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顺着名老中医的思路

 青柠檬20230520 2023-05-22 发布于浙江

 🎋 【1000天阅读挑战赛】
时间:11月19日
进度:209/1000
分享者:青柠檬
分享书籍:《经方医学:六经八纲读懂伤寒论》
作者:冯世纶 解读 胡希恕
分享章节:第二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起31条迄127条)
————————————
【重点摘抄】
🌱94.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胡希恕注:太阳病未解,即承上条,言先下后汗而太阳病还未解也。脉沉取以候荣,因谓为阴;脉浮取以候卫,因谓为阳。诊脉的阴阳虽均较弱,但彼此相当,为荣卫自调之象,法当自汗而解。振栗即所谓战汗,亦瞑眩的一种状态,由于津虚脉弱,欲自解者,必先振栗而后汗出而解也,言外不必用药。

卫缓则为中风,故但阳脉缓弱者,为病仍在外,宜先使其汗出而解,言外当与桂枝汤。

荣缓则为亡血,亦津液亡失之应,胃中干则不和,故但阴脉缓弱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胡希恕按:脉有以尺寸的上下分阴阳者,亦有以浮沉的内外分阴阳者,本条脉法即取后者。阴阳俱停的停字,可作均当解,即脉的阴阳彼此均等,并无大小强弱分别的意思。停既不是指脉象,而下之阳脉微和阴脉微的微字,亦不是指脉象,乃就脉的阴阳比较说的,其实是指脉缓弱这一类,若真脉微便不可再汗、再下了。又太阳病未解,是承前条下汗之后而太阳病还未解,否则未解二字等于赘瘤,有何取意?

冯世纶解读:关于脉阴阳俱停,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均停解,以成无己为代表,方中行、喻嘉言、张隐庵、张令韶、柯韵伯、尤在泾、陈修园、魏念庭等皆宗其说;一是作停止解,以程郊倩为代表,钱天来、吴谦、陈亦人等宗其说。一些注家作停止解,或“脉隐伏不出,诊之不得”解,欠妥。脉伏诊不到,还是太阳病吗?能汗出而解吗?值得商讨。对本条的注解,胡希恕先生曾多次修改,以上是最后的修订。胡希恕先生以文字功夫见长且全面理解条文,因此注解本条恰切。

【感悟】
🌱先直译(必要时意译):
太阳病没有解除,给患者号脉发现脉的阴阳彼此均等,这种情况肯定先战汗,汗出之后病也就解了;对于阳脉微弱的患者,要先出汗才会解除;而阴脉微弱的患者,用下法就会解除,如果想用下法,适宜用调胃承气汤。

让我们结合胡老先生的角度去理解这个条文。这个条文是不是有刚开始解读伤寒论的那种感觉?即使翻译了也很难理解。我们顺着名老中医的思路捋一捋!

本条文是接着昨天的条文,太阳病没有解除,先用了下法之后才用汗法,然后太阳病还没解除。脉沉取为的是候荣,所以这是阴;脉浮取为的是候卫,这就是阳。诊脉的时候发现阴阳都比较弱,但是这两个是彼此相当,这就是荣卫自调之象,这种情况下自己出汗也就好了。

这里的“脉阴阳俱停”有值得注意的地方。阴阳,外以候阳,里以候阴。浮取其脉就是候其阳,沉取其脉就是候其阴。阳脉缓弱的,说明这个病在外,在表,那就应该先解表使汗出,汗出就解了,这里的言外之意是说应该用桂枝汤。而阴脉缓弱的,说明这个病在里,在里那就应该用下法,如果要用下法,适宜用调胃承气汤。

脉象方面的,之前说的不多,都是结合伤寒论条文,伤寒论条文说到我们就提一下。所以,在这里也重点说一下。脉诊的阴阳,有两种划分:一种是以尺寸的上下分阴阳,另一种是以沉浮的内外划分阴阳。本条文属于后一种,也就是以沉浮的内外划分阴阳。这里是外以候阳,里以候阴。“阴阳俱停”,“俱”,“都”的意思;“停”,“停停当当”。也就是说脉的阴阳相当,彼此均等,没有大小强弱之分。换句话说,脉无论浮取,无论沉取,脉都停当,都挺宁静,这就是阴阳自和了,也说明表里内外自和。

我们知道津液恢复要出汗的,出汗之前,患者会战汗(打抖、打寒战),汗出之后病也就好了。言外之意就是说不需要用药,自己好了。

除了自己好的,也会有别的情况,不能自己好的那就需要用药咯。

对于阳脉微弱的,说明病在表的,需要汗法发汗,也就是用桂枝汤。这里的阳脉微弱说的不是脉微欲绝的状态,而是说这个脉浮在表,病位在表、在外。

同理,对于阴脉微弱的,说明病在里,里不和,病位在里那就应该用下法,适宜用调胃承气汤。

顺着冯老先生的提示,我们看出本条文的重点是“脉阴阳俱停”,这里有两种解释。冯老先生罗列了很多医家的解释,对于这一条文,胡老先生也曾经多次的修改,本条文属于最后一次修改,还是以胡老先生的为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