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叙述与自我

 直尾昂述 2023-05-22 发布于广东

自我

不但是

被说与

被看的

客体

更加是承担着

说与看的主体

即形象的来源

传统文本解读

多聚焦于文本当中

所呈现的客体集合

而忽略了形象的来源

——主体

主体作为

叙述行为

的出发点

并不是既定存在

而是被叙述

创造出来的

一种时间产物

即意识之源

和自我之源

此时之“我”

并不是

彼时之“我”

自我

并不只是

自我本身

而是不同时刻下

意识自我的集合

主体的这种时间间性

使研究自我成为必要

要想确定自我

也就必须回到

人赖以存在的

形式之中

——

叙述

自我之于叙述的意义

即就如同苏菲的洞穴

自我在洞穴内

只有承载

自我的主体

才能够知道

一旦起踏脱出洞穴

就会被外界所感知

而叙述即就像

洞穴外的世界

是具体的

是可感的

它把,抽象的,自我

代入,具象的,现实世界

自我由此

得以现形

符号学即从索绪尔

向皮尔斯的范式转向

实现了系统结构性

向解释开放性的演变

正如作者开章所提到

对叙述主体性的探讨

也是由

索绪尔结构系统下

自我绝对意志范式

向皮尔斯“文本自我”

的无限衍义转向

《叙述与自我》

分为四部分:

理论·缘起、

推进·小说、

类比·电影、

文本·演绎

第一部分

集合现有理论中

对于自我的认识

指出了探讨自我

相关问题的方向

第二部分中

作者借

关注小说

叙述问题

情节、框架

等作为主体

文在的线索

并着重探讨了

文在主体

的局限性

进而提出了

以“元叙述”

来反观、回应

自我的被动性

第三部分聚焦于

电影的镜头

叙述语法

探讨

镜头叙述如何指示

观影者思维的展开

第四部分关照典型的叙述文本

分析了其中文本化的主体问题

1. 文在的自我     

《叙述与自我》

的核心论点是

自我藉由叙述

(文本化)

通达意义世界

作者围绕

“自我-符号-意义”

这组关系

深入阐释了

“自我”以

“叙述化”形式

存在之必然性

关于自我

已不仅是卡西尔所谓的

“人是使用符号的动物”

自我

本就是

符号化

的存在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

不仅把

真实的东西或真理

理解和表述为实体

且同样

理解和

表述为

主体

把实体

表述、

理解

为主体

即就是

将实体

精神化

主体精神是

自我的本质

自我

何以使得

主体意义

成为可能

作者借用“心语”的概念

认为主体存在的意义是

“心语”的再现

所以意义

必须借助于

再现的再现

——符号

才能实现

彼得斯

在《对空言说》当中

谈到的“天使交流观”

人类无法

像天使一样

达到心灵之间

无中介的交流

符号表意

即是一种

二度再现

“我们无法完整再现

思维(心语)本身

但它是我们的

符号化的动力”

所以“符号再现”成为

主体存在的根本方式

“身份的叙述(符号化)

是理解自我的形式条件”

赵毅衡指出:

身份是

与符号文本

相关的角色

也就是作者

提到的:

“身份是

自我的

符号化

表征”

威利认为身份是

自我的符号集合

自我藉由

意义身份的整合

得以形成

通过对文本《黑天鹅》的分析

作者探讨了身份的极端情况:

彼此否定的身份

如何挑战符号自我

统一不同身份的能力

借此扩展了身份

对于自我的意义

其一

身份倾向于保持

符号主体

的统一性

(除非元叙述

反观自我

实现转向)

另外

身份引导着自我的

符号结构与位移

比如自我的上下还原

“人的本质

及其思维方式

——

穷其一生追寻

主体存在的意义”

作者在

第四部分分析文本

《踩影游戏》得出

用爱的符号所表达的

竟是爱的阙如

文在自我不停地通过符号

来去表达自我构筑的意义

这是一个

意义缺失

的问题

所以自我

也表现为

“待在”

的状态

在获义意向性的压力下

主体将世界文本化

自我对意义对追求

要求主体以

符号化的

形式存在

2. 主体如何得以落实?

一方面,作者以“解释项”

作为探讨主体性的前提

借此打通

“自我-符号-意义”

这一关系式

主体

由过去向未来向度演化

的根本在于意义之缺失

无限衍义

代表着这样一种

恒定的缺失状态

亦即主体的“待在”

自身即是

一个符号

解释项是人作为

符号的生命延续

这正是一个

无限衍义的

过程

解释项之于

主体理论

理论研究

的意义

在于解释的开放性

带来的多元意义的

填充效力

“对象在主体的

意识当中发酵”

反过来

充实丰富了

主体的存在

“自我必须接着

指向过去的叙述

永不停歇地向前运

成为一个,因'叙述’

而存在的,另一个'我’”

在讨论保罗·利科在

《时间与叙述》时作者提出:

“时间是自我实现意义的媒介”

对艾柯《玫瑰之名》的分析

作者着重强调了其中蕴含的

无限衍义的思想

“符号

只是使用过后

就丢弃的工具

上去后就得把梯子扔掉”

一旦自我意义,得到落实

符号文本便即,失去作用

沿着解释项在,下个阶段

寻找梯子

不断逼近真值

另一方面

作者关注

主体存在的

“交往”之维

“通过关涉他人而获力量

将自我植根于与他人的

叙述交流图式之中”

主体意义

必然是一种

“交往关系”

哈贝马斯

对话伦理学继承了

胡塞尔现象学对于

“交互主体性”的探讨

提出

从“主体性”

到“主体间性”

的范式转向

之后主体理论围绕

“主体间性”展开

赵毅衡指出:

主体以他者的存在

作为,自己的存在

的前提

自我叙述

符号化的

过程当中

他者具有

绝对他性

正如作者所说:

我们总是

带着自我

解释他人

在他人中

成为自我

”言说自我注定是

一场离心运动”

自我在叙述化中得到落实

但是又在其中“出离自身”

自我的叙述化是

一场绝对的悖论

一方面开启自我

一方面遮蔽自我

其一

无限衍义揭示了

主体意义的

空洞与缺失

文在自我的

处在对象的

不断填充中

其二

主体性的建构

必然是交互的

是一种

相对被动的

主体间性

符号互动揭示了

主体的依赖性

3. 自我的窘境

作者

在第二部分

整体论述了

这种被动局面

作者

将“叙述性”理解为

一种受控于“他者”

的达意方式

正如理解必然建立在前理解之上

主体则必然建立在他性基础之上

这也都是对康德先验主义的反驳

同时

自我也在

“情节”中

得到展开

“挣脱过去的羁绊

奔向茫然的未来”

情节表现为一个

谦卑主体的流动

元叙述

的任务

是“消解”

是一种对于

原有自我的

转向与突破

其意义在于

在对自我被动遭遇的反观中

引导自我走向意义的转向

弗希特认为“自我”

只能够通过“非我”

来理解

黑格尔的

“实体即主体”批判了

其“受外界刺激的自我”

结合斯宾诺莎的实体观

“无限实体”

黑格尔认为

主体精神的

能动发展

构成了自我

自身

通过主体的

展开与延续

而成为现实

显然,黑格尔强调了

自我作为文在形式的

无限衍义之维

但应该看到的是

伴随着能动性的

必然是这种

“被能动性”

正如作者提到:

“自我的形成

正也是一种

过程当中

的局限性

——

被动遭遇物

的过程之中

所做

的能动回应

与自由抉择”

所以从另一个层面来讲

自我通过叙述化建构主体性的局限

其实正是一种被动的否定和扬弃

结果不再是主体

通过否定和扬弃

实现自我的发展

而是主体在

“被否定”、

“被扬弃”

当中

重建自身

的统一性

“主体性悖论也是

一种自反性盲点

因为自我意识

多少是一种

无意识”

作者在第四部分以文本

《欲望教授》为切口

探讨自我与他性问题

文本中的

主体意识到自我朝着

“非我化”的方向演变

以获取他者的关注与认可

作者引用列维纳斯的观点

“主体性

是通过在与他者

面对面的遭遇中

臣服于一个他者

而得以形成的”

正是这种绝对他性

迫使自我认识到

自己的片面性

“他性”

成为了主体意义

趋之若鹜的对象

将自我定位为主体的能力

总是受到他者的潜在管控

另外,作者指出

主体符号化过程

是在获意压力下

让事物变成对象

进而借符号意义

充实主体存在

所以

主体的填充与延续

都始于那一个对象

获意压力

使其符号化

被填充的主体

也表现为文在

作者在文中探讨了文本

《追忆似水年华》中的

茶水与蛋糕

分析了其作为

述者情感的表达

当事物被

扔进自我

则“主体从

对事物的探寻

返转为自我的

认知直至无穷”

这里的主体

显然是一个

“退隐”的

谦卑主体

只能“被”

物与意义

所充实

对物的丰富解释

保证了主体的

持续在场

威利在《符号自我》

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身份的过度繁杂

几乎吞没了

自我的本体结构

自我没有时间和意识

去和内化的客体对话

物与意义的填充

也是对消费社会批判的重点

赵毅衡即称之为“异化消费”

这是马克思劳动异化

在符号意义层面的延续

人们对

象征意义的追求、

符号价值的膨胀

主体文本极大程度上得以延续

但是这种被动的填充使得自我

越来越朝向“非我”的面目发展

呈现出一种:

被符号价值,所控制的

被消费,所异化的

主体性

4. 总结

符号的生命力在于解释项

无限衍义的过程也就是

无限逼近真值的过程

“符号的自我

卷入叙述

必定

朝着真相

不断奋进

谦卑如故”

这个奋进的过程中

主体是被动局促的

在与物和他者的

照面中保持着

有限的自由

但这,恰恰也即是我们

唯一,通达世界的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