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大新高考联盟2023年名校高考预测券(新教材卷)

 阅读美丽星空 2023-05-23 发布于山东

命题单位:华中师范大学考试研究院

审订单位:华中师范大学考试研究院

本试题卷共8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一书中,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从环境差异的角度,解释了文明在某些地区诞生、某些特定文明成为支配性文明的过程,而其中获取食物的效率是早期的关键。大规模种植,令支持社会发展的粮食中心得以诞生;而人类对某些特定味道的追求,最终产生蝴蝶效应,成为人类文明重大转折的起点。

人猿相揖别开始,植物的角色就已经举足轻重。中科院植物学博士史军在《植物塑造的人类史》一书中描述了红毛猩猩的习性,用以解释人类的祖先当年为什么选择直立行走:更多时候,它们会用上肢抓住头顶的枝条,下肢在树干上,方便快速采摘那些'手臂’可以触及的成熟果实。

部分人类祖先通过解放双手,发现了一个更高效率地获得食物能量的途径。猿猴类动物以素食为主,主要从树叶中吸取热量,可谓事倍功半。而学会运用上肢的种群,可以摘取果实,在其菜谱中增加能量更高的菜式

高能量食物为人类祖先带来两大好处:第一,获得更多支持大脑发育的营养,从而提升种群的智力,驱动其日后进化成人类;第二,减少摄入食物的时长,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繁衍、养育后代、抢夺地盘等,提升种群在其生存环境中的竞争优势。

除了带来高能量食物的种种好处外,直立行走还促成了人类祖先掌握更多的衍生技能。尤其重要的是奔跑和投掷,这些技能使人类祖先找到了狩猎动物的方式,增加了食物源和营养源。狩猎动物又成为驯化动物的前提,为人类实现大规模粮食生产奠定了基础。

上述一切影响人类种群命运的变化,只不过起源于摘果实这个如今看来轻而易举的动作。

继直立行走和狩猎之后,人类收集食物的方式日渐先进。他们学会了用火,通过加热食物来消灭食物中的细菌,降低进食时感染疾病的风险;他们发展出农业,通过种植、养殖来实现稳定的粮食供应……于是,植物成为驱动人类历史车轮前进的燃料。那些创造灿烂文明的地区,都扮演过粮食生产中心的角色;那些规模化种植、最终进入人类或禽畜消化系统的植物,帮助特定族群更快地走上先进文明之路。

在文明演进中,食用型植物的影响力也以不同形式发挥。新月沃地之所以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是因为公元前8500年这里就率先栽培二粒小麦。而欧美文明的霸主地位,则起源于贪图某些味道

胡椒是原产于亚洲的作物,曾经因为其美妙的异香令欧洲人痴迷。但作为中间经销商的阿拉伯人非常狡猾,不愿意告诉欧洲人香料的来源,以便长期赚取差价。

为了寻找宝贵的神秘香味的来源,15世纪时,欧洲的船队出发了。1492年,西班牙人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误打误撞,发现了美洲大陆,从而使西班牙人在美洲开辟了殖民地;1498年,葡萄牙人瓦斯科·达·伽马准确找到从欧洲通往印度洋的海上航线,从而来到胡椒的故乡——印度喀拉拉邦;还有英国、荷兰、比利时等继续纵横于各个大洋的船队,最终缔造了大航海时代。之后的历史为大众所熟悉:欧洲人通过航海殖民掠夺资源、大规模积累资本;欧洲本土消费市场日渐繁荣,资本主义开始萌芽;资本家更高效地占有剩余价值的需求,被各种技术创新满足;科技革命的成果开始涌现,最终全面推动欧美经济文化实力的提升。

这是人类走向现代化的过程。而这一切,从一颗小小的胡椒开始。

人类社会进入全面现代化的今天,对味道的追求也越来越极端。然而,过度追求美味对于不断勾勒人类发展蓝图的植物来说,意味着灾难的到来。

美国人热爱吃牛肉,然而生产牛肉所消耗的谷物显著高于生产其他肉类的消耗。这意味着越多的人想吃牛肉,就需要越多的耕地,最终导致耕地对林地的占用。食用牛肉还会间接影响植物的生存状态。牛是反刍动物,其消化过程产生大量甲烷。同为温室气体,甲烷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是同体积二氧化碳的25倍。大规模养殖牛,即意味着温室气体的高强排放,这会加快气候变暖,而气候变暖又将导致很多温带植物失去熟悉的成长环境。

近年来,控制碳排放、节约粮食的倡导力度日益加大,就是不希望人类的生存环境被人类日益变大的胃口破坏。正如现代人遇到的多种富贵病(痛风、胰腺炎等)是饮食更精细、更大量所致,放在人类文明的框架来看,吃得好也是人类文明富贵病危机的源头。极端天气增加、生态多样性遭破坏、能源危机……种种挑战因人类过分消耗、破坏植物的生存状态而出现。

这也许是植物的被动报复。处理人类与植物的关系,人类一直是主动的一方。处理得当,植物就是人类进步的隐藏驱动者;处理不得当,植物凋零时,也会拉着人类同归于尽

(摘编自《植物塑造了人类历史》)

1.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中的“蝴蝶效应”在文中指欧洲人对胡椒的追寻缔造了“大航海时代”。

B. 第七段中的“燃料”说明植物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C. 第八段中的“贪图”与第一段中的“追求”在文中所指意义相同。

D. 最后一段中的“报复”在文中指因人类未能正确处理与植物的关系而产生的恶果。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贾雷德·戴蒙德认为,获取食物的效率是影响文明在某些地区诞生以及某些特定文明成为支配性文明的关键因素。

B. 猿猴类动物主要从树叶中获得生存所需的热量,效率较低,因此它们学会运用上肢,以便摘取能量更高的食物。

C. 直立行走使人类祖先掌握了狩猎的方式,进而能驯化动物,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人类历史向文明迈进。

D. 人类过度食用牛肉,一方面会导致林地减少;另一方面会加快气候变暖,导致植物失去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贾雷德·戴蒙德和史军都从植物的角度来解读人类发展史,认为植物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息息相关,角度新颖。

B. 人类祖先为适应环境,由“摘果实”这个简单的动作开始,进而直立行走,到后来开展农业生产,都是历史的必然。

C. 在不同时期成为粮食生产中心的地区,都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文明,如文中提到的新月沃地,古希腊、古罗马和中国也是如此。

D. 人类极端地追求口腹之欲必将给这个世界带来灾难,如生态多样性遭破坏、能源危机出现等,因此人类和植物应和谐共生。

4.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

5. 纪录片《香料之路》中说:“历史上人们对于这些令人惊异味道的探求,着实改变了历史的进程。”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 B    2. C    3. C    

4. 本文采用总分式结构,从“摘果实”和“贪图某些'味道’”两个方面论述了植物在人类历中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最后联系现实,提出人类应该正确处理与植物的关系。    

5. ①欧洲人因追求胡椒的香味而开始了远洋航行,他们发现了新大陆,开辟了殖民地,改变了世界地理版图;②通过殖民掠夺大肆积累资本,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带来了科技革命,推动了欧美经济文化水平的全面提升,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决定性的作用”说法错误,根据全文来看,植物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但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过于武断。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关键因素”说法错误,原文为“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从环境差异的角度,解释了文明在某些地区诞生、某些特定文明成为支配性文明的过程,而其中'获取食物的效率’是早期的关键”,强调的是“早期的关键”。

B.“因此”强加因果,原文为“猿猴类动物以素食为主,主要从树叶中吸取热量,可谓事倍功半。而学会运用上肢的种群,可以摘取果实,在其'菜谱’中增加能量更高的'菜式’”,主要说明学会运用上肢的种群所获得的好处。

D.“导致植物失去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扩大了范围,原文为“导致很多温带植物失去熟悉的成长环境”。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在不同时期成为粮食生产中心的地区,都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混淆了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原文是“那些创造灿烂文明的地区,都扮演过粮食生产中心的角色”,并不等于所有粮食生产中心都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文明。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文章开篇由《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引出本文的观点,即“其中'获取食物的效率’是早期的关键。大规模种植,令支持社会发展的'粮食中心’得以诞生;而人类对某些特定味道的追求,最终产生蝴蝶效应,成为人类文明重大转折的起点”。

文章二、三、四、五、六段是从“摘果实”这一方面来论述植物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文章七、八、九、十、十一段是从贪图某些“味道”在这一角度论述了植物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文章十二、十三、十四、十五段说到过度追求美味对于不断勾勒人类发展蓝图的植物来说,意味着灾难的到来,联系现实,提出人类应该正确处理与植物的关系。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能力。

纪录片《香料之路》中说:“历史上人们对于这些令人惊异的味道的探求,着实改变了历史的进程。”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对某些特定味道的追求,最终产生蝴蝶效应,成为人类文明重大转折的起点。

由原文“胡椒是原产于亚洲的作物,曾经因为其美妙的异香令欧洲人痴迷”“为了寻找宝贵的神秘香味的来源,15世纪时,欧洲的船队出发了。1492年,西班牙人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误打误撞,发现了美洲大陆,从而使西班牙人在美洲开辟了殖民地;1498年,葡萄牙人瓦斯科·达·伽马准确找到从欧洲通往印度洋的海上航线,从而来到胡椒的故乡——印度喀拉拉邦;还有英国、荷兰、比利时等继续纵横于各个大洋的船队,最终缔造了'大航海时代’”可知,欧洲人因追求胡椒的香味而开始了远洋航行,他们发现了新大陆,开辟了殖民地,改变了世界地理版图。

由原文“之后历史为大众所熟悉:欧洲人通过航海殖民掠夺资源、大规模积累资本;欧洲本土消费市场日渐繁荣,资本主义开始萌芽;资本家更高效地占有剩余价值的需求,被各种技术创新满足;科技革命的成果开始涌现,最终全面推动欧美经济文化实力的提升”可知,通过殖民掠夺大肆积累资本,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带来了科技革命,推动了欧美经济文化水平的全面提升,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竹叶舟  

[日]川端康成

秋子把水桶放在蜀葵旁,从梅树下的一棵矮竹上摘了几片叶子,做了几只竹叶舟,让它们在水桶里漂浮。

船,你喜欢吗?

小男孩出神地盯着水桶看。他抬起头看看秋子,咧着嘴微笑着。

秋子给你做了多好玩的船,小男孩的妈妈说:因为你是好孩子。如果你听话,秋子就和你一起玩。

秋子之所以要跑到屋外的小院子里来,是因为感到小男孩的妈妈想同她的爸爸单独聊聊。这个孩子很淘气,就把他领了出来,他是她未婚夫最小的一个弟弟。

他搅着叶子。它们在打仗呢!他高兴得跟什么似的。

她把洗净的和服拧干,晾了起来。

战争已经结束了,但是,她的未婚夫还没有回来。

打!小男孩一边使劲地搅着水,一边喊:狠狠地打!

你把身体全搞湿了。

要不然它们不动呀!确实,他把手一拿出来,竹叶就静止不动了。

把竹叶放到河里去,那样就不会停了。

小男孩把桶里的竹叶捞了起来,秋子把水浇到蜀葵上,然后把水桶拿回厨房。

她站在河边的一块石头上,把竹叶一片一片地扔进河里。

小男孩乐得直拍手:我的打赢了!你看,你看!

他沿着河边,跟在竹叶后面跑。

秋子把最后的几片竹叶扔到河里,跟在小男孩的后面跑。

她费力地跑着,因为她的左脚有毛病。

她孩提时,得过小儿麻痹症,左脚跟着不了地。这左脚狭小、柔软,脚面弯得拱了起来,她既不能跳绳,也不能走稍远一点的路,她放弃婚嫁的希望,却意外地订婚了。毅力可以克服生理上的缺陷。她比任何时候都更卖力地锻炼,希望使左脚跟能着地走路。脚跟很快地起了泡。但她坚持着。不久,便失败了。她放弃了锻炼,打泡后的伤疤仍留在左脚跟上,就像烂冻疮似的。

这男孩是她未婚夫的弟弟,所以这是她第一次用脚跟走那么多的路。

面前是一条小溪,上面浮动着杂草。两三竹叶被勾住了。

小男孩就在她面前约一步的地方看着竹叶,一点也没有注意到她走过来,更没有留神她走路的姿势。

小男孩脖颈上的深凹处使她想起了她的未婚夫。她很想把孩子抱在怀里。

小男孩的妈妈走了出来,对她说了声再见便挽着孩子走了。

再见!小男孩平静地说。

不是她的未婚夫死了,就是婚约被取消了。

大概是战争时的阴郁气氛才使他想同一个跛得厉害的姑娘订婚的。

她没有进屋去,而是走到隔壁看人家造房子。这房子大概是郡里最大的一间,大家都站在那里看。战时,建筑中断,野草丛生;现在一下子都改观了,门口还有两棵苍劲的松树。

在秋子看来,这是一种坚固结实的房屋,但是,却有许多窗户,走廊好像全部包在玻璃里。

大家猜测着搬进去住的会是什么样的人,但谁也无法确切地知道。

(有删改)

【注】19504月,川端康成赴广岛、长崎参观了原子弹爆炸的遗迹,写下了《竹叶舟》。

文本二:

陈季卿是唐代江南人,到长安考进士,十年没有返家。一天,他去青龙寺寻访僧人,不遇,便在殿阁中等候,有一老翁也坐在此处等候僧人。陈季卿注意到墙壁上有地图,他找到通向江南的路线,说:如果能从此路回家,考不中也没有关系。老翁说:这有什么难的?于是摘下台阶前的一片竹叶,放在图中的渭水上,对陈李卿说:你凝视此处,就会如愿以偿。陈季卿目不转睛,忽见渭水波涛汹涌,托来一只大船,他恍恍惚惚登上,船速极快,一旬后到家,家人欣喜万分。

竹叶舟的出处)

陈季卿科考落第,于终南山青龙寺遇见仙人吕洞宾。吕劝其出家,陈功名心未泯,尘缘未了,坚持不肯。吕用一片竹叶化为一只小船,送思亲心切的陈归去。陈在睡梦中乘船回到家中,与家人相见后即刻赴京赶考,途中小船被风浪掀翻,陈落水后一惊而醒,原来是南柯一梦。他发现吕留下的荆篮和诗句,诗中讲出了自己在梦中的经历,于是知吕为异人,急忙赶去,拜求度脱。吕将陈分别引见于另外七仙后,与其同赴蟠桃仙宴。从此,陈季卿以悟道者形象走入了中国古典文学。

(元杂剧《陈季卿悟道竹叶舟》剧情简介)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的女主人公名为秋子,秋即秋天,作者将人物与自然风光充分结合,奠定了文章悲伤、落寞的基调。

B. 小说开头虽然是秋子陪未婚夫的弟弟玩耍的温馨场景,但“她的未婚夫还没有回来”一句揭示了秋子内心的沉重与忐忑。

C. 陪小男孩玩耍时,秋子首次用脚后跟走了很远的路,是因为小男孩是未婚夫的弟弟,这从侧面表现了秋子对爱情的渴望。

D. 小说并未正面描写战争,却在秋子和小男孩身上体现了战争对民众的影响,如秋子有了婚约又失去,又如小男孩嘴里的“打仗”“打”等字眼。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竹叶舟”为题,一方面“竹叶舟”是小男孩手中的玩具,是小说的线索;另一方面,结合文本二来看,“竹叶舟”在川端康成笔下又具有象征意义。

B. 小说起笔写秋子摘竹叶做竹叶舟,收笔写秋子看别人造房子,均显突兀,这是在刻意设置悬念,使小说笼罩着一层悬疑色彩。

C. 小说在表达上用语简洁,平淡克制,但仔细品味,读者仍能读出其中蕴含着的深沉浓烈的感情。

D. 《竹叶舟》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场景中描写了秋子、小男孩、未婚夫的妈妈等几个人物,情节简单,体现了小小说“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文体特点。

8. 小说如何叙写秋子的婚事?请简要分析。

9. 不少研究者认为川端康成的小说《竹叶舟》源于中国“竹叶舟”的故事,且中日“竹叶舟”故事中主人公的思想倾向基本相同。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请简要阐述理由。

【答案】6 C    7. B    

8. ①将婚事的相关情节打散,使其零星错乱地散现在秋子陪小男孩玩竹叶舟的情节中。

②借用作者不连续的简短插叙和秋子的回忆片断逐步介绍婚事。

③着力用婚事结局彰显悲剧力量。在秋子的感情达到高潮时,婚事突然没了着落,用平静的气氛烘托婚事的悲伤结局。

④借竹叶舟在河中消失隐喻秋子婚事的虚无缥缈。    

9. ①我认同川端康成的小说《竹叶舟》源于中国“竹叶舟”故事的观点。从文本二中“竹叶舟”的出处可知,“竹叶舟”比喻短暂的、梦幻般的境遇。文本一中,战争时期秋子订婚了,这给她带来了生活的希望,但战争结束了,未婚夫却没有回来,这让她的爱情、婚姻、生活如同一场幻梦。

②但我不认同中日“竹叶舟”故事中主人公的思想倾向基本相同的观点。陈季卿遁入空门,消极避世,而秋子的表现恰好相反,她从感伤中摆脱出来,转入对身边事物的关注与鉴赏,命运使秋子变得更加坚强与隐忍,这是积极的倾向。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C.“这从侧面表现了秋子对爱情的渴望”说法错误。文中虽然点明了小男孩的身份,但这一内容的重点是秋子的表现,这是从正面表现秋子的形象。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B.“均显突兀,这是在刻意设置悬念,使小说笼罩着一层悬疑色彩”说法错误。摘竹叶做竹叶舟和看别人造房子都是作者以秋子的视角自然而然展开的情节,并不突兀,而且摘竹叶做竹叶舟只是引出了“竹叶舟”这一意象,并未刻意设置悬念,看别人造房子也只是小说随着秋子的视角自然转移,隐约透露出秋子转而期待新生活的乐观心理,与设置悬念无关。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叙述特点的能力。

由文中“他是她未婚夫最小的一个弟弟。他搅着叶子。'它们在打仗呢!’他高兴得跟什么似的”“战争已经结束了,但是,她的未婚夫还没有回来。'打!’小男孩一边使劲地搅着水,一边喊:'狠狠地打!’”等内容可知,小说是分散式的叙写秋子的婚事的,是夹杂在秋子陪小男孩玩竹叶舟的情节中的。

由文中“她孩提时,得过小儿麻痹症,左脚跟着不了地。这左脚狭小、柔软,脚面弯得拱了起来,她既不能跳绳,也不能走稍远一点的路”“她放弃婚嫁的希望,却意外地订婚了。毅力可以克服生理上的缺陷。她比任何时候都更卖力地锻炼,……就像烂冻疮似的”等内容可知,文章在叙写秋子的婚事时,插入了秋子的回忆片断,在插叙和回忆中逐步介绍了她的婚事。

“小男孩的妈妈走了出来,对她说了声'再见’便挽着孩子走了。……大概是战争时的阴郁气氛才使他想同一个跛得厉害的姑娘订婚的”可知,秋子的婚事没了着落,用平静的气氛烘托婚事的悲伤结局;“小男孩脖颈上的深凹处使她想起了她的未婚夫。她很想把孩子抱在怀里”表明此时秋子的感情已经达到了高潮,这一时刻婚事突然没了着落,着力彰显了悲剧的力量。

“她站在河边的一块石头上,把竹叶一片一片地扔进河里”“面前是一条小溪,上面浮动着杂草。两三竹叶被勾住了”可知,竹叶舟被扔进河里后,逐渐的消失了,这一意象隐喻并暗示了秋子婚事的虚无缥缈。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我认同川端康成的小说《竹叶舟》源于中国“竹叶舟”故事的观点。

根据文本二中“于是摘下台阶前的一片竹叶,放在图中的渭水上,对陈李卿说:……托来一只大船,他恍恍惚惚登上,船速极快,一旬后到家,家人欣喜万分”这一“竹叶舟”的出处可知,“竹叶舟”带陈季卿如愿回家团聚,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但它来源于奇闻异事之中,所以用来比喻短暂的、梦幻般的境遇。文本一中,战争时期秋子因为残疾放弃婚嫁的希望时,却意外地订婚了,这给她带来了生活的希望,但战争结束了,未婚夫却没有回来,结局是“不是她的未婚夫死了,就是婚约被取消了”,这让她的爱情、婚姻、生活如同“竹叶舟”的出处一样,是一场幻梦。

但我不认同中日“竹叶舟”故事中主人公的思想倾向基本相同的观点。

根据文本三“他发现吕留下的荆篮和诗句,诗中讲出了自己在梦中的经历,于是知吕为异人,急忙赶去,拜求度脱。吕将陈分别引见于另外七仙后,与其同赴蟠桃仙宴”可知,陈季卿最终遁入空门,消极避世。而小说中的秋子的表现恰好相反,虽然“不是她的未婚夫死了,就是婚约被取消了”,但由“她没有进屋去,而是走到隔壁看人家造房子。这房子大概是郡里最大的一间……门口还有两棵苍劲的松树”可知,她没有沉浸在失去婚约的悲痛之中,而是转入对身边事物的关注与鉴赏,很快就从感伤中摆脱了出来,这表明秋子变得更加坚强与隐忍,这是积极的倾向。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王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

王遂胡服。使王孙绁告公子成曰: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曰:中国者,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学者,臣愿大王图之。

使者王。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再拜,乃赐胡服。

赵文进谏曰: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图之。王曰: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不同教而政。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

赵造谏曰: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臣虽愚,愿尽其忠,无遁其死。王曰:忠不辟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赵造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吾计决子其勿反也。

(选自《战国策·赵策二》《资治通鉴·周纪》,有删改)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写出这三处的字母。

故循法之功A不足B以高CD法古之学E不足F以制GH吾计IJKL勿反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侍坐,坐在尊长旁边陪伴侍奉,《论语·先进》“公西华侍坐”中的“侍坐”意思相同。

B. “畔学者”与“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公孙丑下》)中的“畔”意思不同。

C. “使者报王”与“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报”意思相同。

D. “五伯不同教而政”与“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陈情表》)中的“伯”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武灵王对国情、人情的洞察准确透彻,知道推行胡服骑射一定会招来非议,事实果不其然。

B. 同是说服反对者,赵武灵王对叔父从国家形势和往事说起,动之以情,对另外两位反对者则晓之以理。

C. 赵造一开始表明忠臣为国尽忠,即使获罪也不应当回避,这是在明确地表达反对意见。

D. 赵武灵王反复给反对者讲述道理的这段文字体现了《战国策》“智谋细,文辞妙”的特点。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2)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图之。

14. 赵武灵王为什么要推行“胡服骑射”?

【答案】10. D、H、J    11. B    12. C    

13. 1)所以我希望仰仗叔父的正确行动,来促成改穿胡服的成功。我特地派王孙绁来拜望您,请叔父穿上胡服吧。

2)服装有一定的样式,这是礼法所规定的,这是古代圣人用来教导我们的。希望君王认真考虑一下这件事。    

14. ①抵御赵国周边国家军事力量的入侵;
②洗雪中山国入侵的耻辱;
③吸取圣人治国经验教训,即习俗礼法应根据形势变化而变化。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所以遵循旧制的做法不能超过当世,效法古代的理论不能治理当代,我的主意已定,希望你不要再说反对的话了。

第一个分句,“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句子结构完整,其中“循法之功”做主语,对应谓语为“高”,宾语为“世”,所以第一处断在“D”处;

第二个分句,“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与前句为对称句,“法古之学”为主语,“制”为谓语,“今”为宾语,所以第二处断在“H”处;

第三个分句,“子其勿反也”中“子”为该句的主语,应在“子”前断开,所以第三处断在“J”处。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和的能力。

A.正确。句意:肥义在旁边陪伴侍奉。/公西华在孔子身边陪伴侍奉。

B.“意思不同”说法错误。意思相同,都是通假字,通“叛”,解释为“背离,背叛”。句意:背离了圣贤们的教导。/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

C.正确,均解释为“回复,报告”。句意:王孙绁把公子成的话向赵武灵王报告。/寻找一个能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

D.正确,“五伯”的“伯”通“霸”,解释为“古代诸侯联盟的首领”;“二州牧伯”的“伯”解释为“古代管领一方的长官”。句意:春秋五霸的教化不同却都能治理好国家。/两个州的地方长官看见和知道的。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C.“这是在明确地表达反对意见”说法错误,赵造先表明忠臣为国尽忠,即使获罪也不应当回避,这是在为下文的委婉劝谏做铺垫,并非明确地表达反对意见。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1)“募”,仰仗;“成”,促成;“谒”,拜望;“服”,穿上胡服。

2)“礼之制也”,判断句;“制”,规定;“所以”,用来……的;“图”,考虑。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依据原文“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可知,推行“胡服骑射”是为了抵御赵国周边国家军事力量的入侵;

依据原文“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可知,推行“胡服骑射”是为了洗雪中山国入侵的耻辱;

依据原文“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可知,推行“胡服骑射”是为了吸取圣人治国经验教训,即习俗礼法应根据形势变化而变化。

参考译文:

赵武灵王平日没事闲坐时,肥义在旁边陪坐。武灵王说:“现在我打算教导百姓改穿胡服、练习骑射,那么社会上一定会对我进行非议了。”肥义说:“愚蠢的人对于即使成功的事情也弄不明白,聪慧的人在事态尚未露出苗头之际就能察觉出来了,希望大王马上去施行吧。”

赵武灵王于是改穿胡服。(赵武灵王)派王孙绁对公子成说:“子女不违抗父母,臣子不违抗国君,这是先王时就已通行的规矩。现在我要改穿胡服的目的,决不是放纵情欲而娱乐心志啊。所以我希望仰仗叔父的正确行动,来促成改穿胡服的成功。我特地派王孙绁来拜望您,请叔父穿上胡服吧。”公子成拜了两拜,说:“中原这个地方,是圣贤进行教化的地方,是仁义道德所施行的地方。现在君王舍弃了这些,而去袭用边远地区的服装,背离了圣贤们的教导,我希望大王要多多考虑啊。”

王孙绁把公子成的话向赵武灵王报告。于是,(赵武灵王)就亲自到了公子成家里,对他说:“衣服的式样,不过是为了人们穿用方便;而礼制,是为了处理事情方便。我国东面有齐国、中山国,北面是燕国、东胡,西面有楼烦、秦、韩紧紧相邻。如果没有骑马射箭的武备,凭什么能守得住呢?早些时候,中山国依仗齐国的雄厚兵力,侵犯我国的土地,俘虏我国的百姓,又引水围鄗城;如果不是祖先神灵保佑,鄗城几乎就失守了。对此先王深以为耻。所以我决心改穿胡服,学习骑射,想以此抵御四面的灾难,一报中山国之仇。而叔父您一味依循中原旧俗,厌恶改变服装,忘记了鄗城的奇耻大辱,这不是我对您期望的!”公子成听了以后拜了两拜,于是赵武灵王就赐给他一套胡服。

赵文又前来劝阻武灵王说:“服装有一定的样式,这是礼法所规定的,这是古代圣人用来教导我们的。希望君王认真考虑一下这件事。”武灵王说:“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服饰不同却能统一天下,春秋五霸的教化不同却都能治理好国家。所以习俗应跟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礼法制度也要随着形势的改变而改变,这才是圣人治国的原则啊。”

赵造规劝说:“不竭尽忠心,属于奸邪之类;因私心而危害国家,属于贼害之类。我虽然愚钝,愿尽忠心。不敢逃避死罪。”武灵王说:“忠臣不避危险,明君不拒绝别人提意见,你就说吧!”赵造说:“圣人不交换百姓而进行教化,聪明的人不改变习俗而行动。我希望大王好好考虑吧。”武灵王说:“圣人的兴起,不承袭前代而王天下;夏、商的衰败,因不变更制度而灭亡。所以遵循旧制的做法不会建立盖世的功勋,效法古代的理论不能治理当代,我的主意已定,希望你不要再说反对的话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赠斯远

[宋]赵蕃

已是霜凝更雨湿,春其渐起但无痕。

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

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

揩摩病眼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面对深秋的霜降与冷雨,诗人并不畏惧,因为春天正悄然临近。

B. 霜威固然使草木摇落,而梅树将酝酿作花,不必为此嗟叹悲伤。

C. 诗人兴致盎然,信步遍村寻梅,消弭了久处困厄之中的郁闷。

D. 春讯让诗人振作起精神,以静待朋友的佳作来表达共勉之情。

16. 后人评价此诗“转折自如,情理相携”,请结合诗句赏析此诗中的“情”与“理”。

【答案】15. C    16. 情:①诗人见秋霜而思春日,表现了乐观进取的精神,并与友人共勉;②诗人相信友人的佳作能为自己“洗昏睡”,表达了对友人音信的期盼与才情的赞美。
理:自然万物轮回,衰败中却有新生(推陈出新),不必嗟叹伤感。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消弭了久处困厄之中的郁闷”说法错误,选项对颈联句意的理解有误,原句意为只要天天到各个村落去细细寻访,那么定会在梅树梢头发现新春的消息。“要须”是“只要”之意,“穷日日”有每天坚持之意,并非选项中的“困厄”之意;该句表现出发现新春之难,也表现出诗人惜春寻春心情的急迫与信念的坚定。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的能力。

情:

诗歌前两联是说已经到了严霜铺地、零雨送秋的冬季,春天正在逐渐临近,只是还不见一点痕迹,不要叹息草木摇落枯萎,不久将有复苏的梅花缀满琼枝。诗人在冬季期盼并坚信春天的到来,表现了作者乐观进取的态度,并以此与友人共勉。

尾联“揩摩病眼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意思是从现在开始,我要按摩开有病的双眼,等待你清新的诗作和着春光,来洗尽我的昏昏睡意,诗人相信友人的佳作能为自己“洗昏睡”,表达了对友人音信的期盼与才情的赞美。

理:

诗人面对降霜、下雨的深秋,并不慨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也不畏惧即将来临的严冬,而是觉得离春天愈来愈近了。霜威固然使草木摇落而变衰,但自然界万物轮回,生生灭灭。一面在衰败,一面则在发生发展。在草色垂死之际,梅树正在恢复青春,酝酿作花。这是自然之势,自然万物轮回,衰败中却有新生,不必嗟叹伤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人写诗喜欢造境,诗中场景往往雄浑阔大,比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如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语出《论语》。《师说》中,韩愈强调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使用的相似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笔下借秋景表达思乡的诗句数不胜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无边落木萧萧下    ②. 不尽长江滚滚来    ③. 三人行    ④. 则必有我师    ⑤. 露从今夜白    ⑥. 月是故乡明(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字形有:“萧”“滚”“露”“作”。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远远望去,璀璨灯火映照下的大唐不夜城   ①   ,微笑着迎接四方的游客。随着涌动的人潮步入不夜城,眼前的景象立刻就吸引和震撼着我。驻足放眼,(   ;(a)展馆剧院重檐歇山,中西结合,展示着古城的含蓄和开放;君臣雕塑栩栩如生,风范尽显,讲述着大唐的强盛和辉煌;唐城遗址形态各异,卧马盘龙,倾诉着历史的厚重和渊长。顺着指引牌西望,长安十二时辰唐风市井生活街区雍容华贵,为元宵佳节增添了无限的浪漫。

大雁塔慈恩寺里浑厚的钟声传了过来,带着我穿越到了大唐吗?两队身着唐装的宫女手抱琵琶,一曲《霓裳羽衣》引来阵阵惊叹;另一边,不倒翁小姐姐团扇轻摇,圆旋飘飞,令人   ②   ,思接敦煌。(b妈妈,我弹得好听吗?循声看去,一个小女孩双脚飞快地踩着地上硕大的琴键,快乐洋溢在稚嫩的脸上;快,快给我再拍一张!一对情侣在精致的华灯前幸福地摆拍;羊肉泡馍馆门口,一位男子搀扶着老人走了出来,老人用地道的四川话连声说着好吃,好吃。庆典广场上,   ③   ,舞龙的队伍周围,高亢的秦腔引得听众也放开了嗓子,现代街舞更是让年轻人禁不住扭动了起来,给不夜城带来了热闹,带来了活力。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比较文中ab两处画横线的句子的句式特点,分析其表达效果。

20. 在下面提供的大唐不夜城的景观中任选一个,根据相关提示信息,仿照a处的语句在文中括号处拟写一句话。

景观一:玄奘铜像

提示:历经磨难 去印度取佛经  促进文化交流

景观二:李白石雕

提示:诗仙追月 个性张扬  诗风雄奇浪漫

【答案】18. ①流光溢彩(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②浮想联翩(思潮起伏、遐思迩想)   ③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摩肩接踵)    

19. a处运用整句(排比句),节律明快,从多个角度丰富了大唐不夜城的历史与文化内涵;b处运用散句,灵活生动,写出了游客的幸福与快乐。    

20. [景观一]玄奘铜像矗立中央,持杖凝神,展现着英雄的坚毅与刚强。

[景观二]李白石雕方圆融合,展臂摘月,展现着诗仙的浪漫与张扬。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描写灯火映照下大唐不夜城的景象,应填与“灯火映照”情境一致的成语,可填“流光溢彩”(“熠熠生辉”、“光彩夺目”)。“流光溢彩”,流动的光影,满溢的色彩。形容光芒耀眼,色彩明亮。“熠熠生辉”,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光彩夺目”,形容鲜艳耀眼。也用来形容某些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的极高成就。

②处描写“不倒翁小姐姐团扇轻摇,圆旋飘飞”的景象给人带来的感受,且应和“思接敦煌”呼应,可填“浮想联翩”(“思潮起伏”、“遐思迩想”)“浮想联翩”,指许许多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思潮起伏”,思想活动极频繁。“遐思迩想”,形容通过当前的启示,对未来作长远的思索或想象。

③处后面描写广场上热闹非凡的景象“人多才可能如此热闹”所以可以填表现人多的成语,如“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摩肩接踵”)。“人山人海”,人群如山似海。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水泄不通”,形容拥挤或包围的非常严密。“摩肩接踵”,形容行人众多,非常拥挤。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表达效果的把握能力。

a处,作者驻足放眼,看到展馆剧院、君臣雕塑、唐城遗址。对这三处景色的描写,作者所运用了三个句式一致的句子,这三个句子构成了排比,富有节奏感,展馆剧院展示的是古城的含蓄和开放,君臣雕塑讲述了大唐的强盛和辉煌,唐城遗址倾诉着历史的厚重和渊长,所以从多个角度丰富了大唐不夜城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b处,描写的是这里的游客,句子结构长短不一,运用的是散句,灵活上比较生动,写到小女孩双脚飞快地踩着地上硕大的琴键的快乐,一对情侣在精致的华灯前幸福地摆拍,一位男子搀扶着老人从羊肉泡馍管走了出来,连声说着“好吃”,写出了游客的幸福与快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化以及仿写句子的能力。

本题要求从提供的大唐不夜城的景观中任选一个,根据相关信息拟写一句话。景观一是玄奘的铜像,玄奘手持禅杖,凝神静思。而提示中写到玄奘历经磨难,去印度取佛经,促进文化交流,体现处玄奘的坚毅和刚强。景观二十李白的石雕,李白展开双臂摘取月亮。而提示中写到诗仙李白追月,个性非常地张扬,体现他的雄奇浪漫的诗风。在表述的时候要仿照a处的语句,a处使用了整句,所以这里面也要使用整句,句式要整齐。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   ①   ,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点任务。近年来,各地各部门持续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村容村貌稳步提升,农村居民环境卫生观念也发生了可喜变化,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②   ,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在培育乡风文明上出实招。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乡村不仅要富口袋   ③   近年,各地各部门从加强农村文明建设硬件,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都实施了一系列文化下乡活动。持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振了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提高了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1. ①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②只有农民富裕了
③更要“富脑袋”    

22. 近年,各地各部门从加强农村文明建设硬件,到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都开展了一系列文化下乡活动。(或:近年,各地各部门从加强农村文明建设硬件、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都开展了一系列文化下乡活动。)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由后文“近年来,各地各部门持续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可知,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点任务就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据此可写“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第二空,由后文的“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可知,该空应用关联词语“只有”,结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可知,农民富裕了,才能实现共同富裕,据此可写“只有农民富裕了”;

第三空,由前文的“不仅”可知,前后分句是递进关系,该空应用关联词语“而且”或“更”来衔接;由“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可知,该空在内容上强调的是要提升农村的精神风貌,最后需要转化为与“富口袋”结构一致的表达,据此可写“更要'富脑袋’”。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句语病有二:

1)成分残缺,“各地各部门从加强农村文明建设硬件,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分句间的关系不当,应在第二个分句前加上“到”,或在第二个分句后面加上与“从”搭配的“等方面”;

2)搭配不当,“实施了一系列文化下乡活动”动宾搭配不当,应将“实施”改为“开展”。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川端康成的小说《竹叶舟》的核心意象源自中国古典文学,这是文明互鉴的一则范例。我们在倡导文化自信的同时,也呼吁文明互鉴。

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提到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小说中的核心意象源自中国古典文学,是文明互鉴的一则范例。强调在具有文化自信的同时,还要具有文明互鉴的理念。

由此看来,我们要辩证的看待文化自信和文明互鉴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既要看到文化自信的意义,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启发等等;同时也要看到文明具有流动性、开放性和包容性,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规律,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

行文思路上,由材料提出中心论点,中华文化自信要在与世界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彰显。可采用如下结构布局谋篇:先论述中华民族历史上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然后论述要重拾传统文化的自信,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进行平等交流互鉴,提升中华文化国际话语权。最后总结全文,强调文明只有足够强大、自信,才能有气魄、能力学习借鉴其他优秀文明,促进自己更好地发展。

立意:

1.坚定文化自信,促进交流互鉴。

2.在交流互鉴中增强文化自信。

3.有文化自信才能开放,才能在互鉴中更好地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