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庆其:一张治疗心律不齐的经方

 钊芸轩 2023-05-22 发布于安徽


方剂组成

炙甘草30~45g,党参12~24g,生地30g(有时合用熟地30g),桂枝9~15g,阿胶9~15g,麦冬12~15g,麻仁10~12g,大枣7枚,生姜3~4.5g。

加减

气虚甚者,党参易生晒参或西洋参;
胸闷,加丹参30g;
悸怔忡,加龙牡、磁石;
睡眠不好,加远志、柏子仁、枣仁;
心律不齐,加苦参、黄连。

组方分析


本方是《伤寒论》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著名方剂,又名“复脉汤”。先生用治疗心律不齐,或心肌炎,或各种心脏病,辄取良效,屡见不鲜,故十分推崇此方。

此方阴阳兼顾,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为立方之楷模。《伤寒论》方称经典方,于此可见一斑。先生喜用此方,绝非偶然。炙甘草汤原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

“伤寒”多为感染性疾病,“脉结代”为心律失常之症。

据此似对外邪犯心的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心律不齐较为适合。

对时间较长的心肌炎后遗症,疗效不太理想。

先生用治其他心脏疾病主要以此为基本方,在剂量方面有一定调整。

方中主药是三味——炙甘草、生地、桂枝。

甘草养心气,生地益阴血,桂枝助心阳。气—血,阴—阳,皆兼顾及,且可互制互成。故三味剂量可加重。

有报道,甘草30~60g,生地可用至250g,桂枝可达30g。

但若有浮肿、便溏、脘腹胀泻者,生地、甘草剂量酌减。

心动过速重加苦参,心动过缓可加附子。

有报道用“三参汤”即苦参、丹参、党参治心律不齐,可参。

也有用常山治心律不齐的报道,但常山有涌吐作用,服用后易产生胃肠道反应。

病案举例


1992年1月先生治疗某区政协领导蔡某,患心房颤动,引起原因不明,服下列方后明显好转。

主诉:胸闷、心悸半年。

现病史:半年前因出差劳累而出现胸闷不畅,心悸不安,在外院心电图检查为心房颤动。口服西药疗效不显,而求治于中医。

诊时见患者面色苍白无华,胸闷短气,心悸怔忡,神疲乏力,纳食尚可,便调寐安。舌苔薄白,脉细而结代。

辨治:痰浊、瘀血凝结胸部,胸阳失宣,气机闭阻,脉络不通,心神失宁。治拟温通心阳,化痰理气,活血通络。

处方:炙甘草20g,川桂枝18g,干地黄30g,麦冬15g,阿胶9g(熔化后冲),仙灵脾15g,麻仁泥15g,党参30g,大丹参24g,煅龙骨齿各24g,牡蛎30g,川连12g。

上方加减服药2个月左右,胸闷、心悸大有好转。来院复诊时胸闷、心悸基本消失,偶尔清晨起身有轻度胸闷出现,但瞬间可除。切脉察之,脉律亦齐。


先生治各种心律不齐及心脏病常常应用炙甘草汤原方加黄连。并认为原方较加减为好。

黄连据现代记载有抗心律失常之功,用量较大,9~15g(现代有黄连素治心律失常之用)。

用麻仁有养血之功,并不在于通便,故通常不减,对体虚便秘者尤宜。若便溏次数多者忌。

生地、桂枝用量宜大。生地30~60g,桂枝9~40g,甘草30~60g。(柯雪帆先生认为用鲜生地拧汁更好)活血加丹参,心悸加重镇药龙牡、远志等,热甚加黄连。

原书有以清酒和水煎,现可用黄酒半斤煎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