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会看舌苔的寒热

 青柠檬20230520 2023-05-22 发布于浙江

 🎋 【1000天阅读挑战赛】

时间:12月18日

进度:238/1000

分享者:青柠檬

分享书籍:《经方医学:六经八纲读懂伤寒论》

作者:冯世纶 解读 胡希恕

分享章节:第三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起128条迄178条)

————————————

【重点摘抄】

🌱130.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胡希恕注:脏结为纯阴证,故外无阳证。不往来寒热者,言外但寒无热也。阳证多烦,因属纯阴证,故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即指上条舌上白苔滑者,慎勿误为白苔有热而妄攻下也。

131.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胡希恕注:病发于太阳,本宜汗之,而医反下之,则表邪乘虚而入里,结于心下因作结胸;病发于太阴,本宜温之,而医反下之,伤及脏气因作痞。阴证理无下法,故不以迟早论。若太阳转属阳明,本可议下,其所以成结胸者,只因表证未罢,而下之太早故也。

胡希恕按:以上4条,都是为结胸和脏结的异同发论,故此所谓痞,不是指泻心汤证的心下痞,乃是痞块的痞,即指脏结言者。试看泻心汤诸证,无一有误下阴证所致者,而后第167条复有“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傍,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的议论,可见痞即指胁下肿痞言,肝脾肿大或肿瘤等均属之,而且太阴病的提纲亦有“若下之,必胸下结硬”的论断,明明也是指的脏结,故注解如上。而《医宗金鉴》谓发于阳者指太阳中风,发于阴者指太阳伤寒,但书中所出结胸证,多有误下伤寒而致者,而心下痞证亦多有误下中风而致者,著者再无知,也不会如此自相矛盾,故此说明不可信。

【我的思考】

🌱先直译(必要时意译):

130.脏结没有阳证,不会往来寒热,这个人反而安静,舌苔滑溜的,不能攻下。

131.发病于太阳病,(本该用汗法)反而用了下法,热邪入里因此导致结胸;发病于太阴病,(本该用温补法)反而用了下法,因此导致了痞(脏结)。之所以成为结胸的患者,是因为用下法太早了。

让我们结合胡老先生的角度去理解这个条文。

130.脏结是纯阴证,所以没有阳证,也就是没有发热、心烦、口渴、脉象浮等等阳热的证候。这里的无阳证是全身没有一点热的症状,说明病人的身体非常虚弱。

没有往来寒热的患者,这个患者没有热只有寒。即使看到胸胁硬满、疼痛,好像是少阳病,但是没有往来寒热,所以不是少阳病,也再次说明患者没有热证的表现。阳证多半会烦躁,因为属于纯阴证,所以这个患者不烦躁反而安静。还有,静者为阴,动者为阳,阴证都静。

舌苔白滑的,这种情况要谨慎,不能误以为舌苔有热的表现而用了攻下法。这个舌苔白,其实也是说明患者没有热,表里都没有热。

舌苔白,说明有寒;舌苔滑,说明有湿,这个患者寒湿夹杂。

按理来说,脏结是应该用攻下的方法治疗,但是,因为这个患者阳虚极,寒气逼人又有湿,更加不能攻下。为什么?因为攻下的药基本上都是寒凉的,而且极其寒凉!

所以,昨天也说到这个脏结很难治。

131.病发于太阳,本来应该用汗法,但是这个医生却用了下法。下法对于太阳病属于误治,那么,这个表邪的热乘虚而入里,结于心下,这就是结胸;病发于太阴,本来应该用温补法,但是这个医生却用了下法,也是误治,那就伤到脏气,导致痞,这里是痞指的是脏结。

阴证,按理来说没有下法,所以没有迟早攻下的说法。如果太阳病转到阳明病,那就可以说用下法,之所以成为结胸病的患者,这是因为表证没有好就开始用了下法,所以说这个下法用得太早了。

关于太阴病,我们还没分享到,是在后面,《伤寒论》的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这里也是说太阴病不能用下法。

顺着胡老先生的提示做个总结:昨天的两个条文加上今天的两个条文,都是为结胸病和脏结病的不同以及相同发表论点。

所以,今天条文的“痞”,不是泻心汤证(后面会分享到)的心下痞,而是真正有痞块在那里,所以这是指着脏结说的。泻心汤的各个证,没有因为在阴证误用下法导致的。还有,《伤寒论》第167“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傍,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这里可以看到痞是一个实证,比如肝脾肿大或是肿瘤之类的。而且上面也列举了《伤寒论》第273条,也就是太阴病的提纲,都充分说明这个痞不是心下痞,而是指脏结。

而清代吴谦的《医宗金鉴》说“发于阳者”指太阳中风,“发于阴者”指太阳伤寒,但是,我们发现《伤寒论》所指的结胸病这是多见于太阳伤寒误用下法导致的,而心下痞,也就是脏结病多见于太阳中风病误用下法导致的,这么看来,已经自相矛盾了,所以这个说法不对。

惊叹胡老先生的独到眼光,对于问题一针见血!让我们回顾之前学习的内容:太阳病包含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太阳中风证也就是桂枝汤证(有汗),太阳伤寒证也就是麻黄汤证(无汗)。所以,你会发现吴谦先生已经说反了。

在这里,我并没有想冒犯吴谦先生的意思,只是顺着胡老先生的提示做了学术上的“交流探讨”,仅此而已。

对于经典的翻译不要随心所欲,最好的办法是以经解经。翻译、解读《伤寒论》条文的过程中,我们要结合仲景老师别的相关条文。即使华佗很出名,我们也不要拿着华佗的话去解释医圣的话。而是,用同样一个人说过的话去解释这个人说过的其他话语,这叫做“互参”,这就是以经解经,能最大限度还原经典的本意。

这一点说过很多次了,因为太重要,所以再次提及。

🌾昨天分享到经方脉学。脉诊,这个还是得在线下多实操、细细体会,脉诊的难就难在这里,同样一个脉,把脉的人各有说法。今天分享一个线上可以学习的,学会看舌苔的寒热。


我们先来看一个相对正常的舌象图,只能说相对,这个东西没有绝对。最好就是自己跟自己对比!正常的舌象图是“淡红舌,薄白苔”,看上去舒服,除了红润饱满,还觉得干净!



这是相对正常的舌头(没有绝对)。



(也是相对正常的舌头)


前面提到,舌苔白提示寒,舌苔滑提示湿。

(这是寒也有湿的舌头)

(典型的齿痕舌,提示湿气重)

(也是齿痕舌)

齿痕舌的原理:脾气虚、运化能力差,导致身体里湿气重。舌头胖大,舌体跟牙齿形成挤压,就成了齿痕舌。


(有寒也有热的舌头)

(热、有积食的舌头)

(寒、热,也有湿。上热下寒,本质是寒,容易上火)

昨天说了,中医的诊断是四诊合参(望、闻、问、切),脉象作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舌象也是。中医并不是依靠单一一个信息就下诊断,而是多方面的信息互参。看舌象,这是望诊的其中一部分。对于舌象,看的多了,加上结合患者别的信息,判断就会越来越清晰。

如果文章对您有用,请您阅读完毕点赞、在看、转发,让更多人看到。

我真心希望:有更多同道一起来学习伤寒论,一起发扬中医,把经方传承下去,让更多人受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