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段维:合力推进当代诗词的经典化进程

 杏坛归客 2023-05-23 发布于山东

当代诗词应该进入文学史已渐成共识,而如何进入文学史则路径纷呈。这其中,诗词的经典化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因为没有经典化的诗人和经典化的诗词文本,就不可能撑起文学史的诗词骨架。

那么应该如何推进当代诗词的经典化进程呢?我觉得至少涉及以下几方面:

首先要明确作者是主体,是关键。诗人要本着缘情、缘事和缘政的理念,创作出与时代同频、与人民共振的作品。当然,这些作品内容和风格也应该是百花齐放的。既高扬“大我”旗帜,也不忽略“小我”情怀;既有大江东去的豪迈,也有小桥流水的低吟。因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多层次、多样式的。这些多姿多彩的作品是“经典化”的源泉和本体。

同时,在诗词经典化过程中,读者的作用不可低估,甚至应该被视为经典生成的内在力量。因为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是一个不断被赋予的过程,不同时代的读者会依据自己所处时代的特征持续对经典进行挖掘、阐释并使其增值。所以我们的创作必须面向大众,并将广大读者的阅读反馈作为反哺创作的营养。

当然,参与经典化过程需要读者具有很高的鉴赏力,这是一般读者难以达到的。因此,在当下提升精英读者(评者)的鉴赏水平和批评公信力就成为诗词经典化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这种鉴赏或批评包括对作品的点评或长篇大论,也包括权威选本的出版和有影响力流派的推介。而后两者在当前最是薄弱。

诗学研究者的角色很少在诗词经典化过程中被提及。我们常常把这一角色所承担的重任压在了评论者的肩上。这是不太合适的。尽管有些作者、评者和研究者可以二者兼具甚至是三者兼具,但无一例外地会有所侧重,即某一个角色才是专业的。我们更需要专业的研究者和独具只眼的诗学理论,因为诗词经典化的塔尖浇铸,其基础是诗学理论的建构,无论是经典的形成还是被解构,其背后一定是某种理论在推动。我们现在一直采用评价唐诗宋词的“标准”来评价当代诗词,对一些具有创新性的作品不认可甚至是排斥,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的诗学理论缺少适应时代的创新,形不成新的评价标准,而时代催生的某些“新经典”作品因缺少理论支撑或标准衡量而被忽视甚至被打入另册。

上述问题的解决,从某种角度来讲,将成为各级诗词组织沉甸甸的责任。诗词组织可以凭借其专业性和组织力来提倡、呼吁,推动作者、读者、评者和研究者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正向互补的合力。

诚然,诗词的经典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有时甚至需要历经几个朝代,就像杜甫作品的经典化就不是与他生活的时代同步一样。但这不能成为我们不去作为的理由。我们完全可以在认识并掌握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撬动、去推进当代诗词经典化的恢弘进程。

(该文为《中华诗词》2023年第2期“卷首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