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段维:谈谈诗词创作中的逻辑思维

 杏坛归客 2023-05-23 发布于山东

诗词创作尽管被划入形象思维范畴,但在构思中也不乏逻辑思维的运用,比如诗的“起承转合”本身就是一种逻辑结构。而逻辑思维(Logical thinking),指的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又称抽象思维或理论思维。

逻辑思维至少涉及四个层面:形式逻辑(字面或结构)、事实逻辑(生活或历史)、艺术逻辑(无理而妙等)、辩证逻辑(不走极端等)。李商隐的七律被公认为不太好懂,但丝毫不减人们的喜爱之情,其中比较关键的一点就是合乎形式逻辑,也就是说字面上是讲得通的,而且看上去和吟起来都很美。还有些诗看似与生活逻辑不符,其实遵循的是艺术逻辑,即“无理而妙”是也。如李益《江南曲》之“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李贺《南园》之“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均是如此。《江南曲》中潮起潮落有其规律,故与“信”很容易挂上钩;《南园》中风确可传递香气,与“媒”也易于搭上线。如果失去了这些“内在”的逻辑关联,艺术逻辑就很难成立。有位诗人的《初冬过故人庄》头四句是:“红枫秋已过,白苇失凭将。欲展泠泠善,频翻寸寸香。”直接把芦苇与“善”“香”彼此关联,就缺乏内在逻辑。运用艺术逻辑思维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看似违反历史事实,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比如李商隐的《北齐(之一)》:“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诗人将小怜进御与北周的军队攻破晋阳这两件并非同时发生的事,颠倒时空剪接组合在一起,揭示了北齐当政者荒淫腐败而导致亡国的惨痛教训,既耐人寻味而又发人警醒。

值得强调的是,诗词构思中逻辑关系的运用与论文结构中逻辑关系的运用是有区别的。论文及赋文中的逻辑关系是明显的,很多时候会出现明确的逻辑关系“引导词”,像“因为……所以”、“尽管……但是”、“至若”、“是则”等等,诗词则不然。比如李商隐的《北齐(之一)》,就没有用任何逻辑关系引导词;即便有些诗用到“缘何”、“假如”、“但”等引导词,而接下来的内容仍然是形象思维的再现。比如来鹄的《题庐山双剑峰》:“倚天双剑古今闲,三尺高于四面山。若使火云烧得动,始应农器满人间。”诗巧借庐山双剑峰名字中的“剑”字进行形象生发和演绎,从而创造了别具新意的艺术境界。诗中运用了引导词“若使”来展开逻辑推演,严格说来是逻辑想象,其与形象思维相伴而生。那么纯粹运用逻辑推演方法能写出好诗吗?我们看刘皂的《渡桑干》:“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全诗纯然赋笔,却依旧无比动人。关键在于作者擅用对比手法去层层递推,直至不堪之境。可见逻辑思维在诗词创作中不仅重要,而且必要。

(该文为《湖北诗词》2021年第1期“卷首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