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届湖北圆创高三5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阅读美丽星空 2023-05-23 发布于山东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感应美学来自中国传统美学。它认为包括艺术在内的一切美,都是人与自然、心与物、主观与客观交互感应、融合统一的产物。

“感应”首先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双向选择。审美主体要选择与其审美趣味相合的审美客体,审美客体要选择能够接纳其审美属性的审美主体。双向选择成功,“感应”才可能发生,美也才能产生。其次,“感应”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双向作用。双向选择成功以后,主客体之间就会互相作用于对方,发生如皮亚杰所说的“S← →A T← →R”那样的过程。皮亚杰的这一理论是就发生认识论而言的,但我们认为它也适用于审美过程中的主客体感应关系。在这一公式中,我们用S代表客体,用R代表主体,A表示“同化”的心理过程,T表示“顺应”的心理过程。如果主体“顺应”客体,也就是客体作用于主体而且完全被主体所接受,这就是“S→T→R”的过程;如果主体“同化”客体,也就是主体作用于客体而被客体所接受,那就是“S←A←R”的过程。这两种过程在审美感应中不是单独发生的,而是双向同时发生,交叉反复的。第三,“感应”是主客体互相渗透,达到合二而一,即物中有我,我中有物,主体与客体共感同化,浑然一气。如听音乐者与音乐发生节律感应,随着音乐的节律手舞足蹈。这舞蹈之中既有作为客体的乐曲的节律,又有听音乐者的情感起伏变化,是听音乐者与乐曲之间感应渗透,合二而一的产物。

(摘编自郁沅《中国感应美学论纲》)

材料二:

阅读《红楼梦》是何感受,各人自有体会,但总会有一致之处。我们对于《红楼梦》的阅读经验,正像宝玉之初见黛玉——虽为初见但至为熟悉,是一种知己与知己“远别重逢”的感觉。陌生的读者成为书中情境的体验者——“他”亦成为书中的一分子。 

即使如此,也不代表所有人都可能成为《红楼梦》的理想读者,就像经典作品只能为少数人欣赏一样。“如果不是林黛玉,而是一个缺乏文化知识的普通丫头,即使看到《牡丹亭》的演出,也不一定产生共鸣,至少不会如此强烈,达到这样高层次的美学境界。”道理是一样的;成为《红楼梦》的“个中人”亦须具备相应的条件。脂砚斋,这位自视最有权力、最有资格评论《红楼梦》的读者兼批评者,反复以自己曾亲身经历书中所写事件而赋予自己一种独特的权威:“亲历亲闻”似乎是我们成为《红楼梦》合格读者的先决条件。这种做法显然是要将普通读者从《红楼梦》的读者群中驱逐出去;或者说,《红楼梦》在唤起一种亲切感的同时也在抵制无法进入书中情境的读者——“亲切感”的产生是有条件的。为此,作者和脂砚斋常用“个中人”来指称前者。《红楼梦》第五回写贾宝玉欣赏警幻新制《红楼梦十二支》,警幻评说道:“此曲不比尘世中所填传奇之曲,必有生旦净末之则,又有南北九宫之限。此或咏叹一人,或感怀一事,偶成一曲,即可谱入管弦。若非个中人,不知其中之妙。料尔亦未必深明此调。若不先阅其稿,后听其歌,反成嚼蜡矣。”

即使如此,宝玉仍觉“无甚趣味”,“忙止歌姬不必再唱”而“告醉求卧”。众所周知,《红楼梦十二支》即为《红楼梦》的别名,书中直称为“《红楼梦》原稿”,因而警幻所谓“若非个中人,不知其中之妙”,实际即指出阅读《红楼梦》的先决条件:阅读原稿,成为“个中人”。显然,宝玉的表现说明仅靠阅读文本无法成为“个中人”,因而即使他阅读了“原稿”仍觉“无甚趣味”而恹恹欲睡。无奈之下,警幻只得创设条件,让宝玉亲身经历曲中所涉情境、与曲中人事摩荡交接,使之成为真正的“个中人”。脂砚斋等人所谓“真有其人,真有是事”,就是强调作为“个中人”对于理解《红楼梦》的重要性。对于他们所谓实有的“真人”“真事”的了解,“个中人”自然具有优先权。然而这种“个中人”无疑且有排他性,因为并不是所有读者都能对这些人物、事件“亲历亲闻”。所以,对于数量更多的读者来说,除了理解这些实有的人与事外,对于书中呈现的情感、情境的体验,显然更为重要。这时读者也应是真正的“个中人”。一旦具备这个条件,读者在阅读《红楼梦》时自然会获得一种亲切感和新奇感:“我”的体验在书中出现,“我”亦为红楼梦中人矣!这正像脂砚斋指出的:“若观者必欲要解,须自揣自身是宝、林之流;若自料不是宝、林之流,则不必求解矣。”“须自揣自身是宝、林之流”,是观者进入是书情境、成为“个中人”的前提条件。

(摘编自王怀义《作为阅读方法的感应美学——以<红楼梦>为中心》)

【注】皮亚杰:瑞士人,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及教育家,创立了“发生认识论”,对后世影响巨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双向影响是审美感应产生的基础,主客体互相渗透,合二而一,美可以由此产生。

B.不同读者读《红楼梦》的感受各不相同,当他们成为书中情境的体验者,能感受到一种远别重逢的熟悉感。

C.脂砚斋是最有权力、最有资格评论《红楼梦》的读者兼批评者,因为他曾亲身经历书中所写的种种事件。

D.读者通过理解书中人与事、情感与情境,也可以成为《红楼梦》的“个中人”,产生前文所说的“亲切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都涉及“感应美学”,但论述的重点不同。材料一侧重理论阐释,材料二侧重实践运用。

B.感应美学源于中国传统美学,却要依托西方心理学理论进行阐释,可见中国美学研究落后于西方。

C.两则材料都使用举例论证的方法,都是为了正面论证作者的观点,并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生动。

D.成为文学作品“个中人”有两条途径,一是“亲历亲闻”,二是揣摩体验,后者对于多数读者更重要。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审美主客体之间双向选择关系的一项是(3分)

A.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B.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

C.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D.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姚鼐《登泰山记》)

4.请根据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心理过程模式,分析贾宝玉对《红楼梦十二支》从觉得“无甚趣味”到成为“个中人”的过程。(4分)

5.学校成立了“家乡文化生活”研究小组,正策划“古城一日游”活动,由你负责路线拟定和写作导游词。请根据“感应美学”的理论列出这两项工作的注意事项。(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奔 生

李永康

多数人都认识小萝卜头,却不知道我的本名叫宋振中。这个名字是父亲起的,至于有啥说法在里面,我却不知道。从懂事起,我第一次见到父亲,是在监狱里,而且还隔着很远的距离。有一天,因为一位女看守忘了关门,我冲出去,朝山坡下跑,我和妈妈住的女牢就在山坡上。我边跑边喊,爸爸,爸爸!一位面容消瘦、头发直立的男子,举起手,向我挥舞着答应道:唉!唉!他试图向我靠近,几位持枪的看守拦住了他。他望向我,他的眼睛和母亲的眼睛一样,流露出的痛爱和无助,让我不容思考,就可以认定他就是我的父亲宋绮云。母亲告诉我这个名字的同时,还说出了“英俊潇洒”四个字,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我只是觉得他好高大哦,两道眉毛浓浓的。一个在山坡上执勤的看守打了我,还把我关进黑屋子。我发着高烧,还是一个劲儿地喊着:爸爸,爸爸,带我出去!

母亲多次对我说,不该带着你进来的,那时候你太小了,还在吃奶,才刚刚会喊妈妈,你的几个哥哥和姐姐也没有办法带着你过日子。时间长了,母亲说,我也不知道带着你进来就出不去了。你父亲是因别人以妈妈的名义拍的电报“家中有急事速回”而被抓来的。妈妈又是被自称为父亲手下的工人的人以“速将换洗衣服送来”的纸条骗进来的。妈妈说,我以为,把衣服送到,和你父亲见一下面,他们就会让我们娘儿俩回家的。妈妈带着你,是怕你受冻挨饿呀,是奔生的,没有想到,进得来就出不去了。

妈妈,我只想天天和你在一起,我只想能见到爸爸。我这样安慰妈妈。其实,我是多么想像小鸟一样能自由自在地在天空中飞翔啊。

我进来的第三个年头,才被叫成小萝卜头的。

妈妈进来后就没有奶水喂我了,我每顿吃的都是她嚼烂的饭。那饭有一种怪味,我吞不下去,吐出来很多次,就常常饿得哇哇大哭。哭过后,妈妈又嚼饭喂我,菜就只有烂白菜和烂萝卜,有一股臭味。有时候她也莫名其妙地把泪水流在我的脸上。渐渐地,我就长成了头大身细,骨瘦如柴,也就是后来别人写的,“头长得很大,身子却很纤瘦”的孩子。有一天,一位睡在我旁边的阿姨说我长得像小萝卜头。妈妈笑了,并应和道,这个小名还真形象,那就叫小萝卜头吧。于是,在狱中,大家都亲切地叫我小萝卜头,连妈妈也不叫我的真名了。

只有教我认字的“政治犯”黄老师从来不叫我这个小名,而是叫我宋振中。

说起我的读书认字,我还陪着大人们饿了两天多时间的肚子。那时候,我六岁多一点儿,妈妈和同室的阿姨,都不吃饭。我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饭摆放在房间门口,大家都坐着不动。我想拿碗过去盛。妈妈说,小萝卜头,今天的饭里有毒。我被吓到了,原来不吃饭的原因,是这里的看守想毒死大家。我当然也不会去吃下了毒药的饭,就躺下了。第三天中午,我是被妈妈推醒的,原来我已经饿得晕了过去。妈妈扶我起来,让我喝了几口水,等我缓过劲儿来,她说,小萝卜头,快吃饭吧,因为从明天开始,你要去和一位新来的“政治犯”黄伯伯学习认字了。“绝食”和“罢工”这两个词也是黄老师告诉我的。黄老师说,叔叔阿姨们是以绝食、罢工的方式,才争取到了你能跟我学习的机会。

黄老师教我认识了很多字,懂得了一点儿道理,我才知道牢房何以名曰“斋房”。我和妈妈住的是“义”斋女牢,爸爸住的是“忠”斋男牢。我传递“东北战局扭转”“淮海战略胜利”等消息给陈叔叔的《挺进报》时,身上有一种使不完的劲儿。我帮妈妈送衣服给“疯老头”,当小小交通员陪他进城时,觉得很骄傲。

1949年9月的一天,妈妈告诉我,她终于可以带着我走了。她说,你爸爸已经早一天上路了。我就要自由了!

我那个兴奋劲儿无法用语言表达。

妈妈要我去给老师辞行,黄老师仿佛早就知道了似的。我还和陈叔叔告别。我告诉陈叔叔,我和妈妈就在今天将要离开这里。陈叔叔默不作声。我还告诉白公馆监牢里的很多人,他们都用奇怪的眼神看着我。他们确实不知道妈妈这次将要带我去哪里。因为没过多久,他们也遇害了。我的哥哥宋振铺,他在《“小萝卜头”宋振中》一书中记下了我和爸爸妈妈1949年9月6日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的事情。他们无视妈妈的哀求—一希望放了我,而是当着妈妈的面杀了我,然后才枪杀了妈妈的。那时候我只有八岁多一点儿,离新中国成立只有二十四天。

妈妈最后是让我用一种给人希望的方式和叔叔阿姨们告别的。我虽然离开了渴望过的世界,可是,我觉得我和爸爸妈妈都还活着。我们活在《红岩》一书的第二十章中,活在了读者的心里呀!

(选自《北方文学》2021年第7期)

文本二:

空白,是小小说的特点。可以说,小小说是空白的艺术。因为注意“留白”,小小说的天地便很宽余了。所谓“留白”,就是少写。小小说不是删削而成的。删得太狠的小说往往不顺,不和谐,不“圆”。应该在写的时候就控制住自己的笔,每捉摸一句,都要想一想:这一句是不是可以不写?尽量少写,写下来的便都是必要的,一句是一句。那些没有写下来的仍然是存在的,存在于每一句的“上下左右”。这样才能做到句有余味,篇有余意。

(选自汪曾祺《小小说是什么》)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男女犯人被分别监禁,相隔甚远,宋振中从小对父亲的印象就很模糊,但血脉亲情让他能一眼就认出父亲。

B.宋振中被称作“小萝卜头”,是因为他营养不良,长得头大身细,这一称呼反映了敌人对待政治犯的残忍无情。

C.宋振中向狱友告别的情节,将孩童的兴奋与成人的沉默进行对比,作者在节制的叙述中蕴含无限的悲愤之情。

D.小说结尾记叙宋振中遇害的时间,与《记念刘和珍君》开篇写“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的意味有类似之处。

7.关于“黄老师”这一人物形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老师是“政治犯”,也属于革命者阵营,这是他被选为教宋振中读书认字的老师的重要原因。

B.黄老师告诉宋振中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是为了勉励他认真学习,不辜负妈妈和狱友们的深切期盼。

C.黄老师是宋振中革命意识的启蒙者,宋振中传递革命消息、当小交通员应该与他的引导有关。

D.黄老师坚持喊宋振中的大名,与妈妈喊“小萝卜头”形成对比,显示出二人在教育观念上的不同。

8.文本一的叙述视角很有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9.如何理解汪曾祺所谓的“留白”?文本一在情节安排上是如何“留白”的?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元朔五年,(武帝)制曰:“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婚姻者,居室之大伦也。今礼废乐崩,朕甚愍焉。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土,咸登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议,予博士弟子,崇乡里之化,以厉贤才焉。”谨以太常臧、博士平等议,曰:“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庠,周日序。其劝善也,显之朝廷;其惩恶也,加之刑罚。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繇内及外。今陛下昭至德,开大明,配天地,本人伦,劝学兴礼,崇化厉贤,以风四方,太平之原也。古者政教未洽,不备其礼,请因旧官而兴焉。为博士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郡国县官①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②。二千石谨察可者,与计③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一岁皆辄课,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阙;其高第可以为郎中,太常籍奏。即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辄罢之,而请诸能称者。臣谨按诏书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谊,文章尔雅,训辞深厚,恩施甚美。小吏浅闻,弗能究宣,亡以明布谕下。以治礼、掌故,以文学礼义为官,迁留滞。请选择其秩,比二百石③以上,及吏百石,通一艺以上,补左右内史、大行卒使,比百石以下,补郡太守卒史,皆各二人,边郡一人。先用诵多者,不足,择掌故以补中二千石属,文学掌故补郡属,备员。请著功令。它如律令。”制曰:“可。”自此以来,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  

(选自南宋徐天麟《西汉会要·学校上》)

【注】①郡国县官:这里指郡、县及诸侯国下属的各级地方。②二千石:指郡守和诸侯王国相。③计:指郡守下属的上计吏。④比二百石:汉朝官秩等级名,下文的“比百石”亦同。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必须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故A教B化C之D行E也F建G首H善I自J京K师L始M繇N内O及P外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婚姻”指夫妻关系,与《鸿门宴》中“约为婚姻”中的“婚姻”含义不同。

B.“受业”指从师学习,与《师说》中的“传道受业解惑”中的“受业”意思相同。

C.“一艺”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儒家经典中的某一部经书。

D.“掌故”在文中是负责礼乐的官职名,现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逸闻轶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武帝令太常讨论为博士配置弟子之事,目的是使民间崇尚礼义教化,以激励贤才。

B.平民子弟要成为博士弟子,必须年满十八岁、仪表行为端正,而且要经过选拔淘汰。

C.郡守和国相要谨慎考察下级举荐的人才,合格者可以随上计吏一起到京城,参加学习。

D.被举荐的人在学习满一年后要参加考试,门第高贵者可以任郎中,由太常造册上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礼废乐崩,朕甚愍焉。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登诸朝。(4分)

(2)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辄罢之,而请诸能称者。(4分)

14.请简要概括太常臧、博士平等回复武帝之奏议的要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依韵和接【注】

梅尧臣

唯是圃人巧,非关元化偏。

折条违物理,迁艳得花权。

美女嫁寒婿,丑株生极妍。

世间多妄合,吾不谓之然。

【注】接:嫁接。

1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认为接花能成功,并非依靠自然之力,而是得益于园丁的高超技艺。

B.在诗人看来,嫁接虽然违反自然规律,但却能使砧木获得了开花的机会。

C.诗人由花木嫁接之美联想到“世间多妄合”,委婉表达对后者的否定态度。

D.全诗语言质朴,饱含哲理,借咏接花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与人生取向。

16.钱锺书先生论诗之理趣,有“理寓物中”“理因物显”之说。本诗的理趣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善于摹景,如“ ”生动地描绘了江水之曲折、月色之皎洁。

(2)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所种的树生命力强、结果实多的秘诀是“ ”。

(3)唐宋诗词中有不少以反问的修辞引起读者关注和思考、表达强烈情感的诗句,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调查研究,本质上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目的是把粗浅的认识①□□化,找到事物的本质规律,从而最终在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人们常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相应的,调查的终点和目的就是科学决策、解决现实问题。毛泽东曾将调查研究与解决问题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②□□□□’。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当前,有的同志只调查不研究,装了一兜子材料,回来汇报一下写个报告就了事;有的同志满足于调查浮在面上,不掌握真实情况,分析问题不到位,最终提不出什么有价值的对策建议。这样的调查研究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所以,提倡调查研究,就要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履职本领,密切联系群众,提高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只有起而行之、勇挑重担,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③□□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推进工作、战胜困难的实际成效。

18.请在文中空格处填入恰当的词语。(3分)

19.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正确。(4分)

20.在我国,“同志”一词常用于互称,表示双方地位平等,且含有尊重之意。画波浪线的句子要表达对不良之风的批评之意,在其中使用“同志”是否恰当?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日前,美国科研团队在空温条件下实现超导的消息引发全球关注和热议。超导是导体在某一温度下,电阻为零的状态。寻找近环境条件下(室温、常压)的超导材料一直是超导领域的梦想。对物理学家而言,室温是有明确定义的,即300K,约相当于27℃。美国科研团队在267GPa左右实现了288K左右的超导电性,对应温度为15℃。①       ,但是论文的题目已经大火方方用了“室温超导”字样。

中科院物理所在微信公众号文章中表示,从美国科研团队的研究论文来看,这项工作无疑是突破性的,相关证据也很充足,如果能重复出来,搞不好未来能得诺奖。但物理学的研究终究不是一家之言,这②     个也不例外,这项工作势必要经过行业内各个研究组的重复验证,如果经过多次重复之后,确定该结果的正确性,那将是划时代的工作。目前国内超导领域的研究,其中重要的一方面是对于新超导材料的探索,最早可追溯至1960一1970年代。中国在超导的一些研究方向上,目前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赵忠贤院士带领团队将铁基超导体的临界温度提高到了55K,推动中国高温超导研究③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对于室温超导这一突破性科研成果,中科院的评价是理性而严谨的。请根据画横线的句子简要分析。(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因天赋、能力不足而感到懊恼和不甘。对此,有人提倡“与自己和解”,追求“满意的自己”;也有人主张突破、改造自己,追求“完美的自己”;也有人兼而采之。但无论哪种选择,最终都是为了成为“合适的自己”。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届高三五月联合测评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细则

1.C【解析】”脂砚斋是最有权力、最有资格评论《红楼梦》的读者兼批评者”错,原文有“自视”一词,即并不一定是事实,只是脂现斋本人如此认为;且根据文意,只要读者进人《红楼梦》的情境,他们也可以成为“个中人”,故“最有权力、最有资格评论”更不一定是事实。

2.B【解析】“可见中国美学研究落后于西方”,材料一借用西方心理学理论来闹释审美主客体的双向作用,目的是使论证更形象易感,不能由此推出“中国美学研究落后于西方”的结论,事实上感应美学的提出就已证明中国美学研究源远流长,历久弥新。此外,“依托”一词表述不当,材料一只是借用皮亚杰理论的模式,而非据其理论内涵来论证观点。

3.A【解析】A项体现审美主体体现(诗人)和客体(敬亭山)的双向,“相看两不厌”即表明这种关系。B项体现审美主(诗人)客(音乐)体互相渗透,达到合二而一,产生新的艺术形象(莺语、花、泉流、冰)。C项是诗人对昔日戎马生涯的回忆,并不涉及审美感应,D项是作者对眼前景物的描述,体现审美主体(作者)选择与其审美趣味相合的审美客体(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但不能体现审美客体要选择能够接纳其审美属性的审美主体。

4.①宝玉因为缺乏对相关情境、人事的体验,即使阅读《红楼梦十二支》原稿仍觉“无甚趣味”,体现了审美客体未能“顺应”审美主体,审美主体也未能“同化”审美客体。②警幻创设条件,让宝玉亲身经历曲中所涉情境、与曲中人事摩荡交接,使之成为真正的“个中人”,体现了审美客体“顺应”审美主体,审美主体也能“同化”审美客体。(每点2分)

5.(1)线路拟定:①筛选游客感兴趣且历史文化内涵丰厚的景点;②优化游览路线,保持游客游览兴趣的持续性。(2)导游词写作:①突出景点的历史意蕴和文化内涵,激发游客的审美兴趣与审美体验;②言辞优美,贴合古城文化意蕴,使导游词本身成为文化情境创设的一部分。(每个角度2分,每小点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6.A【解析】“一眼就认出父亲”错。根据原文,宋振中先是漫无目的地喊“爸爸”,宋绮云“举起手,向我挥舞着答应道:唉!唉!”,如此才认定此人是宋振中的父亲。

7.D【解析】“显示出二人在教育观念上的不同”错。妈妈喊宋振中为“小萝卜头”,表现了对儿子的亲切,与教育观念无关。

8.①文本一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事,更侧重于表现宋振中的心理与情感,使小说具有明显的抒情特质;②文本一采用儿童视角叙事,以孩童的天真烂漫与严酷的外部环境形成强烈对比,使宋振中的故事更加感人;③文本一采用亡者视角叙述宋振中遇害的情景及宋振中的身后事,呈现烈士的当代价值,角度新颖,引发读者思考。

9.(1)汪曾祺所谓“留白”,是指作家在构思、创作小小说之初,就要根据小小说的文体特点,对小说内容进行剪裁,以突出重点。(2分)(2)体现:①情节具有跳跃性。小说主要由父子相认、从师学习、告别狱友三个场景描写组成,情节之间并不连贯,体现了小小说在情节上的“留白”;②情节安排有详有略。小说详写宋振中的狱中生活,呈现其成长过程,略写宋振中遇害经过和身后事,使宋振中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真实可感。(4分)(第二问任答一点给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0.FM【解析】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繇内及外。译文:所以要实施教化,就要首先从京城开始树立榜样,再从京城推广到地方。(断对1处给1分,对2处给3分)

11.B【解析】《师说》中的“传道受业解惑”的“受业”是教授学业之意。

12.D【解析】“门第高贵者可以任郎中”错,“高第”是“经过考核,成绩优秀,名列前茅”之意,第,等级。

13.(1)如今礼乐被破坏废弃了,我深感忧虑。所以普遍地邀请天下品德方正、学识广博的人,都到朝廷来做官。(“延”“咸”各1分,大意2分)

(2)那些不努力学习或者才能低下者,和不能通晓六经中一经的人,就要免去其官职,并请奏更换以称职的人。(“事学”“称”各1分,大意2分)

14.①闸明选拔人才的意义;②提出选拔人才来京学习的具体措施;③提出任用贤才、罢黜庸才的具体标准与措施。(每点1分,大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元朔五年,汉武帝下制说:“听说为政者应该用礼仪教导百姓,用音乐感化他们。婚姻之事,乃是夫妇间最重要的伦理关系。如今礼乐被破坏废弃了,我深感忧虑。所以普遍地延请天下品德方正、学识广博的人,都到朝廷来做官。应当命令礼官勤奋学习,一起谈论商讨,多闻博识,举荐遗留在野的人才,复兴礼乐,以此作为天下人的表率。太常提议,为博士配置弟子,使民间都崇尚教化,来激励贤才。”于是慎重地让太常臧、博士平商议后奏请说:“听说夏、商、周三代的治国之道,是乡里之间都有教育的场所,夏代称校、殷代称序,周代称庠。他们勉励为善者,就让他在朝中显达扬名;惩治作恶者,就施以刑罚。所以要实施教化,就要首先从京城开始树立榜样,再从京城推广到地方。如今陛下已经明示无上的恩德,放射出日月般的光辉,它与天地相配,推本人伦关系,鼓励学习,研习礼义,崇尚教化,奖励贤才,以此来救化四方的百姓,这就是天下太平的根源。古代的政治教化未能遍布,礼制不完备,现在请求利用原来的学官来振兴。请为博士官配置弟子五十人,免除他们的赋税徭役。让太常从百姓中挑选十八岁以上仪表、行为端正的人,充当博士弟子。郡、国、县各级地方如果发现有爱好经学,尊敬长辈上级,严守政教,友爱乡邻,出入言行皆不违背所学的人,县令、侯国相、县长、县丞要向上级郡守和诸侯王国相举荐,郡守和诸侯王国相认真考察认为可以的人,应与上计吏一起赴京师太常处,接受和博士弟子相同的教育。他们学满一年都要考试,能够精通一门经书以上的人,可以补充文学掌故的缺官;其中成绩好名次高的可以任用为郎中,由太常造册上奏。如果特别优异出众的,可直接将其姓名向上呈报。那些不努力学习或者才能低下者及不能通晓一种经书的人,就要免去其官职,并请奏更换以称职的人。臣认真推敲诏书和律令下达的目的,它们阐明了天道和人道的关系,贯通了自古及今的治国义理,文辞雅正,教诲之辞含义深刻丰富,恩德十分优厚。但是小官吏们见识浅陋,不能透彻地宣讲诏书律令,无法明白地将陛下的旨意传布晓喻天下。现在要选拔研究礼制、历史典籍的人才,任用懂得文学礼义的人为官,擢升官职滞留的人才。因此请求挑选那些官秩比二百石以上的人,和百石以上能通晓一种经学的小吏,升补左右内史、大行卒史;挑选比百石以下的人补郡太守卒史:各郡定员二人,边郡定员一人。优先选用热知经书能大量讲诵的人,若人数不够,就选用掌故补中二千石的属吏,选用文学掌故补郡国的属吏,将人员备齐。请把这些记入考选学官的法规。其他仍依照律令。”武帝下制说:“可行。”从那以来,公卿大夫和一般官吏中就有了很多文质彬彬的儒生。

15.C【解析】“委婉表达对后者的否定态度”错。“吾不谓之然”是直抒胸臆,明确表达对“世间多妄合”的否定。

16.①诗人借探讨接花成活的原因,引发读者对“巧工”与“物理”关系的思考;②诗人评价接花“丑株生极妍”,以丑美的强烈对比,表达对丑美转换的辩证理解;③诗人由物及人,借接花引出对“世间多妄合”的否定,笔法巧妙。(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7.(1)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2)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3)答案示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8.①深刻;②一朝分娩;③才能。(①处要与上文“粗浅”对应,故应填“深刻”;②处要与“十月怀胎”形成意义与修辞(比喻、对偶)的对应,故应填“一朝分娩”;③处要与上文的“只有”搭配得当,故应填“才能”)

19.答案示例:提倡调查研究,就要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履职本领,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本句语病有2处,每改对1处给2分。其一,语序不当“转变工作作风”总领四个分句,应与“密切联系群众”互换位置。其二,“提高…途径”搭配不当,应该为“探索…途径”)

20.答案示例:恰当。①虽然工作作风有问题,但批评方与被批评方仍然地位平等,应用“同志”表示必要的尊重;②使用“同志”的称谓,使批评更加委婉,令对方更易接受;③“同志”是泛指,对“有的同志”进行委婉批评,可体现“对事不对人”的原则,也可以引发更广泛受众的深刻反思。(答对1点给2分,答出任意2点给满分。如答“不恰当”,不给分)

21.答案示例:①虽然/尽管还没有真正到达室温(或“定义温度”“理想温度”);②任何科学研究都应该经得起验证。③走在世界最前沿。(每句2分。建议评分点:①句,“虽然/尽管”“未到达室温”各1分;②“科学研究”“验证”各1分;③“世界前沿”1分,大意1分)

22.答案示例:①评价对象严谨:将对象聚焦在“美国科研团队的研究论文”上,不涉及研究成果,实事求是;②评价用语严谨:以“无疑”肯定研究的突破性,以“如果”强调研究成果必须经得起重复检验,体现科学态度;③评价立场理性:既肯定研究成果的突破性,又对其真实性及有效性保持必要的怀疑态度。(答出1点给1分,答出任意2点给3分)

23.题意阐释:本题是一道多元思辩型材料作文。针对“因天赋、能力不足而感到懊恼和不甘”这一现象,材料提供了三种选择、三个“自己”。第一种选择,与自己和解,成为“满意的自己”。所谓“和解”,就是不强求、不苛求,悦纳自己的不足,此所谓“满意”。第二种选择,突破、改造自己,成为“更完美的自己”。所谓突破、改造,是针对天赋、能力不足而言的,意味着要经历化茧成蝶的历练煎熬甚至脱胎换骨的疼痛,从而超越局限,使人生更上层楼,此所谓“更完美”。至于“兼而采之”的选择,则要把自身条件的种种不足分门别类,明确哪些方面是可以“和解”的,哪些方面需要“突破、改造”。相对于前两种选择,第三种选择更理性、客观,写作起来也更易体现思辩色彩。最后,材料指出三种选择殊途同归,都是为了成为“合适的自己”。所谓“合适”,其内涵十分丰富:与自己和解,是调整期望值,使之与自身实际“合适”;改造、突破自己,是调整自身条件,使之与既定的人生目标“合适”;兼而采之,则是动态地调整自身条件与人生目标之间的关系,使二者在动态中“合适”。无论哪一种“合适”,按材料的价值观立场来看,都是值得肯定的。写作本题,应该从题目提供的三种选择中选择其一,紧扣“自身条件”与“人生目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