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姑父是父亲的“父”,姨夫是丈夫的“夫”?走亲戚用得上

 天外来客142857 2023-05-24 发布于陕西

引言

对于过年走亲戚,我想你也许和我一样,又爱又怕。

小时候爱,长大了怕。

爱的是那份热闹,怕的是几多尴尬。

逢年过节,是平常百姓家最热闹的时候,尤其是在农村。

只是让人无言的是,从小到大,总有那么一群人,会在走亲戚的时候围住你,说长道短,问这问那。

直问得你如坐针毡,恨不得马上找个地缝隙钻进去。

文章图片1

(那帮老在过年聚会上问东问西的人,让人望而生畏)

那么问题来了:在这些亲戚中,到底谁更亲一些?

姑父和姨夫,这两个称呼中的同音字为啥不同形?它们可以通用么?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亲戚称呼中的传统文化。

一、亲戚也分内外亲疏

我们所使用的称呼大多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这些称呼代表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

尤其是那些亲戚间的称呼,一不小心就弄混了。

通俗地讲,亲戚指有亲属关系的所有人。

它的范围非常广,只要是沾一点亲属关系的,都叫做亲戚。

但在古代,它包括“亲”和“戚”两个部分:“亲”指祖父、父亲一方的亲属;“戚”指外祖、母亲一方的亲属。

父亲一方属的亲属于属于宗亲,血缘关系比较近,所以比较受重视;

文章图片2

(天下宗亲是一家)

所以,称呼父亲一方的旁系亲属,冠以“堂”,如:堂兄、堂妹,堂姐、堂弟等,属于堂亲。堂亲和父亲是一个姓,有更近的血缘关系。

母亲一方的亲戚,是姻亲,血缘关系相对较远。

称呼母亲一方的旁系亲属,则冠以“表”,如:表兄、表妹,表姐、表弟等,属于表亲。

表亲和母亲一个姓,与自己的血缘关系要稍微远一点。

不过,姑姑的孩子是个例外。

因为姑姑的孩子跟父姓,和自己不是同姓人,所以血缘关系也远,和姨、舅家的孩子一样,也用“表”来称呼。

民间有谚语说,堂亲的关系很牢靠,可以保持几百年联系不断;而表亲,则隔着几千里的距离。由此可见,古人的亲戚关系有着严格的亲疏之别。

虽然父母亲的家族都和自己有血缘关系,但父亲的家族属于宗亲,母亲的家族属于外亲,宗亲关系比外亲关系更亲一层。

文章图片3

(中国人的秦国亲戚关系图)

二、宗族观念的渗透

宗亲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古代属于君臣制度,皇权高高在上,谁都想当皇帝,这就导致朝代更迭,战乱不断。

在兵荒马乱的时代里,人们为了更好地活下去,就和同宗同族的兄弟姐妹一起联合起来,共同面对战争带来的威胁,所以就形成了宗族势力。

古人的宗族观念很强,经常会聚集在祠堂里商量一些大事小事,惩戒子孙中有过失之人。有时还会搬出大家族的族长来进行决断和审判,背叛家族的人更是被家族所不容。

宗族势力的崛起,催生了我国独特的宗祠文化,至今还有不少人常在宗祠中祭祀祖先,举办宴席、开会议事等。

而祠堂,也以其特有的建筑风格、恢宏华丽的外观、庄严神秘的氛围,成为了一道与众不同的人文景观,铭刻着家族的历史和记忆。

文章图片4

(宗族祠堂是一道独特而神秘的风景)

宗族观念使得古人对宗族内的每一个人都很亲近,即使关系已经超出了很多代,或者没有任何血缘关系,还是会以亲缘关系相称,如堂叔、堂舅、表姑、表侄等。

而宗族之外的人,即使亲缘关系很近,在情感和心理上也多少是有疏远之感的。

当然这都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也是封建礼教强加给人们的观念。

历史总是在前进的,人类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改变和更新。

现在“亲戚”早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存在的人际关系,七大姑八大姨、七叔八舅都可以囊括到亲戚的行列当中。

大家有事没事经常走动,彼此之间自然就会更加亲密。可以说,除了家人之外,亲戚便是和我们关系最亲近的人,也是值得我们用心对待和珍惜的人。

文章图片5

(走亲戚是我们中国人独特的交际体验)

三、亲属中的尊卑秩序

除了亲疏有别,亲属称呼中也有尊卑秩序。

同是亲属,也有辈分高低之分,辈分越高,越受尊重。

比自己辈分长的亲属为尊,比如祖父母、父母、外祖父母、姑姨舅叔伯及其配偶等。

比自己辈分低的亲属为卑,如子女、孙子孙女、侄儿侄女、外甥外甥女等。

和自己是一个辈分的,就是平辈。如妯娌、姑嫂、连襟、兄弟姐妹等。

文章图片6

(封建礼教:辈分分明,长幼有序)

不同辈分的人用的称呼大有讲究,即使是同音字,也不可乱用,否则就差了辈分,失了礼节。

就如“姑父”和“姨夫”,这两个称呼中的同音字,含义和使用方法有很大差别,不可通用。

在我们平常的认知中,姑父和姑夫都是指姑姑的丈夫姨父和姨夫都是称姨妈的爱人,这没有错呀。

可是对比两个字的解释,你就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父,指父亲,也是对男性长辈的统称,比如叔父、伯父、姑父等。

夫,指丈夫,女子的配偶,也是对平辈男子的称呼,如姐夫,妹夫等。

可见,“姑父”是对长辈的称呼,“姨夫”是对平辈的称呼。如果互用,就乱了辈分,招人责备,尤其是在书面表达方面。

也就是说,你应该和你姑姑的爱人叫姑父,和姨妈的爱人叫姨父,因为他们都是你的长辈;

姨夫,则是你父亲对你姨妈配偶的称呼。姨妈是妈妈的姐妹,你父亲在外人面前称她们为大姨子、小姨子,所以她们的丈夫自然就叫大姨夫、小姨夫了。

文章图片7

(“姑父”和“姨夫”是两个辈分不同的称呼哦)

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父”和“夫”同音不同字,含义用法也大不相同。

中国人之间的称呼不仅是古代礼仪的传承,也是社会交往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古人的礼教当中,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称呼有着近乎苛刻的尊卑之分,一旦用错就会被人嗔怪:目无尊长、没大没小。

除此之外,受封建父权和夫权的影响,直系亲属之间的称呼也有着明显的尊卑秩序,比如:儿子称父亲为“家严”、“家尊”,父亲则称儿子为“犬子”、“小儿”。

又如,妻子称丈夫为“郎君”、“官人”,丈夫则称妻子为“拙荆”、“贱内”。

现今的称呼就简单了很多,长辈不能乱叫,平辈人年龄相当的,直呼其名也可以。

没了那么多讲究,大家相处也会更加自然和舒适。

四、亲戚亲戚,见面才亲

只是现在……

很多人,走着走着就散了;很多亲戚,走着走着就断了。

以前走亲戚,走到初七、八还没走完;现在上午走一家,下午走一家,一两天就搞定。

感觉不是走亲戚,而是在走形式。

至于那些不再走动的亲戚,除了父母那代的长辈,后面的同辈和小辈,怕是面对面都不认识了。

真应了那句老话:“一辈亲,二辈表,三辈四辈就拉倒”。

文章图片8

(古人关于亲戚关系的真知灼见)

亲戚,成了有事见不到,没事不联系,年底见一次面就销声匿迹的那群人。

“亲”字最早出现在周朝,它最初的写法是“親”,即经常见面才会亲。所以亲不亲,其实是和经常见不见面有关系。

所谓“见面三分亲”,再亲近的人,再深厚的感情,十年八年不见一面,都会渐渐变得疏远和淡漠。

很多人,很久不见面,慢慢地就忘了他的样子,渐渐地,就再也不联系了。

亲情,需要在常来常往中保持热情和温度。见见面,聊聊天,感情就一天天沉淀下来。

亲情如此,爱情、友情亦如此。

常相忆,不如常相聚。

文章图片9

(常见面,多聊天,感情才能不寡淡)

结语

而今,电子产品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快捷,越来越方便,连拜年都改成电话视频进行。

亲戚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简单,现在的孩子们再也不用纠结那些七七八八的称呼问题了。

我想,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称呼退出历史的舞台,人们也只能在书本上看到它们了。

当然,也会有很多新的称呼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成为我们口中的流行元素。

就像故乡的物是人非,亲戚的渐行渐远,我们会慢慢接受,并且适应。

唯一不能改变的,是对亲情的眷恋,对亲人的牵挂。

文章图片10

(亲情难忘,是生命中永恒而温暖的光)

那是铭刻在骨子里的情感,可以穿越千山万水,不惧岁月轮回。

从不用刻意提及,却永远都不会忘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