤出几滴,让笔尖与墨水达成平衡便好。

    子弹的装药量也是一样,既要在威力上强过冲锋枪的手枪弹,大威力步枪弹又满足不了全自动连发要求,那就减少步枪弹的装药量,采用一款全新的短药筒步枪弹,使得各项指标达成平衡,这一切自然迎刃而解。”

    “平衡或许可以,但这威力是不是……”陈耀阳听完柏毅的讲解后,先是点点头,随后又不置可否的摇了摇头:“要知道步枪的射程基本在六百米以上,即便超过一千米也具有相当大的杀伤力,可若是将药筒减少,这威力似乎达不到这个要求。”

    “这就要看作战时作战距离与杀伤概率了,这方面德国人早有统计,据他们对一战时的交战距离与杀伤区间的统计,超过70%发生在200米到400之间,超过400米的,不超过20%,也就是说只要不是一等一的神枪手,射程在600米以上的步枪对普通士兵来说也就是个心理安慰罢了,对实战的作用并不大。”

    “对,对,说得太对了,超过500米,目标就不怎么看得清楚了,200米在400米之间,恩,对,我们打仗的交战距离多数就在这个范围。”

    蔡芬将他听到的内容,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起初李景琳还很兴奋,可听着听着闪动的美眸便又黯淡下来,直到蔡芬说完,李景琳不禁叹了口气:“说来说去,还只是个概念,也是怪我,连鼎盛时期的德国都要耗费近5年的苦功,才研制出7.92*33mm中间型威力弹,工业基础近乎为零的中国想要独立完成,真是……”

    说着李景琳苦笑着摇起头来,连她自己都觉得,刚才的激动真是太天真了,就算柏毅有些本事又能如何,他还真能改变中国军工业落后的面貌吗?李景琳这边无奈慨叹,蔡芬却是毫不在意,微微抿了一口捂在手里的热水,撇了撇嘴:“不就是个不起眼儿的步枪弹,怎么景琳姐你像丢了什么宝贝似的。”

    “不起眼儿的步枪弹?也就你这个读书不求甚解的丫头能说得出来,你翻翻枪械的发展史,若不是弹药领域率先突破,哪有新式枪械的横空出世?从黑火药到无烟火药,从金属弹丸到加工精细的米尼弹,从定装纸筒装药到全金属定装弹,若没有弹药的变革,枪械就无法发展,更没有人类文明的演进,所以你还别小看了一颗小小的步枪弹,其中所蕴含的可不仅仅是技术的发展,而是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

    “啊?这么厉害!”

    听李景琳这么一说,蔡芬的一双大眼睛登时瞪得滴流圆,她绝没想到平日里一颗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子弹,竟然被她的景琳姐上升到承载人类文明的地步,于是她想了想,眼珠咕噜噜转了两转,点了点头:“这么说,所谓的中间型威力弹,也是人类文明前进的标志了?”

    “可以这么说!”

    蔡芬话音刚落,李景琳便斩钉截铁的回应道:“正因为有了7.92*33mm中间型威力弹,才成就德国的stg—44突击步枪划时代的武器的威名,而苏联也在7.62*39mm中间型威力弹的基础上开发了SKS半自动步枪。

    甚至有消息称一款性能不弱于stg—44突击步枪的新式枪械已经装备苏联部队,所以我敢断言基于中间型威力弹的枪械将会成为未来枪械的主流方向,即便成为主宰都不会令我有太大的意外。”

    “既然如此,那我们为什么进行研制?白云厂的基础还不错,每天都能产上千发子弹,只要咱们横下心,应该能完成搞出一款属于自己的中间型威力弹吧?”

    “造成品子弹容易,可要研制一款新式弹药却是难上加难,先不说别的,弹筒的装药量设定就是一个复杂的计算过程,其中的试验少说也得上万次,再者弹头的形状与重量关系到射程与杀伤力,而这其中所涉及到的空气动力学,弹道学、金属配比以及相关的加工工艺等等。

    要说起来简直三天三夜都说不完,不然鼎盛时期的德国怎么会耗费五年才研制出7.92*33mm中间型威力弹?原因无他,只因为这其中的复杂程度简直令人难以想象,你觉得以当下的中国整体工业能力,能完成这么复杂的研制工作吗?”

    蔡芬听罢也是吃惊,可还是有些不甘心,出言辩解道:“可我怎么听柏毅的话,好像很简单,甚至还说不要仿制,要造就造咱们中国自己的。”

    李景琳闻言,满不在乎的摆了摆手:“他也就是说说大话罢了,先不说基本的仪器设备和加工工艺,但一个弹头空气动力学结算,就够他算上一辈子,更何况还需要风力试验、摩擦试验、阻力试验等等等。

    要是没有这些复杂的过程在其中,那为什么世界上的枪械多如牛毛,而配属的弹药就那么屈指可数的几种,其原因就是在这儿,新式弹药的研制太难,太复杂,根本不是咱们这样的弱国能担得起的,所以让我看那个柏毅也就是喊喊口号而已,至于落到实处……哼,就别做梦了。”

    纵观整个世界常用的小口径中间型威力弹,无非就三个口径。

    一个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5.56*45mm步枪弹,一个是苏联标准的5.45*39mm步枪弹,另一个则是八十年代末中国自主研制的5.8*42mm小口径步枪弹。世界上能够研制坦克、装甲车甚至飞机、导弹的国家有很多,但在小口径步枪弹方面,却只有这三种口径枪弹占据着世界军用枪械领域的主流地位,足见枪弹的研制,特别是小口径枪弹的研制是多么的艰难。


    

影响子弹威力的关键不是口径的大小,而是整体设计、弹型的匹配以及应用的相关材料!

看着不疑有他的陈耀阳,饶是柏毅脸皮够厚也微微红了一下,可转眼却又是一派的肃正严谨:“我听你刚才所言,好像有点看不上小鬼子的6.5mm步枪弹,没错,老款的圆头弹的确不怎样,近距离只会打个贯穿伤,远距离的力道却又不足,的确不是一款合格的弹药。

    但你不要忘记,那只是小日本老式的6.5mm步枪弹,侵华战争没有多久,他们便将圆头步枪弹升级为尖头弹,特别是大长径比所带来的空腔创伤,其破坏力之大,相较于达姆弹也不遑多让,要不然你仔细想想,我相信缅甸的日军应该装备了这种6.5mm尖头弹!”

    闻听此言,陈耀阳一想的确如柏毅所说,驻缅甸日军利用“三八大盖”近距离杀伤是的创口的确大得吓人,治疗起来也十分棘手,就算侥幸能被救回来,多半也会留下终身残疾,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日军刚发动侵华战争时,所使用的枪弹还是库存积累的6.5mm圆头弹,在装药、弹道和杀伤力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特别是在近距离上,容易产生贯穿伤,而不是破坏性的致命伤,

    只是这个特点却又导致另外一个无奈的结果,那就是贯穿人体的弹头,在进入另外一个人体时,由于速度动能的减弱,导致弹头会在第二个人的体内发生横滚,产生致命的空腔创伤,而这也导致日军在拼刺刀时,要将子弹退出枪膛以免己方的子弹造成不必要的误伤。

    枪弹的不足,很快便被日军给改进了,而这便是经过重新优化的6.5mm尖头式步枪弹,这款枪弹的近距离杀伤力十分巨大,就算中正式步枪的7.92mm步枪弹与之相比也占不到半分便宜。

    只不过当时的日本工业能力不足,这种新式枪弹支配发给战斗力强的一线野战师团,至于部署在中国的那些负责防御和维持治安的二线或三线部队依然使用库存量极大的6.5mm圆头弹,再加上后来配属99式步枪的7.7mm步枪弹的换装,导致6.5mm尖头弹的生产指标进一步压缩,于是便有了6.5mm枪弹杀伤力不足的传闻。

    然而在前世实地参加过几款枪弹威力测试的柏毅,却知道小鬼子的6.5mm尖头弹的威力并不差,不过是在中国战场,特别是敌后战场应用的不是很广泛罢了,而这也导致了小鬼子的6.5mm枪弹杀伤力不足的论调长盛不衰。

   没等陈耀阳把话说完,柏毅便满不在乎的摆了摆手:“没事,知错能改就是好同志,当然我说的不单单是想问题要严谨细致的问题,而是要从6.5mm步枪弹中查找他的优点,为什么它能够在近距离产生这么大的威力?”

    “这个……”陈耀阳皱眉沉思,却想不出个所以然,便准备开口询问,可还没等他把话说出来,柏毅就已经将他的笔记本和钢笔拿了过去,翻到一个空白的页面上刷刷几笔,画了一个6.5mm友坂步枪弹的弹头草图,随后用笔尖点了点修长的弹头继续说道:“我刚才说了一个词,叫做长径比,顾名思义,就是弹头长度与其直径的比。

    按照经典空气动力学理论,流线体从一个介质到另一个介质的过程中,由于动能与密度的转化,会导致流线体发生一定的偏转,而偏转的几率大小,则取决于流线体的长径比,也就是长径比越大,横穿不同介质的流线体的横滚几率就越大。

    这就好比我们用弹弓像水里射东西一样,石子会一股脑的钻进水里,可尖锐的木棍在入水过程中都会在水中产生一个不规则的滚动倾向,其所依据的就是这个道理,既然知道这个原理尖头弹杀伤力大。

    就可以理解了,没别的,只因为它的长径比大,能够在人体内发生不规则横滚,导致大空腔创伤,也正因为如此枪弹的杀伤力比之同时代的几款子弹只高不低,也正因为如此,我才会说,弹药的杀伤力关键不在口径上,而是在能否对人体等有生介质产生大空腔创伤上,。

    所以我个人认为,可以完全抛开口径的限制,将注意力放在弹型和整体设计上,如此一来我们完全可以抛开国外的桎梏,开发一款杀伤力并不弱于国外枪弹的小口径弹药是完全办得到的!”

    听了柏毅的话,陈耀阳一阵的激动,可转眼却又黯淡下来,因为他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于是立马追问道:“小鬼子的6.5mm尖头步枪弹的杀伤力是没问题,可问题是这样的杀伤力只是在近距离,基本都是在200米以内,超过这个距离,其威力与圆头弹没什么区别,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缅甸反攻时,才会压着小日本打。”

    陈耀阳是缅甸反攻的亲身参与者,所面对的鬼子也是日军中的精锐师团,所以在弹药的实际使用方面还是很有发言权的,正如他所说,日军的6.5mm尖头弹杀伤力固然大,然而其实际作用距离却并不大,超过一定距离其威力便会大为减弱。

   柏毅自然是知道这一点,于是笑了笑,将手中的钢笔转到6.5mm尖头弹草图的下方,随后轻轻点了点:“你说的问题出在这里!”

    陈耀阳闻言一愣,旋即看了看柏毅所指的草图,拧着眉瞧了半天也没看出问题所在,于是疑惑的摇了摇头,旋即疑惑的看向柏毅:“子弹的弹头不都是这样的?能有什么问题?”

    “你在想一想?”柏毅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意味深长的反问道:“真的所有弹头的形状是这样的吗?”

    “这个……”被柏毅这么一问,陈耀阳顿时怔了怔,旋即反映过了来,一拍大腿叫道:“对呀,我怎么没想起来,机枪弹,机枪弹不就是从步枪弹改进来的吗,没错,机枪弹的弹头底部的确不一样,是一种……类似船型的结构。”

   陈耀阳所说的民24式重机枪,是德国MG—08式马克沁重机枪的中国仿制品,因为生产与1935年,即民国24年,所以被命名为民24式重机枪,这款枪械的型号虽然比不上同时期德国装备的MG—34式通用型机枪。

    与其他国家新式重机枪相比也稍显老旧,不过其所使用的7.92mm机枪弹却是当时世界上为数不多采用空气动力学优化后的新式弹种,也正因为如此,在随后的抗日战争中民24重机枪往往能够压制日军的92式重机枪。

    陈耀阳看着7.92mm机枪弹弹头的船型底部,又看了看普通尾部的6.5mm尖头枪弹,若有所思的皱了皱眉,随后抬眼看着柏毅,不太自信的问道:“难道根节就在这个船型尾部?”

   “没错,根子就在这个船型尾部。”陈耀阳话音未落,柏毅便坚定的点了点头:“你别看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尾部处理,其中所蕴含的空气动力学原理,却一点儿也不简单……”

    说着,柏毅用手中的笔在两个弹头出画了两团简易的涡流走势图,所有将本子横过来放在胸前,用笔指着两个子弹流体草图继续说道:“一般的子弹在大气中高速前进时,其尖端能够快速有效的将空气'推开’,不过子弹推开大气候,弹头后方会形成一个小小的真空,大气会以正常的压力进行补偿合并。

  在前进中的子弹正后方一直保持一个真空区域,由于子弹前方的空气被推开的关系,大气在进行回填的过程会受到真空的影响而优先填补真空的部分,也就是说空气追逐着这块真空并且还以北吸入的方式进行填补。

    所以空气会持续呈现出涡流装,以这样的形状通过大气,该物体后方的大气反而会形成一股'拉力’,因为空气涡流对物体本身也会形成干扰,尤其以来惯性为动能的抛射物,其动能递减的效率最快,特别是大部分平地型子弹,远距离杀伤力不足便与此有关,反观7.92mm机枪弹……”

    话音未落,柏毅的笔已经指向另一张完全不同的流体草图,接着说道:“因为弹头的尾端直径,小于口径,导致弹头后方的真空区空间也相应缩小,等于大气顺着弹头形状进行合并而不是被推开后再合并,弹头穿过大气时几乎没有'拉力’干扰,因此自然也就不会产生涡流干扰弹头了。正因为如此,这类船型底部弹头在穿过大气时犹如热刀切黄油一般,是将前段的空气划开,而不是用蛮力去推开!”


驳壳枪枪口上的切口反跳,在柏毅眼里压根就不算什么技术,前世满世界都快烂大街的AK—47M突击步枪的枪口,就安装了这么一个切口防跳器,旨在改进原版AK—47突击步枪枪口跳动眼中,影响射击精度。

    这个技术在前世早就见见怪不怪了,柏毅也是拿过来活学活用,用到了驳壳枪的枪口防跳上,因为他很不习惯翻起手腕射击,可又想打得准,于是乎便用这个方法,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却没想到今天还真派上用场,并且还引起一众人的注意,既然如此,那就干脆铺开,用一个麻烦取代另一个麻烦,不管怎么说单纯的枪械改造,总比应对复杂的李景琳和赵振要好过得多。

    李景琳哪里知道柏毅的真实想法,若是知道绝对会气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切口反跳在柏毅开来跟烂大街的白菜一般,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可落在李景琳的眼中,却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天才创意。

    这么多年,李景琳坚信一句话,想把武器装备搞复杂不难,可要想将其简单化却是难上加难,而如今柏毅却用一个小小的工艺切口,解决了驳壳枪的枪口上跳问题,其过程说来简单,但李景琳知道,在这背后却是繁复的动能计算、药量配比、枪械比重以及其他各类的复杂的计算和实验过程,再加上细之又细的加工,这才成就柏毅手上那把精准无比的驳壳枪。


李景琳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白云厂最成熟、最可靠的枪弹莫过于配备给三八大盖的日制6.5*50mm步枪弹,毕竟白云厂作为日军曾经的兵工厂,有着丰富的6.5*50mm步枪弹生产和制造经验,相关的设备和磨具,加工工艺和工人的技术状况也多是围绕6.5*50mm步枪弹所配置的,因此6.5*50mm步枪弹对白云厂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

可问题柏毅准备用这款日制步枪弹,作为m1普通弹作为m1卡宾枪的制式弹药,那就不是难不难事那么简单了,而是太过耸人听闻,先不说口径匹配的问题,伴随着弹药的更改,原有的枪机、供弹设备、击发机构,乃至导气装置全部要改。

若是如此,已经不能简单的说的改进枪械,简直就是在制造一款全新的枪械,这其中的难度和复杂程度早已超出中国当下所能承受的技术极限,是以李景琳难以置信的望着柏毅,只觉得要不是自己听错了,就是柏毅真的疯了。

柏毅没疯,反而异常的平静,他点了点头:“没错,就是用成熟的6.5mm步枪弹,其原理跟先前的更换m1普通弹的弹头一样,只不过这一会换成了6.5mm枪弹的弹头,当然,长度是要裁剪了。

毕竟6.5mm弹头长度超过了32mm,减掉三分之一应该没问题,尽量做到与原有弹药长度一致,这样m1卡宾枪原有的枪机组件和击发机构便可以保留,剩下的便是口径了,这确实是个大麻烦,不过也不算什么,干脆换掉m1原有的枪管,改用三八大盖的好了……”

柏毅的话音不急不缓,语调也是张弛有度,言语之间,一款使用点30枪弹33mm弹壳,以及6.5*50mm步枪弹尖头弹改进型弹头结合起来的中间型威力弹的全自动步枪便呼之欲出。

它的口径为6.5mm,长度较之原有的m1卡宾枪略长,枪机组件因为弹药原因会稍加修改,但却完全第一保留,只有枪管和导气装置,因为新式弹药的应用,而需要重新定位和安装。

不过就整体而言,因为弹药的原因,整枪的改进并不大,三八大盖又是当下保有量最大的制式步枪,唯一的难点不过是导气装置的定位、弹膛的精密加工以及枪管的固定连接,虽然有些难度,但对像白云厂这种有一定基础的兵工厂,还是能勉强应付得来的。

其实匪徒们去而复返,柏毅的确是吓了一跳,当时不是没想过撤退,可通过枪声一判断,匪徒们手里竟然是半自动步枪,柏毅非但没撤退,反而还兴奋的要用手里的全自动与半自动对决,对决,就是因为柏毅很清楚,半自动虽好,但却不适合匪徒们使用。

因为无论是M1加兰德还是抄袭它而来的日本4式半自动步枪,所使用的依然是大威力步枪弹,其后坐力之大十分惊人,尽管M1加兰德步枪通过一系列方法将这种大后坐力稀释了不少,可依然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

至少对于当下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既不果腹,加之天生身体瘦弱的东亚各国来说,很有些免为其难,要知道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所装备的是美国的军队,因此在设计这款枪械时,著名的枪械设计师加兰德,参考的对象正是那些天生壮硕高大,且营养良好的美国大兵们。

因此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人体工程学设计,也非常适合美国大兵的使用,即便是令人头疼的后坐力,在结实的美国大兵的肩头肌肉上,坐到充分抵消,是以美国大兵在用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做连续射击时,可谓是轻松非常,毫无半点问题。

可同样的事情落到身材瘦弱的东亚各国士兵身上,却又是另一番悲催到家的景象……

要知道此时东亚各国民众的身体素质,远没有前世那般的强健,连年的战乱加之频繁的天灾人祸,导致身体素质普遍低下,就算号称亚洲第一工业强国的日本,也因为二战的消耗和最终的战败,致使民众生活极为困苦,因此,在这般的境况下,东亚各国人民能吃上一口饱饭就不错了,根本谈不上什么营养和强壮。

于是乎问题便随之而来了,一款专为营养良好、身体素质强壮的美国大兵涉及的半自动步枪,让一个身体瘦弱,营养不良的东亚某国人使用,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如同栓动步枪般,打一发停一下还好,若是不间断的连续射击,巨大的后坐力绝对会让子弹的准头跑到天涯海角上去。

这个观点并不是柏毅自己得出来的,而是在前世看过一篇朝鲜战争中,韩国军队的内部报告,其中便有当时的韩国士兵对美军援助的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的各种抱怨,什么重量偏大,什么连续射击时毫无准头可言,什么美国科技那么厉害怎么就搞出这么个笨家伙。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好似网络中的各种吐槽,很难见到一句韩国士兵对这款枪的好感,相反的,防御目的很明显的M1卡宾枪,却得到韩军上下的普遍欢迎,究其原因,就是当时的韩军士兵身体素质太差,根本承受不起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的重量和后坐力。

而M1卡宾枪,则因为弹药的缘故,使其重量较轻,后坐力适中,很适合身体偏弱的韩军使用,是以才有如此与美军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其实当时的志愿军也是一样,对于缴获手里的加兰德半自动步枪可谓是复杂不已。

既欣赏其迅猛的火力,同时却对偏重的枪身以及连续射击的大后坐力苦恼不已,只不过当时的中国志愿军的身体素质普遍高于极弱的韩军,因此还能勉强使用,不过较之美军的那般从容,还是差了一个层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