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壹其性,养其气,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

 禅心慧海 2023-05-23 发布于江西

得道之人如何用心

 有了前面这样的功夫后,“彼将处乎不淫之度,而藏乎无端之纪,游乎万物之所终始。还有“壹其性,养其气,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你想一下,这是多大的境界?首先,明白了,得道了,“破参”了,“彻法源底”了,那么我们就处于“不淫之度”——我们做事情就有恰如其分的度,就能左右逢源,举止有度,进退有度。用佛教的话来说,真正叫“打成一片”,得“成所作智了”。你真正打成一片了,才能做到这个处于“不淫之度”。所谓“淫”,浸淫嘛,过余嘛!我们经常都是不左就右,不上就下,心里边经常是七上八下,做事情是丢三拉四。总之,这个度我们很难把握好。怎样使自己身心得度?我们的身,身体的作为,我们的心,精神的运行,使它得度,我们在社会活动中能够得度,这的确是非高明人不足以方之的啊。

 “藏乎无端之纪”,什么叫“无端”?实际上就是无始无终,没有过去,没有未来,用佛教的话说就是“两边三际断”。我们看《庄子》里提倡的修为,和佛教,包括与禅宗都是很贴近的。我们自己能够“藏神于无端之纪”。纪,也叫纪年,也叫纲纪。而无端之纪则是道枢,也叫道元。“藏乎无端之纪”,我们自己安身立命之处应在什么地方?藏,就是指我们自己安身立命之处。你如果能够安身立命于道枢,用佛教的话说“能够安身立命于真如”,或者借用《金刚经》的话说,“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果能够立在这个地方,实际上这个地方也是“无所立”的啊!那么你的眼界、境界就与人大不同。而且还能够“游乎万物之所终始”——万物的终,万物的始,实际上就是生死两个字,也就是能够游于生死之中得自在。我们做事情要有始有终,我一再强调做事情要善始善终,就怕一个人做事情能善始,而不能善终,高明的人还要善其后。善终可以,不能善后怎么行呢?你自己倒善终了,你给后人惹麻烦也不行,不能带麻烦给后人啊!

“游乎万物之所终始”,我们想一下什么是“万物之所终始”?实际上也是这个“道”。这三句,其实是并列的——处乎道,藏乎道,游乎道是一回事,只不过庄子的语言很生动,表现出来令人振奋,“不淫之度,无端之纪,万物之所终始”,的确听起来就很舒服。这个话说穿了就是“真如”,我们如是修,如是行,如是做而已,如是用心就好了。那么这个又当怎样去看呢?怎样去表现呢?下面继续讲修为的功夫。

“壹其性,养其气,合其德”——我们讲道家学说也好,讲儒家学说也好,讲佛家学说也好,都特别强调这个“一”。我们反反复复强调这个“一”,什么叫“一”?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归一”又是什么?道家修炼特别强调“抱元守一”,这个“一”又是什么?荀子说“虚一而静”,这个一又是什么?我说“当下”就是“一”,这个是唯一,这个是绝对的“一”,离开这个,万物万法都不存在!只有这个才是万物的起点,也是万物的终点。什么叫“始终”?现在就是“始终”,就是“终始”!因为现在是过去时间的结束,是终点;现在是未来时间的开端,是起始点。现在是万法的起始点,任何事情都离不开现在!你打妄想都离不开现在,你修万法也离不开现在。

因为一切万法离开现在就不能成立,不能建立,所以这个就是法之源,法之端。所以这个“现在”就是“一”,离开这个“一”不行。这个“一”又不是绝对的,你只能一心一意的干事情,你不能三心二意地去干事情,你必须全神贯注,全神贯注也是“一”。你不能同时干三五件事。以我来说,一时只能装下一件事情,装两件事情我就会乱方寸。很多人为什么会乱方寸呢?因为他取舍太多了,当然就乱方寸了。如果你没有取舍,或者只有唯一的取舍,那么你的方寸就不会乱。所以“守一”是非常重要。

我们也经常说“一”,“执其一,万事毕”,我们怎样得一?怎样执一?怎样守一?在《庄子》的若干篇里,反反复复都在谈“一”。这里又讲“壹其性”——我们的心性有点漂浮不定,躁动不安,怎样能够把这个漂浮躁动的心性安定下来呢?所谓“波静珠沉”,我们需要有养的过程,这个“壹其性”,就是要收敛,使它纯一无杂,心性纯一。人与人打交道,高明的人瞄你一眼,就知道你的状态如何了。你的心是漂浮的,还是烦躁的?如果你的心充满了傲慢,充满了欲望,充满了恐惧,这些都是“心性不一”,没有什么不得了,一下就把你的破绽看到了。当你看到那些祥和、坦然的人,那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到的,君子坦荡荡嘛,与张惶不安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我们要“壹其性”,使我们的这个心性归一,不要有“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要有“人心不足蛇吞象”那种低俗的心态。当然还要“养其气”,要养心气,要养胆气,特别要养道气。我也经常说有些人一肚皮学问,学问好得不得了,但是一看呢,没有道气,书生一个,或者书呆子一个,或者口头革命派,那是没有用的。有的人没有文化,没有知识,但是人家有道气,你一看这个人中规中矩,走到哪去都受人欢迎,垂衣裳而天下治,行不言之教,为什么呢?这个人有道气,有道气的感觉就是不一样,没有道气的人,哪怕他口若悬河,天天给人讲经,天天给人说教,人家听了就烦,唉呀!你自己做得到吗?你还给我们说这些,也就未必听得进去。

所以“养气”非常重要。我在讲《论语》的时候就反反复复地说过,这个学养远远比知识更重要,在《论语》里的“学”,并不是单指知识文化,它更是指涵养,在“仁、义、礼、智、信” 中的涵养到位了,才叫“有学”之士啊!并不是你读了好多书,《三坟》《五典》都通读了,都能背了,你又如何呢?《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背了一肚皮又有什么意思呢?一个人没有修养,没有修为,你的那个气就不足,气象就不行,结果是什么都不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