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子罕篇第九⑲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虚空济 2023-05-22 发布于山东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语:是一个动词,对别人讲的话和他说的话称之为语。孔夫子说:“听我讲话,不惰、不懈怠的人,大概只有颜回吧!”孔夫子弟子三千,每天都会讲很多的道,去说给自己的学生们听。听了孔夫子所讲的话,毫不懈怠、毫不懒惰的人,只有颜回一个。

这句话看似是在说颜回,实则也不是。他在说颜回身上的这种精神,这种精进的态度是不懈怠的。无论我们做任何事情,如果不懈怠,前进不止的状态,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可以有成就的。

为何说颜回是孔夫子最得意的学生,重点就在这里,他学习毫不懈怠,没有停止过。去想一想生活当中的我们,有多少事情是停止不前的呢?

比如说,我们做一个生意,通常我们在做生意之前有很多的计划,有很多的想法,有很多的理想,我觉得我可以做好这件事情,甚至在这件事情之前,我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可是一旦我把这个店开起来,把这个生意做起来以后,反而开始有了惰性,开始停止不前,不再去努力。

我们学习也是一样的,我们想要学习之前往往做了大量的准备,我买了书,我买了课,我下定了决心,做好了规划,可是真正在学习起来以后,反而开始停止不前,反而开始有了惰性,学着学着觉得好难,放弃了,学着学着觉着不容易理解,又开始放弃了。

生活当中也是一样的,想一想我们有多少事情是半途而废的。比如说,我做了个手工艺品;比如说,我做了个十字绣,有多少时候是停在了中间,没有做完;比如说,我很想养花,可是花买回来了,养了一段时间,我有了惰性,不再去管它,让那件事情开始半途而废。

有多少人发过多少次的决心,说我一定要努力地去学习圣贤的文化,我一定要去修身。可是当我们的欲望来临的时候,当我们的惰性来临的时候,我们又开始变得停滞不前。

很多人参加工作也是一样的,说我从这个工作离开,想要换一个新的工作。这个时候我又有了理想,我一定要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光,发挥自己的热,我一定要精进努力和刻苦。

所以通常在那个事情发生之前,我们做了大量的努力,甚至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可是当事情真正来临的时候,我们人性的懒惰,那些欲望来临的时候,这个事情又开始停滞不前,又开始半途而废。

我们上一讲,讲到“止,吾止也。进,吾往也。”无论我们是前进还是倒退,当下处在什么样的阶段,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与他人无关。所以通过这句话当中,我们要学习的是颜回身上的这种精神,毫不倦怠。

那么多学生听孔夫子讲话,一直保持精进,没有惰性的,大概只有颜回这一个。所以说保持精进这件事情它是很难的,恰恰是它很难,我们才懂得时刻地激励自己,时刻保持精进。

“语之”是我们讲话讲给别人听,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两个位置、两个角色,一个是语之者,一个是听之者。我们先讲语之者,当我们想讲一番话给别人听,比如说,讲给自己的朋友,讲给自己的学生,讲给自己的孩子,讲给自己的员工,这个时候我们都是语之者。

我们就要思考了,我们讲的话别人为何要听呢?我们讲的话是不是有道理的,如果是有道理的,听之者才愿意听我们所讲的话,他觉得是重要的,这个时候他才能保持不惰,他才可能听着我们的话去践行。

比如说在一个家庭当中,可能很多母亲,扮演的是一个经常讲着没有用的话的这样一个母亲,如果我们讲的话是没有作用的,没有道理的,这个时候孩子怎么会照着听呢?

我们和朋友之间的相处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讲的话是没有道理的,没有智慧的,对方又怎么可能听话照做呢?我们对自己的员工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讲的话,对方是觉得没有道理的,他又怎么可能听话照做?

所以首先我们作为一个语之者的角色,我们要懂得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自己讲的话是有道理的,是有智慧的,对他人是有意义的,听之者才可能听话照做,保持不惰。

那我们再反之也是一样的,这个时候我们角色互换,位置互换,我们变成了听之者。我们作为一个听之者,我们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增长智慧,这个时候我们才能识别什么样的话是对的,什么样的话是正能量的,什么样的话是对我们身心有益的,如果我们没有去学习,没有这样的智慧,我们分不清对或错,这个道理是真实的还是虚妄的。

所以我们依然要通过学习增长智慧,保证我们听来的话是有道理的,我们是有选择,有取舍的,我们就需要不惰的这种精神了。比如说我们学习了圣贤的文化,学习了《论语》,我们作为一个听之者,认为这句话很对,很有道理,这叫听话。

接下来要照做,我们的行为是要照着去修正的。如果我们只是听懂了,觉得这个道理很好,觉得说得不错,可是我不去践行,不去照着做,依然不会发生力量,这就是行的重要性。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我们所听来的道理,学来的知识,这是文。接下来是要行的,行就是照做。很多人其实都在行,只不过行得多与少,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决心有多大。

我们保持不惰的状态,才可能一直精进,只要我们是一直前行的,只要我们是不倦怠的、不懈怠的,无论学习、修身、生意、感情、事业、教育孩子,那个结果才可能变好。很多事情没有开花结果,都是因为我们中途自己放弃,就是惰性在作怪。

我们再回顾上一集所讲的内容,孔夫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一个好德,一个好色。为何颜回可以听到老师的话,不惰,精进呢?这就是好德的体现。我们听了很多圣贤的道理,为什么不能完全去践行呢?就是因为没有那么好德,我们还在取很多的色相,我们还在取利,我们还在取欲,所以这个时候就不能好德。

《论语》当中有多处提到颜回,子贡说颜回闻一而知十;孔夫子说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又说颜回好学,“不迁怒,不二过。”这里又说到,完全听孔夫子的话,而不懒惰的人,大概只有颜回。这是因为颜回好德,只有好德的人,我听到老师所讲的道,才可能完全去践行,否则很容易被色相所迷惑。

其实我们做生意也是一样的,我们刚开始做生意,我们都有一个很好的发心,我想通过我的生意去帮助更多的人,我想通过开了一个店铺去帮助我周边的人。这个想法刚开始都是好德的,这个初心都是好的,可是为什么不能把这种想法持续下去呢?因为中间着了色相。

比如说这件事情有利,我可能被利牵着走,这个时候就是色相来了;比如说别人说了很多话,再比如说我们看邻居他是怎么做生意的,我这样做不是亏了吗?你看他人都那样做,我是不是原来的想法就不可取了?我就开始人云亦云,无法坚守自己的底线,无法坚守自己的德,无法坚守自己那个初心。这都是因为着了色相,被色相,被利,牵引着我们的情绪,牵引着我们整个思维,又开始走偏。

所以一个好德的人,一个好仁的人,一个好道之人,我不会被利,不会被相牵着走,无论别人怎么做,他都不会影响到我坚定的这种道心。所以孔夫子的话颜回才能完全照做,因为他和他的老师更同频,他不追求所有外在的色相的那些东西,他自然就不会迷在其中,所以才能完全去践行。

孔夫子也说:“好德如好色者,我没有见过。”这里又说像颜回一样,可以听话照做的人只有他自己,大概再没有别人了,所以同时也在说明这件事情的难。但是这种精神我们要去学习,或许我们做不到十分,我们可以做八分、做七分、做六分。

我们只要保持在自己原有的状态下,不断地去提升,让自己好于德,让自己尽量不懒惰,让自己保持精进,就会变得更从容,更有智慧,我们自己就是前进的,就是前行的,切勿半途而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