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神奇的配方,既补阴,又补阳

 天宜xz4gehf39j 2023-05-22 发布于湖北

生活中,有一种体质叫阴阳两虚,这样的人冬天怕冷,夏天怕热,秋天怕燥,春天怕风,具体来讲:

冬天怕冷,怕冷但是又不能进补,甚至稍微吃点热性的食物,就要上火。

夏天怕热,怕热但是又不能把空调开大,否则冷气一吹,肚子就要不舒服。

秋天怕燥,通常来讲,阴虚容易干燥,对吧,因为阴虚的人身体里缺少阴液,阴液就是水分,好比那自然界的草木,一段时间不浇水,它就变得干巴巴的,你用手一掰,噼里啪啦裂开来。现在很多人一到秋天就觉得口干、咽干、鼻干、皮肤干,以为要多喝水,但是喝完以后,依然觉得干,为什么?因为你的身体缺乏一股热量,没有这股热量,补进去的水就没有办法运化起来。同样以草木为例,你看冬天的时候,外界的气温降低,即使你浇再多的水,那枝条依然干巴巴的,因为温度不够,不能很好地蒸腾气化,等到了春天,气温回升,你再去看,那枝条立马多了几分柔韧性。所以没有阴液,身体不能受到滋润,有了阴液,但是阴液不能够气化,身体依然不能受到滋润,依然会干燥,会开裂。

  

春天怕风又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阴阳两虚的人身体总比别人慢半拍,跟不上外界的变化,春天刚好又是多风的季节,风一吹,鼻子塞塞的,眼睛痒痒的,西医管这个叫过敏,在中医看来,其实是你身体里的正气不够,关键时刻调动不起来,不足以对抗外界的各种邪气,才给了对方可趁之机。《黄帝内经》里是这么说的,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简单来说,看似阴阳两虚,其实是正气不足。而正气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肾,肾又是水火之脏,你可以把肾想象成一所大宅子,里面住着肾阴肾阳,所以阴阳两虚,还要到肾中去补。

宋代的《圣济总录》里有一张方子,叫地黄饮子,它里面既有温阳的附子、巴戟天,又有滋阴的石斛、麦冬。所以它是阴阳并补的一张方子,能够让你既不怕冷又不怕热,既不怕风又不怕燥。

地黄饮子:熟地黄12克、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附子、五味子、官桂、茯苓、麦冬、菖蒲、远志各15克

这张方子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巴戟天、附子、官桂,主要作用,补阳。

巴戟天,听名字就觉得霸气十足,事实上,它也的确非常厉害。无论你虚损到什么程度,它都能一步不落的给你补回来。

附子热情奔放,不喜欢呆在一个地方,喜欢走来走去,哪些地方寒凉寒冷啊,它都可以到。它的药性能从脏腑走到筋骨里去,所以对于一些风寒湿导致的周身骨节痛,少不了要用到附子。

官桂补阳的同时还能引火归元,这是它的独特之处,也是其他温药很少有的。

  

第二部分:熟地、石斛、麦冬、五味子,主要作用,补阴。

熟地在这里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补肾阴。

石斛和麦冬都是甘甜的,甘甜的东西一进到嘴里,瞬间觉得满口生津,所以石斛和麦冬可以一边补一边清,阴虚的久了难免会生热,石斛和麦冬一喝下去,就像在身体里下了场雨,各种烦热烟消云散。

五味子味酸,酸主收,所以五味子不光能补还能收,它一进到体内,就像结了一张大大的网,可以把补进去的阴液一滴不漏的收起来。

  

第三部分:肉苁蓉、山茱萸,既能补阴又能补阳,走的是中庸之道。

山茱萸这味药妙就妙在它阴阳同补,而且主要是补肝补肾。

肉苁蓉长在沙漠里,沙漠里的植物生命力都很顽强,否则它经受不住那恶劣的环境。肉苁蓉露出地面的部分虽然有些貌不惊人,但是它的根能一直往下钻,能钻到很深的地下,然后把周围的精华都吸收过来,有这样强大的根茎作为支撑,所以它不但不惧怕烈日的暴晒,反而能把这些阳热收纳起来,为己所用,一拗开来呢又满是津液,也就是说,它还能把水分保存住。所以肉苁蓉也是阴阳并补的一味药。

 

第四部分:茯苓、菖蒲、远志,主要作用,交通心肾。

所谓交通心肾,是说心火要往下走,以温煦肾水;肾水要往上走,以制约心火。换句话说,心火和肾水要有所交集,不能你是你,他是他,要像画圆圈一样,首尾衔接在一起,这样的身体才能达到一种水火既济的完美状态。假如心和肾,其中的任何一方出了问题,这个圆都衔接不起来。所以把肾阴补足了,把肾阳补足了,还要再交通一下心肾,就好像磨盘一样,豆子填满了,还要再给它一个外在的力量,让它运转起来。心肾一交,身体的整个机能才算恢复了。

总的来说,地黄饮子是非常典型的阴阳双补之剂,但更偏于温补,所以虚火比较重的人要谨慎服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