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寇准《书河上亭壁(其二)》《书河上亭壁(其四)》阅读训练

 阅读美丽星空 2023-05-22 发布于山东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书河上亭壁 寇准

其二

蝉鸣日正树阴浓,避暑行吟独杖筇。

却爱野云无定处,水边容易耸奇峰。

其四

暮天寥落冻云垂,一望危亭欲下迟。

临水数村谁画得,浅山寒雪未销时。

[注]《书河上亭壁》为四首诗构成的组诗。作者于宋真宗咸平元年谪镇河阳时所作。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蝉鸣日正树阴浓”写烈日当空,蝉声急促,鸣叫不断,用盛夏时节的标志性景物,烘托作者焦躁烦乱的情绪。

B. “避暑行吟独杖筛",写作者手执竹杖,行吟避暑,与《定风波》中苏轼“竹杖芒鞋”“吟啸徐行"的形象有相似之处。

C. 其四最后两句,作者写景视野开阔,河岸上有几处村庄,依山傍水,远山清浅,寒雪未消,仿佛一幅美妙的山水画。

D. 这两首诗分别描写了夏、冬之景,以简笔勾勒画面,意象简淡;语言洗练,不事雕琢;营造的意境高远不俗。

16. 两首诗都写到了“云”,但对表达情感的作用不同,请简要分析。 ( 6 分 )



15.A

答案:A

解析:曲解诗意,“烘托作者焦躁烦乱的情绪”错。

16.①其二中的“野云”居无定所、来去自由,是作者自况,既表现作者宦海沉浮、漂泊不定的情感,又表现其旷达自由、独立不羁的精神;②其四中的“冻云”难以移动,顾虑重重,是诗人被贬处境的真实写照,以此反衬作者高远不俗的情怀。

【其二译文】

灼人的酷暑,聒噪的蝉鸣,这令人烦躁的盛夏,却是在河边山上避暑的好时节。

然而诗人的心情反而平静如水,筇为竹子,诗人拄着竹杖漫步在山林间。

那山上树荫浓重,洒下一片清凉,那白云漂浮不定,不为什么人而停留。

孤飞的野云我行我素,云影倒映在江水之中,却如同奇伟坚固的山峰般,沉默地耸 立。

【鉴赏】

蝉鸣日正树阴浓,避暑行吟独杖筇。

赏析:“蝉鸣”点明季节为夏天,诗人拄着拐杖、行吟山林的身影,与后 世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影子悄然相合,令人神往

却爱野云无定处,水边容易耸奇峰。

赏析:寇准借野云以自喻,表达了即使在被弃置的落魄生涯中,却依然不 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

他可以清高不群,远远地俯瞰着俗世的污浊,但从未忘记内心深处如孤峰 般的志向,坚不可摧。

【其四译文】

冬日的黄河岸边,暮色沉沉,万物寥落, 云彩仿佛被冻住般沉甸甸的,仿佛因为看 到了高亭飞檐而不肯落下。

远山清浅,寒雪未消,岸边散落的小村庄, 依山傍水,仿佛丹青妙手画就的一幅山水 画。这样的景致可谓是巧夺天工,然而谁 又能欣赏呢?

【鉴赏】

在万物萧条的冬日,寇准依然没能回到权力中心,想必他心中也难免有几分愁思吧? 但这首诗中没有直接写任何的情绪,只有在云的拟人化中,隐隐可以联想到它夏日自 由的身影。

曾经轻盈自在、漂泊无定的野云,在冬日变成了沉重得难以移动的“冻云”,正如诗 人被迫在陕州停留了13年。在年富力强、本该大展宏图的时候,不得不蹉跎于基层, 难以回到朝堂之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