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乾元讲座 | 王博:由“四”到“五”——谈国学的精神

 花间一酒壶 2023-05-23 发布于浙江

精神总是要依附形体的,因此,让我先从国学的形体讲起。国学的形体也就是它的架构和血肉。

什么是架构?就是架子和结构。最初,《汉书·艺文志》对国学曾经有一个基本的分类,具体说,有六类。

第一类就是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我们有大六艺,小六艺。小六艺是六种技术:礼、乐、射、御、书、数。大六艺,就是六经。第二类是诸子百家。诸子如同皇帝出行时陪同的王侯,各司其职。《艺文志》记录了儒、道、墨、法、名、阴阳、杂、农、纵横、小说等十家。第三类是诗赋。包括《楚辞》《汉赋》等。第四类是兵书。兵书在古代知识分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第五类是数术。主要是古人用来预测吉凶的一些技术,譬如蓍龟、五行、天文、历谱等。第六类是方技。房中术、医术、神仙等都属于方技,主要是一些养生之法。

这是汉代以前对国学的基本分类,是通过六这个数字串起来的。到曹操以后出现了新的知识分类方法,就是四部(即四库)的分法。开始被称作甲部、乙部、丙部、丁部。《隋书·经籍志》对四部的排序和经史子集不同,甲部相当于经部,乙部相当于子部,丙部相当于史部,丁部相当于集部。它奠定了后来四库的基本的架构。再后来,四部逐渐演变成清乾隆朝编定的《四库全书》。这中间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内部做了资源的调整,子和史位置颠倒了。这意味着子的地位降低,意味着经典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大一统里意识形态的垄断程度越来越高,这是一种精神的体现。

现在,我们有了一个基本架构,有了一个从六到四的变化。“四”对中国人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四”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的是很有中国特色的对世界的一种理解。四库不仅仅是知识的分类,它代表的是中国的精神,中国的气派。

关于血肉,我们可以讲得更细腻一点。

首先,经部是什么?在中国,经永远指由儒家所解释的中国古代的经典。经是从六艺演变过来的,同时也意味着六艺构成了经部的基础。《诗》《书》《礼》《乐》《易》《春秋》永远是经部最核心的东西。这是中国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也是支配我们生活最多的一部分内容。经,就是常。我们说“经常”,“常”就是日用伦常。经典系统永远是开放的,从六经发展到七经,又发展到九经、十三经。但不管怎么开放,它始终包含着生命常态的东西。“经”始终是中国国学的根本。如果说国学是一个和谐的系统,那么这个和谐是分主次的。

史部。中国人是最有历史感的民族。历史,就是生命的经验。它是拓展生命经验的东西。史部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等等,我们现在经常讲二十四史,都属于史部。

子部。诸子的范围其实在不断扩大。在《汉书·艺文志》里诸子指九流十家。在《隋书·经籍志》里,佛、道是放在四部后面的。唐代佛教、道教地位很高,不好意思将其归类。但后来就归类在子部了。也就是说在我们的文化中,它就是诸子之一,而不是经典。什么是子部?子部意味着什么?子部可以让我们充分领略到生命样式的多元化,是生命多元的展现。如果我们把国学理解为一种生活方式,经部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般的生活方式,诸子就是给我们提供了不同的生活方式,生命感觉。所以我们要把诸子当作生命来读。

集部。主要从诗赋演变而来,更多的是一种歌唱的感觉。集部有《楚辞》、汉赋、唐诗、宋词等。诗赋是什么?诗赋更多展现的是生命的内涵。我们有文以载道的传统,实际上文从来没有完全载道,它更多的是在宣泄感情。

下面讲国学的精神。

在中国文化里,“四”就是国人对于世界的理解,就是方正。世界是方正的,国家是方正的。我们看这个“国”字,就是一个方方正正的东西,只不过繁体字“國”里面是个或,简体字“国”里面是玉。方里面包含着四个部分,每部分一定是各不相同的。正因为不同,每一部分才有自己的位置。从社会的角度讲,这就是秩序,方正就是秩序。“敬以直内,义以方外”,表现出来就是礼乐制度。中国的礼乐文明,也就是方正的文明。这种文明培养出来的理想人格,也就是君子和圣人。

中国人都知道天圆地方。圆这个东西很难说,也很难做。能够兼容方正的是圆融。我想从五行来说圆融。中国人是很讲究五行的,什么都可以和五行联系起来。在天有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在地有金木水火土五行,在人有仁义礼智圣五德。五其实不是简单的四加一,就是那个蕴涵在四里面的东西。从图形上来看,还是个方形,画出来就是四个方块加上一个中心,变成了五。这个中心不属于任何一方,但每一方都离不开它。就好象是“国”字,还是方的,但里面有个东西,简体字是“玉”,繁体字是“或”。这块玉是什么?就是生命,就是心。有心在四里面,或者说当心把“四”融化之后,方就成了圆。生命可以把方正融化,这个时候方正不仅是外在的约束,更成为了内在的心灵。中国人虽然一直在追求方正,但最理想的人格从来都不是完全方正的。更高追求的是方正之上的一种圆融的东西。佛教是讲圆融的,圆融可以无碍,可以自由。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是圆,不逾矩是方。但人如果仅仅被约束在方正里,则是“囚”,是囚徒。虽然你是君子,但你是道德的囚徒。这四块儿并没有真正溶入到你的内心里,你必须要遵守,必须在围墙里生存。如果你把四块儿打通了,方正就不仅仅是枷锁了。你用心把它融化了,你就不是囚徒了,就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了。所以说我们要用心将经史子集四部融化。四加上心,就是五行。这时候我们既可以了解方正,又可以使之圆融化。从一方面看,国学的精神就是从方正到圆融的精神,或者说从四到五的精神。

如果从“心”的角度看四部的话,我们可以有这样几句话,诗赋可以让人动心,诸子可以让人大心,历史可以让人平心,经典可以让人正心。

最后,我想从比较的角度进一步来谈一下国学的精神或者特点。从经部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什么样的精神?看到中国人宗教意识的淡薄,这是其一。其二,中国人即使信,也是兼收并蓄的。在中国,佛教、道教和儒家没有强烈的排斥。一个人可以同时相信三教。从史部,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历史意识的发达。中国人并不是单纯地讲历史,从来都是古为今用的。重要的是历史,而不是真实的历史。从子部,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宽容精神的突出。中国文化确实是非常宽容的文化。中国从来没有只把儒家作为经典,真正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恰恰相反,如果看各朝代对经和子的关系评论,一方面,子是经的支流,经是主干。从另外的角度,子可以不断充实经的内在价值,充实经的内涵。从集部,我们可以看到对均衡生命的强调。表现的是生命的多重内涵和均衡。

 我从四库的架构出发,结合生命、人心谈国学的精神。总之,我们在国学的学习中,其实可以发现古代中国人的形象,也可以给中国人画像:一个具备了经史子集所代表的精神的人,一个有均衡生命的人就是中国人。当四部的知识在你心里融化了,一个中国人的形象也就出现了,你离国学也就更近了。

乾元国学教室

国学

是我们“日用而不知”的生活

是如孟子所说的混混源泉,一朝掬饮,终身受用。

开课时间

2023年7月8日-9日

课程内容

国学概论、《四书》精读

《道德经》精读、《庄子·内七篇》精读

《周易》通论、《坛经》精读

《商君书》、《韩非子》通论

中国传统文化根源性典籍

课程学制

12个月

每月一次课,每次课两天

课程咨询

13716322500(同V)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