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为实施DRG忧愁吗?看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怎么做到一年结余3000万的? DRG实施后,医院、科室都因为“亏损”叫苦不迭,很多医生直呼“活不下去了”,不敢收病人,收的越多扣得越多,特别是重病人。 但也有不少医院不仅没有亏损反倒结余了不少资金,像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施DRG/DIP,一年就结余3,000万。那么,他们是怎么做的?给同行带来哪些启示? 据“县域卫生” 一篇关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专访介绍,DRG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要想做好,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DRG本质上是医疗问题,是运营问题,而不是医保问题;不顾患者疗效,一味压缩成本,并不会带来更多结余;编码错误将给医院带来巨大的损失。 基于此,他们认为,要做好DRG,一是病案首页是重中之重,确保主次诊断不高编、不错编。他们认为,“病案首页的质量是重中之重。” 国考的大部分数据、DRG/DIP的所有数据都来源于病案首页,也就是说医院的钱和名都在病案首页进行集中地体现。现实情况是,在不少管理者心目中,病案室就是保管病历的地方,或者被看作是“养老”的地方,病案室的编码人员队伍大多是由一些需要照顾的、生病的、即将退休的护理人员组成。这样不行,医院一定要加强病案室的建设,提高编码人员的业务能力,确保主次诊断不高编、不错编。 二是千方百计提高医院CMI值,将其纳入绩效考核体系。CMI值不仅是一个单独指标,同时会影响各定点机构的等级系数。比如,同样的三级医院,CMI值大于1.25,系数为1.07,CMI值在1和1.25之间,系数则为1.05。“对于体量大的医院而言,这看似微小的系数差距,其中将差出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医保资金。”为了提高CMI值,必须要把CMI值纳入医院每月的绩效考核体系当中去,否则就不能引起科主任的真正重视。 三是降低平均住院日,强化开展日间手术。医院把一整层门诊楼,约1400平方米,改造为日间手术中心,设置了7间手术室和2间麻醉门诊;又把临近的一整层病房楼,改造成日间手术中心病房,共设置了独立的48张床位,并通过墙画等方式为患者营造“家庭式”病房氛围感。截至目前,该院日间手术量占比已经达到到全院手术量的36%。“通过日间手术的开展,不断有效降低了平均住院日和成本,相应增加了实际开放床位数,同时极大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实践证实,日间手术比非日间手术整体费用平均下降10%-20%,医保局给付的钱是一样的,这也就意味着医院的利润会平均增加10%-20%。 四是成本管控的重点是合理化,临床路径是关键的抓手。成本管控无疑是必要的一环。成本管控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药品耗材、检查检验和住院天数等方面,不过需要强调的是,成本管控不是让成本最小化,而是让成本合理化。成本管控的一大难点就在于合理用药。实际工作过程中,不合理用药的现象大量存在,包括药品剂量过大、无适应症用药、选药不适宜、出院带药超过14天等。为此,该医院通过人工加人工智能的思路,即在临床药师审方的基础上,配备了合理用药的审核系统,通过“双保险”管控不合理用药,但应该避免简单粗暴 “一刀切”——当一个药品进入集采之后,把原研药和其他药都停掉了,只剩下中标药物,此举的危害显而易见,一些患者在病情需要使用原研药时可能面临无药而用,造成患者诊疗效果下降,甚至引发医患冲突。 五是改革院内绩效分配体系,学科建设回归业务。“要根据DRG/DIP的要求变化,改革院内绩效分配体系,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之前,医护人员的奖金发放模式是在按项目付费的基础上制定的,其基本逻辑在于多劳多得。而现在打包付费的模式之下,多劳不一定多得,甚至有可能少得。这就要求医院必须对现行的绩效分配体系进行改革,否则就会出现科室和医院的利益脱节,甚至是悖离的情况。 具体怎么改?办法就是算工分。对于医院不鼓励的医疗行为,设置较低的工分;提倡的医疗行为,则调高工分。比如,医院不鼓励外科把宝贵的床位拿来做放化疗,就相应降低工分。反过来讲,鼓励日间手术,就将其整体工分上浮20%。 看了他们的认识和做法,你还对是DRG/DIP恐惧吗?你还觉得没有办法吗?欢迎发表你有见地的看法。 ![]() ![]() ![]() |
|
来自: 天涯aobebd0m4x > 《医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