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服务学校的十年苦旅里,我们如何留住热情?丨头条

 张福涛lu70kpm9 2023-05-24 发布于山东

图片  


职业倦怠似乎越来越成为职场一种普遍的情绪。教师群体也不例外,而且是“重灾区”。

我们深陷职业倦怠的泥潭,EMO不断,在努力工作和早日退休之间来回横跳。我们也尝试逼迫自己走出职业倦怠期,但每天有新的治愈,每天也有新的倦怠,周而复始。

不过,我们也可以看到,依然有不少老师怀有对教育的爱与激情,数十年如一日。

比如,窦桂梅当了10多年的校长,依旧一天有15个小时在学校,从早上7点忙到晚上10点,从未改变。

她追求做一个精神上气象万千的老师,一个全身心投入事业的人;一个不断获得知识与社会经验的人;一个能完成多项令人振奋的任务的人;一个富有创造精神的人……

比如,“天使教师”于洁做班主任30年却热情不减,坚信最好的教育就在日常生活里、在教师的爱心里、在学生的成长里、在教师的专业素养里。

她努力实践着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在这个充斥着职业倦怠的社会里,有爱,有理想,有坚持的于洁在教育的大地上诗意地栖居”。

再比如,从教20余年的郑英,从未忘掉“当个好老师”的初心,并不断自我革命,向美而生,永葆对教育的好奇和热情,想象和憧憬。

对她来说,教育永远存在于平凡琐碎的具体事情里,重要的是把握当下,让每一天都有精进,哪怕只进一分,也有进一分的欢喜。

……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他们痴迷并深爱着教育,在教育活动中投入了全部的精力与热情,他们就是教育,教育也是他们

但问题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老师陷入了职业倦怠的困境?是什么让老师对教育失去了热爱?作为老师,如何重新找到职业本身的价值和意义,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图片

教龄不到5年,老师们也开始“躺平”了

职业倦怠就像场流行病。英国《金融时报》甚至将职业倦怠视为新冠肺炎病毒后的下一次全球性健康危机。

更糟糕的是,这种效能危机会带来隐形的职业伤害。有研究证明,当我们感到倦怠时,创造力、判断力、风险评估能力、注意力和对情绪的控制力都会受到影响。

心理学家认为,职业倦怠首先是一种自我效能危机——你努力挣扎,辛苦奋斗,却感觉收获甚微,甚至毫无收获,从而陷入一种人生的停滞状态。

其次,它也是一个情感衰竭的过程。过度的付出以及情感资源的耗竭,使得整个人没有活力、缺少工作热情、容易疲劳,等等。

以下是一个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真实案例。

张萌是入职才三年的90后新教师。比较幸运的是,她本科毕业就考进了在当地不论是环境还是资源都很好的一所初中。

教师是她从小向往的职业,为了能从事教师职业,她高考志愿毫不犹豫选择了师范专业,并且放弃研究生学业,进入了教师系统。

以前,好友曾和她开玩笑说,当老师日复一日,工作很无聊。但她不以为然,老师可是自己心心念念的职业,孩子和校园每天都是崭新的,怎么会无聊呢?

可也就过了短短两年,张萌却被现实“打了脸”。她形容现在的自己“就跟条死鱼一样”。只是偶尔会想起刚入职时的鲜活饱满、踌躇满志,以及对未来教师之路的满腔热情和期待。

图片

像张萌一样的人不在少数,且当下教师的职业倦怠比以往来得更早了一些。在过去,一般教龄10年左右的老师才会出现倦怠期,而现在加速到3-5年。

随着对新工作热情的消失,以及对来自教学的、人际关系的和学生的压力体验逐渐加深,教师的情感衰竭程度和去个性化程度逐渐上升。

心好累(疲惫),不开心(厌倦),我不行(低效),倦怠感如影随形。不少老师甚至自嘲“上辈子杀过猪,这辈子来教书”。

的确,教师职业本身就是个巨大的人性挑战。每天周而复始地重复着授课,每年出着差不多的题,教着差不多的学生,职业生涯一眼几乎可以望到头,要不了多久,很多人就激情不再,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了。

再加上价值观偏差、缺少自主权、缺乏参与感、不可持续的工作量、回报与付出不对等、不合理的考评机制、学生的不良行为等因素,老师很容易掉进职业倦怠的深渊。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们该怎样重新找回自己的热爱与幸福?

图片

跨越职业倦怠,需要教师的生命自觉

从根本上讲,要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一是靠教育自觉;二是从生命的成长本质出发,主动学习,自主发展,自觉建构,呈现自己最好的生命状态,如此才能让内在价值感不断增值,从而抵消疲惫感、倦怠感。

什么是教育自觉?就是当教师真正理解了教育,具有教育自觉的情怀,即使在无人观看、无人监督的情境下,也有适切的教育行为,对各种教育事件做出科学判断及处理。

如果教师没有建立在自觉、自愿、自发基础上的教育情怀、教育理想和职业行为,很难将教书育人的职责履行到位,更别说追求卓越了。

当然,“情怀”不是指单靠“用爱发电”,而是既有对教育的热爱和尊重,也有对教育规律、教育科学的坚守,从内心深处尊重教育的专业性。这一切,最终都体现为对学生的尊重,对学生内在发展需求的满足。

可以说,教育自觉是教师生命成长的基点,是教师在自我觉悟的基础上发自内心地主动学习,自主发展,自觉建构,最终达成生命自觉。

图片

有人将教师发展分为三种境界:以教育为职业的匠师境界;以教育为专业的能师境界;以教育为事业的人师境界,即生命自觉的发展境界

以教育为职业的匠师,把教育当作谋生的手段,他们以被动应付的方式对待教育教学,没有觉察到教育工作对生命成长的价值意义。这也是绝大多数老师陷入职业倦怠的根源。

而以教育为专业的能师虽然能主动适应教育活动的要求,并在变革的教育环境中寻求专业提高,但由于缺少对生命发展的深入思考,也会固步自封,缺乏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以教育为事业的人师则洞彻了教育与生命之间的关系,把教育作为自己生命价值实现、安身立命的场所看待,他们以自觉、积极创造的心态投入到教育活动中,并把启迪学生生命自觉、提升自我生命质量作为教育活动的根本追求。

具有生命自觉的人师,能通过对教育活动的持续体验和反省,在教师在发展过程中主动筹划、反思创造,坚定自我,不断完善,也更容易收获教学的胜任感、生活的充实感、学生的爱戴感、探究的新鲜感、成功的愉悦感、生命的成长感。

而当老师真正进入生命的自觉,他所呈现的生命状态必定是蓬勃的,创造的,自由的,并与学生的生命成长融为一体。

正如李镇西所描绘的那样,一个有着良好生命状态的老师会:喜欢校园孩子们叽叽喳喳的欢声笑语;经常想加入孩子们的嬉戏之中;一想起开学就有点兴奋;一看见孩子向我扑来就心花怒放;走进课堂就精神抖擞;一天不读书就怅然若失,而一见书本便情不自禁手不释卷;盼望着和孩子们一起在春天的阳光下追逐或在秋天的原野上奔跑……

图片

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学校还能做些什么?

提高职业幸福感和投入感,除了教师本身的教育自觉和生命自觉,还需要借助一些外力。对学校来说,帮助老师跨越职业倦怠,可以从以下几点施力。

给予成长感。依据教师个人兴趣和专长,发现“闪光点”、切中“兴奋点”、聚力“生长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校长要有爱才之心、识才之功,更要有用才之智、成才之能,盘活每个老师的动能。

通过目标引领,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进步打造绿色通道,增加教师幸福指数和内驱力;给予教师接受挑战性任务的机会,从而提升他的能力,让其在成长中找到价值。

提供陪伴感。校长要成为教师的陪伴者,和老师站在一起。教育界有句名言: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校长的陪伴其实就是要表明,学校所有人都在努力当中。

学校不能一味要求教师多奉献,更应该有底气为教师争取应得的利益。人在倦怠、困顿时,如果能找到“同行者”,往往会得到许多安慰、鼓励,并坚定信心。

赋予自主感。明确定义和绝对尊重教师的专业自主权,真正做到教育教学的事务由教师或教师集体自我决策;教育教学改革的设计和实施多多地问计于教师,少犯一点主观武断的错误。

引导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把学校的办学目标与教师个人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激发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营造安全感。学校要尽己所能,为师生们提供良好的环境,尤其是良好的精神环境。首先是氛围宽松,让师生们能生活在一个安全的、具有人文关怀的环境中,心灵舒适,精神自由。

其次,减少对教师下班后、周末以及假期时间的占用,让其教育教学工作回归到应有的节奏,真正让学校成为老师热爱与享受的地方。

延展成就感。教师的职业成就感从何而来?无外乎三种。其一是自己成功,比如获得级别、职称、优胜等。其二是学生成功,比如获奖、考高分等。其三是口碑成功,比如学生、家长、同行的认可、感激。

这些成就感有一个共同点: 能被直接感知,进而消除职业倦怠。但学校不能完全以此定义成功,毕竟教师的初心不是为了评职称、获奖和得到感激,如果我们以职称、奖项作为成功的标志,那么很多教师早就丧失了斗志。

学校可建立多元考评机制,重新定义老师的“成功”,丰富成就感的内涵,让更多老师得到关注,重新发现幸福。

图片


职业倦怠不可怕,关键的是我们如何应对它。

克服职业倦怠有个前提:热爱、认同自己的工作。这样才能给人带来活力。其实,工作跟处对象一样,打心眼儿里喜欢才可能撑得久一点。有了这个前提,“打败职业倦怠”才站得住脚。

同时,年轻老师也应该意识到教育是场持久战,是慢的艺术。老教师对课堂的掌控力,工作的游刃有余,都是建立在长时间的学习、领悟、转化的基础上的。

我们不妨坚持长期主义,久久为功,不必用短跑的方式去完成一场马拉松。另一方面,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在学习和创造中去获取成功体验,获得成长自我、超越自我的乐趣。

“十年从教,难凉热血”,支撑我们前行的不仅仅是专业精神。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找到教育的自觉和生命的自觉,把问题转化为发展的空间,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去实现生命的价值,收获幸福和充实的人生,将桎梏我们的蜂巢,变成具有归属感的家园。

图片

参考资料 | 教师发展的最高境界:教师生命自觉(岳欣云)、如何点燃教师工作热情,化解职业倦怠危机?」(光明社教育家)
作者 | 黄耀庭
美编 | 姗姗
执行主编 | 张凯
商务 | 陈老师 13594694330(微信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