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正林:情韵两河口

 新用户3069QkdY 2023-05-24 发布于江苏

情韵两河口

作    者:黄 正 林

图    片:选自网络

蟒河瓢城外,串水盐运来。瀛桥两聚汇,奔流向大海。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落在两河口,瓢城便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苏醒啦!

豪华的双层客轮上午九点时开往东台高港班,后因苏锡常下放知青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又延伸到无锡,几乎班班客满。午后一点,由轮船头子拖带的双层客驳是开往兴化镇江的,往返满载不落空。

每日路过太平桥和登瀛桥,总是靠边慢走细瞧,顺便欣赏桥下不同于时下的风情。两河口终日穿梭着南来北往的船只,木头的、水泥的、铁壳子的,还有“突突子”的掛浆机船。水上派出所的汽艇,船小马力大,好像装上翅膀在水上飞起来,船尾翻起洁白的浪花,几天不见,想必是出航办案了。

从两河口上了岸,便是魚市口和繁华的西门大街。哇!城里商贾云集,茶楼酒肆林立,果然名不虚传。东海里棒头棉花,西乡里水稻魚虾,城西米厂油坊沟,蔬菜市场竹木行。食品水产、漁需物品、所有的民生物资都是通过两河口各个码头集散流通的。

年少的我,常常爬到登瀛桥下面的石头护坡上相呆。看河水流逝的碧波,望南来北往的船队过桥时刻。外港客藉船队不熟悉独特的 L型航道,通过两桥时往往不是撞到桥桩就是碰擦停靠在沿岸的杂船。常言道:船到桥桩自然直嘛。其实不然,对于一轮十拖的船队穿越近距离倚角的双桥,确实是个技术活哩!首尾相连的船队全长280米,载重650吨,船长掌握方向盘,看风向,望水流,左右水手瞭望传递信息,船长根据变化拉出不同的气笛声,及时调度机舱变速,驳船上水手长站立船头,胸挂口哨,瞻前顾后指引舵手角度,哇!前后几分钟,航行艺术功!流线型船队前呼后应一条龙,左右安然无恙。掛在船尾的小划子(舢板)好像是跟路的孩子摇头摆尾地和桥上、岸边观望的家乡人说再见呢。

两河口没有九龙口的金滩银荡和秀美风情;没有长江的千回百转、浩浩荡荡东流入海的气势;也没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万丈豪情。然而,历次出土的文物表明:盐城早在汉唐盛世就是港口城市。在城郊发现的冶炼残存、晒盐灶具、制陶工艺、以及炭化后的稻壳痕迹……千百年来,多少历朝政要志士,如范仲淹、杨瑞云、孔尚任、林则徐等先贤在此泊舟察访,登岸调研,科学丈量策划,疏通河道、修堤建闸,治理水患为利,善举建桥拓路。多少文人墨客在此流连往返,赏景吟诗。近代红色记忆里,留下新四军抗击倭寇的英勇足迹……

又是一年春风绿,一轮明月,满天繁星。漫步在两河口的堤岸上,往日船桨的拨水声依稀可闻。小海滩、先锋岛、魚市口早己改变了模样,江河湖海奔流汇聚的两河口,早已听不到大海的呼吸,看不到潮来汐去的声势。入夜万家灯火,流光溢彩,河水清澈似镜,绿树成荫,高楼如笋,风姿迷人。一座城因水而秀美,因水而丰饶,登瀛桥可能是最盐城啦!难怪登高望远的清代高岑先生留下《登瀛晚眺》诗作:

众仙携手共登瀛,
入画芳菲一望平。
近郭夕阳晴更好,
照人春色晚逾明。
绿杨芳草花边路,
红杏青帘柳外城,
日落长歌连辔返,
隔烟遙听卖魚声。

傍晚时分,停泊在近岸的小木船上,小锅腔飘起缕缕炊烟,女人们一边添柴禾扇几下炉门,一边解开衣扣给怀里婴儿喂奶,正在过桥的学生脸上不免有些发烫。船上人跟岸上人对视之际,都觉得对方的生活空间有些神秘。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正月初六的夜晚,月黑风高,好事者跑到两河口,寻找小漁船停泊的船桩,左扳右摇解下绳索,悄悄地拨出木桩洗干净,红纸一包送到结婚几年不孕的人家,连声说道:“恭喜恭喜,早生贵子。”主家大喜,拿出红纸封子答谢。也许心理生理发生变化,年把二年,天遂人愿,竟抱上了胖小子。

五条船并排停靠南岸,艳阳把桐油抹过的木船照得亮堂堂的。船头和舵门楼上贴上双喜和对联,艄蓬上一对万年青花盆,艄蓬顶子插上五星红旗。原来是船家的儿子娶媳妇。良辰己到,锁呐声声,鞭炮震天。船主道过席后,五桌亲友盘腿坐在舱板上,在一尺高的炕桌喝喜酒。新娘约莫十七、八岁,头戴绢花,身着红袄蓝裤,面含羞色,不好意思吃菜。新郎二十岁左右,油光分头,身穿丈青学生装,笑容掛在脸上。酒过三巡了,宾客中有人拿喜公公说事开玩笑,图个热闹。岸上有人围观看热闹,议论着水上的婚礼习俗。几个调皮的小把戏齐声喊道:“新娘子,坐轿子,红嘴巴子,吃饭要个大桌子,睡觉喜欢个麻雀子……”船家便跳上岸,一边追赶着他们跑,一边喊道“不准辣春”,眼见孩子们一溜烟跑远了,自己也禁不住笑起来,船上岸上笑声一片,婆娘们则笑得前仰后合的。

老人都会说:“明前螺螺赛过鹅,眼睛亮哩。春天一碗歪歪汤,夏天不害疖子不害疮。”只是歪歪肉要用杉木柄敲打才煮得烂嚼得动哩。妇女们往往结伴去两河口购买河鲜蔬菜,既新鲜又便宜。小渔船一脚跨上去晃动哩,大船要走跳板,腰稍哈,八字步巴住脚,抛开膀子,身体平衡才得上船,不会走左右摇晃在跳板中途就撂下来。半个时辰各有所需,满满一篮子蔬菜只花二三角钱,也能买到半篮子河歪和螺螺。农船上大伯望着她们走跳板的窘态而忍俊不禁,嘀咕道:城里的大姑会过日子哩。

择水而居,因盐兴城。河流是诞生城市的摇篮,两河口是百河之城最为出彩的一段。它比不上十里秦淮的桨声灯影,茶楼酒肆;也比不上闻名于世的《清明上河图》中的渔民纤夫、灯红酒绿、市井风物。然而,盐城有尘封的千年文脉,绵延历代的人文底蕴,民俗风情,倘若地方主政者们调研决策,规划开发,再现两河口的水韵灵秀,烟波古桥,再现原址原汁原味的水上“文章”,听上一曲清丽婉转的乡音淮戏……面对先贤如此丰厚的遗存,面对瓢城的沧桑巨变,让我们在不经意间触摸体会到城市的质感和温度,守望着瓢城浓浓的乡愁……

盐城人亲切地把蟒蛇河、串场河叫为母亲河,她们在两河口拥抱汇合,相互凝视默默无语,带着记忆、带着往事,一路滚滚向北向东流入大海……

作者简介黄正林,男,江苏盐城人,1953年出生。曾插队务农、学艺,回城在交通行业工作,后转至丝绸公司供职。退休后喜欢写作,撰写了一些散文和回忆录。《蟒蛇河边》、《串场河往事》、《轮船码头印记》、《水手的故事》、《豆腐人生大富子 》、《外婆河 母亲河》、《松鼠放生 》等数十篇,其中部分曾在报刋发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