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继新 张萍|看清根源,“对症下药” :解析教师管理中的三个“三”——《生命因享受教育而精彩——一所百年老校的文化超越》(17)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0-09-09

编者按: 面对教师队伍中的现实问题,张萍校长拨通了创新的号码。找到了管理中存在的弊端,确立了引导教师必须做好“三个”定位。界定出奉献与敬业、圣人与真人、意义与怪圈的区别。掏心掏肺地阐述出学校管理者必须做到“三多”,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引领;多一点长期效应。并分析出教师的“三个”境界,一针见血地指出“小”教师的本分;“能”教师的趋向;好教师的德行上乘。

很显然,陶继新先生和张萍校长的对话是以“海”为背景,穿过“骨头”的缝隙,跨越、启迪,向我们发出雷电切割“云层”的声音。我们完全可以“对号入座”,找出奋进的鼓点。

一、难忘过去,拥有坚信

【张  萍】2003年,离开六里山小学,来到济师附小。回顾在六里山的两年时间,我应该很是自豪,因为我使一所薄弱学校有了很大的提升,我使一批老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然而有一次一位老师给我说,张校长,我非常感谢,因为你这两年我的业务水平提高很快,但是有时候我也有些恨你,因为这两年我因为工作,照顾孩子不够,对孩子、对家庭有很大的愧疚……这是作为校长,我第一次听到老师这样真诚地无所顾忌地谈出心里话。我一直非常感谢她,正是她促使我第一次静下心来去反思那段舍家撇业,几乎没有业余爱好的青春岁月,去分析那段和老师们共同度过的如火如荼、废寝忘食的奋斗历程。作为教育管理者如何处理好自己的职业观与个人背景、思想境界差异巨大的教师们心存的职业观的关系,如何把握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如何与教师达成认识上的共识,如何实现工作幸福与家庭、个人幸福的共同提升等等问题,苦苦纠集在我的内心……

【陶继新】您在六里山小学当校长的时候,我去采访过你们的教师,感到他们有着很强的事业心,而且有着乐此不疲的工作热情。可是,为什么有的教师还要“恨”您呢?一是因这个“恨”不是真恨,不然就不会告诉您而埋在心里了;二是在教师为学校发展尽力的同时,还要使家庭幸福,自己幸福。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的发展,因为没有家庭幸福的发展,是一种畸形的发展。

【张  萍】是的,我坚信并珍惜和老师们建立起的这份难得的信赖。正是这份信赖、这些问题的纠结和思考后的一个个顿悟,促使了“尊重为本,享受教育”的办学理念的生成,同时也使这个理念成为促进教师发展过程中我所恪守的原则与积极的追求。

二、教师管理的“轻装前进”

1
三个定位

【张  萍】记得我曾经在《现代教育导报》发表过一篇文章《教师管理呼唤“轻装前进”》,就陈述了我当时的一些思考。我认为,我们的学校管理之所以辛苦,就是我们力图将所有教师都当作“教育家”去培养,去要求。殊不知,“教育家”只可以当教师们学习的榜样,但决不能当衡量普通教师的“标尺”。 

高不可及的期望必然并生苛责,而长时间的苛责必然会引发教师的厌烦与应付,“拔苗助长”式的指令性管理方式只能得到表面的顺从和操作层面的敷衍,久而久之,当教师只会完成任务时,就会衍生对学校、对学生的不负责任。而这种发自内心的厌烦则导致了大面积的职业倦怠与职业规范的整体走失。当这些“虚幻的荣誉”成为了教师精神上的枷锁,成为那些“趋利”者的遮羞布时,教师管理的“轻装前进”就成为大势所趋。我提出,要实现教师管理的“轻装前进”,首先是学校管理者要引导教师做好“三定”:

一是透过那些虚幻的光环,对“教育工作”诚实定位。教育是一种事业,但首先是一种职业,是一种需要较高道德素质、人文素养及知识修养的职业,是一种经过努力可以为自己、为他人带来成功愉悦,为社会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的职业。事业要求教师要“奉献”,而职业则要求我们的教师“敬业”,要明确职业准则,恪守职业规范,涵养职业道德,提升工作能力,这是作为一名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底限。

【陶继新】虚幻的光环可以眩目而诱人,所以,不少人还是关注这些光环,甚至不择手段地去追求之。不过,当经过相当一段历史沉淀后,就会发现,这些东西原本对自己的生命成长没有什么作用。我有一位熟人,五六年之前,经常向我炫耀他曾得了四五个国家级大奖。可是,前年退休之后,那些证书竟然都成了一摞废物。而他呢?天天在家里无所事事,甚至苍老了很多。其实,我心里明白,那些大奖的真正价值并不大,现在的很多奖是通过关系得到的。所以,十多年来,我几乎不参加新闻作品评奖,尽管自己写了那么多的新闻作品。因为在我看来,还要填表,还要写材料,特别是还要与那么作假的作品混在一起,真的没有多少意义。有的人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大奖,可是,其水平的确难以令人恭维。我认为,最有价值的,是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思想与文化品位。可是,人们往往舍本逐末,当下尽管有了些许荣誉,可给自己的心灵留下的是什么呢?20多年的编辑、记者生涯,最令我感到欣慰的是,读了一些好书,留下了纯然属于自己的300多万字的作品,在全国作了400多场报告。所以,退休对我而言,更加充实,更加幸福。如果这些年来我只是关注那些虚幻的东西,就没有今天的生命状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造假者得益一时,失利一生啊!所以,要向您所说的那样,对“教育工作”诚实定位,对自己诚实定位。少关注那些虚幻的东西,多关注那些真实的东西,特别是多关注那些对自己、对学生、对他人有价值的东西。

【张  萍】二是挣脱那些头顶的“紧箍咒”,对“教师个体”坦然定位。摘掉那层“高大全”的僵硬面具,还“普通人”的鲜活面孔,不做“圣人”做“真人”。用自己的“正派、善良”的品质、用自己“诚信、守时”的作风,用自己“文明、儒雅”的礼仪,用自己“永远鲜活”的知识,为学生树立起一个活生生的有喜怒哀乐的真正坦荡的大写的“人”的形象。

【陶继新】摘掉“紧箍咒”同样重要,教师是普通人,我们也是普通人,真正的大师,少之又少。所以,当我作报告之前,一般主持人都要对我美化一番,甚至将我说成教育家、儒学大师等,直说得我心里惴惴不安。所以,待我讲话的时候,我就要说下面一段话:“我再补充介绍一个自己:陶继新,出身农民,第一学历专科……”由于出身卑微,太多苦难,所以,不管取得多么骄人的成绩,不管遇到多么热烈的称颂,我的心里深层都有一种声音徘徊不去--我当过农民,甚至连一般的农民的权利都被剥夺过。所以,我永远不会得意忘形,甚至成绩越大,越是严格要求自己。在一般人看来,甚至我有点谦卑,但是,我又感到本该如此。所以,我特别看不起那些有点名气就摆起架子来的人,因为我血液里流淌的是一个“吾少也贱”的情结,我愿意以内心的谦卑来对待每一个面对我的人。在我的心里,人无高下,灵魂皆为高贵,“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所以,对于教师而言,一定不要太过骄傲,即使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那也只不过是生命历程中的一个小小插曲而已。所以,周易的六十四卦中唯独“谦”卦的六爻的爻辞都是吉,其他的卦里,都有吉有凶。此卦的意思是做人只要学谦、学敬,那么一切都是吉祥如意的。

【张  萍】三是远离“职业倦怠”的心理怪圈,对“工作方式”合理定位。教师是自己的职业,教育是自己的工作,工作永远是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我们无法选择工作时,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工作态度。要学会在从事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享受教育的过程,享受教育的成果”,以阳光般健康的心态去创设充满活力的教学环境,在同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交流过程中,体味教育的无穷乐趣,体会生活的多姿,人生的精彩。

【陶继新】“职业倦怠”是当今教师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感受不到教育的意义,感受不到生命的快乐,一点儿也不思进取,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不是在享受教育,而是在折磨自己。更重要的是,这种状态不会不断地蔓延,向其他教师,也向学生。而消极的生命状态一旦形成一个场,就会聚集成一种破坏力量。所以,走出“职业倦怠”的怪圈,不但是对自己生命的拯救,也是对他人发展的推动。

2
做到“三多”

【张  萍】而同样要实现教师管理的“轻装前进”,学校管理者必须要做到“三多”:

对我们的老师多给一点理解,少给一点苛责:教师是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是“拖家带口”的社会人,他们像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一样,提升生活质量,改善生存状况,是他们的首要需求。因此学校管理者要在学校能力范围内,把满足学校师生的“合理需求”当作永远追求的目标,尽最大努力改善老师的待遇,最大限度地为老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要尊重教师拥有自己的个人空间,鼓励其在学校积极工作,在家庭社会享受健康快乐的生活。

【陶继新】对教师多一点理解,就会发现,教师的需求大多是合理的。您之所以能够做到很好地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一是因为您当过教师,对于教师的实际需求有一种真切的感受。二是您本人就是一个很人文化的校长,是与教师心息相通者,没有游离于教师之外。所以,对于他们需求的合理性有了一个很好的定位。同时,这也是做人的问题,当了校长,对于教师的要求漠不关心,甚至认为是额外要求,是无理要求,就会与老师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就会走到教师的心理之外。当然,也就不会被教师的心理所接纳。这样,做起工作来,由于没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就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张  萍】对我们的老师多一点目标引领,少一点具体指导:教师是“心智健全”的成年人,是“渴望得到认可”的文化人。因此我们的管理应该尽量减少循规蹈矩的检查督导,循循善诱的三令五申,而应该把着力点放在学校发展目标的科学规划、规章制度的有效执行、教师评价体系的合理构建上,努力搭建体现“良性竞争”的“赛马场”,致力于为每位教师提供有效的真诚支持和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空间,给与科学、公正的评价,引导教师自觉主动地释放自己的潜能,积极进取,实现可持续性的健康发展。

【陶继新】目标引领的一个关键是给教师提供您所说的赛马场。记得第一次采访您的时候,您就说过,校长不能只做伯乐,不然,有些千里马就可能没有遇到伯乐而老死而无人问津。校长要有效地提供赛马场,让所有的千里马都有驰骋赛场的可能,都不会失去脱颖而出的机会。正是因为这样,校长就不能指导得特别具体。一是校长即使想指导个体,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时间;二是“术业有专攻”,校长对于教师之“术”未必特别精通,指导起来可能适得其反;三是体现了对教师的信任,让他们大胆去做,即使错了,也可以重新再来,从而给了教师更多自我完善自我成功的机遇。

【张  萍】学校的发展规划多讲一点长期效应,少讲一点急功近利:学校忙,教师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发展规划的“短视”性。今天抓“教学质量”,明天抓“素质教育”,后天又来了“新课程”改革,急功近利式的“追风”导致了教师的“盲从”,“碌碌”而“无为”。因此管理者要将着力点放在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上,放在对学校实际做深入的调查分析上,形成科学的发展规划,“N”年一贯之,咬定青山不放松,不“人云亦云”,也不“见利忘义”,才能带领教师持之以恒地朝着既定目标努力奋进,当教师在不断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产生了强大的发展动力之时,也是我们的学校健康、可持续性的科学发展之日。

【陶继新】教育不是速成工程,任何的急功近利,都会给教育带来灾难。为了应付某项检查,为了达到某项目标,往往突击行动,大见“成效”,并获取上级领导的好评。可是,凡事有得就有失,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却是巨大的。如果为一时之利,而失去了长远之利,显然是失大于得的。特别反对为了完成某项特殊任务突击造假的活动,而且往往是校长带头、教师紧跟、学生一拥而上。“告捷”之后,还要进行庆祝。于是,就在这种求当下之利中,让师生误入造假之地而浑然不知。而当一个人失去了诚信之后,就少了人格的力量。李开复在《做最好的自己》中认为,诚信是最重要的品质,是成功的第一要素,诚信是力量的一种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如果让师生失去了诚信,就失去了走向真正成功的根基。

三、教师的三种职业境界

【张  萍】要真正让“管理轻装前进”,光有追求还不行,04年我在同学、同事中进行了调查研究,教师们内心固有的职业观到底是什么样的呢?马克思说过,个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教师团队是由个体组成的,教师个体亦是千差万别的,他们的工作表现就一定不能等量齐观。若用“你为什么要当教师?”这个问题来考察教师,给出的答案可能千差万别,但不管表述方式如何,答案的类型不外乎三类:谋生手段、自我实现、热爱。这三类答案恰恰就反映出了教师工作的不同境界。

【陶继新】您将教师定位于谋生手段、自我实现、热爱三种状态。是的,我们有共同的看法。我认为,将教师当成谋生手段者,就是为稻粱谋,我工作,你就要给我工作。当然,也就不可能积极主动的工作了。而有了自我实现的需求之后,就有了发展的要求,就会努力工作,就有了一定的事业心。这样的教师,大都能够努力工作,且可以取得一定的成绩。热爱呢?我将其定位于志业。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即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学”中了,有了高尚的责任感,且为有这种使命而快乐地工作着。教师最高的境界,就是将从事教育工作与生命相系在一起,抵达“志”的层面。这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的:“悦志则充满了悲剧精神,特别是因为无人格神的设定信仰,人必须在自己的旅途中去建立依归、信仰,去设定‘天行健’,并总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状态。

【张  萍】第一种境界权且称其为“小”教师。之所以称之为“小”教师,并非个头小,而是“境界低”、“眼界小”。曾听说过一个教师这样克服自己的职业倦怠,每天早晨她来到学校,感到心力交瘁时,她会反复对自己说:我是来挣钱的!挣到了钱我才会过上好日子!于是她的心里坦然许多,也轻松了许多。虽然这是个较为极端的案例,但是它还是从一个侧面折射出部分教师的心理轨迹。这类教师比较多的关注比如房子、工资、福利等物质层面的收益,工作的最终目标就是完成工作任务,“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本本分分、按部就班、尽职尽责即是他们工作的最佳状态。他们厌烦改革,惧怕创新,渴望相对安定的工作环境和波澜不惊的生活氛围,“不断改善工作生活条件,提高福利待遇”即是他们的最高追求。

一个学校的老师都能达到“小”教师的最佳境界,学校也能保持长治久安的底线。但是这时的学校就会沦为工厂,教师是机器,学生是产品,没有活力,也没有生机。

在师资力量匮乏的情况下,“打工仔”式的“小”教师会暂时高枕无忧,一旦学校竞争环境更加激烈,学校师资出现过剩,这类教师由于缺乏一定的职业境界、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储备,会最早遭遇危机。

【陶继新】“小”教师因其“境界低”、“眼界小”,当然就不思进取了。这样的教师,也许不会“兴风作浪”,在学校挑起大的事端;可是,他们却会形成一种消极场。当有一批这样的“小教师”的时候,他们就有了共同的话语,共同的思想。这对他们自己的发展,特别是对学生的教育,显然会起到不好的作用。而且,他们不但教学水平不会高,也不会主动努力提高;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这种心理状态,还会在课堂教学甚至日常生活中传递给学生,从而在学生那里也生成一种负能量。对于这些“小教师”,我的观点是,一是要理解他们,因为形成这种“小”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可以说,他们也是不幸的。二是要改变他们,让他们“见贤思齐”,努力进取,改变生命状态。当然,不管如何做工作,这样的人都会永远存在,只要让这个群体越来越少,让他们有一定的改变,也就会对学校教育起到积极的影响。

【张  萍】第二种境界权且称其为 “能”教师,这类教师不仅仅满足于解决自身的生活需要,得到合理的劳动报酬,更渴望机遇的垂青,能得到充分展示自己才华与能力的舞台,希望得到认可与鼓励。他们在工作中注重挖掘自身潜力,追求自身价值实现,积极进取。在他们身上有着一般教师所不具备的 “绝活”或“秘籍”,或是在课堂上挥洒自如,或是在学术上著书立说,或是在某个领域独树一帜,“专业化”是他们的突出特征。他们付出的动力是得到承认,有时也仅仅是兴趣使然,是建筑在不断成功基础上的愉悦感觉,是来自管理者的理解与尊重,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正由于此,即使物质上的暂时匮乏也不会影响其工作热情,甚至会迸发“士为知己者死”的豪迈激情。渴望公平竞争的赛场,优质厚酬的分配机制,人尽其才的选拔制度是他们的需求。

由于学校文化的不同,“能”教师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或者在不断得到认可,得到尊重的过程中,在“光晕”效应下,他们对教育事业责任感不断得到增强,人格修养不断得到升华,有成为“教育家”的可能;或者在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得到大家广泛认可的同时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实现了教与学的“双赢”,成为教学能手和教育专家;或者由于引导不得力,师德素养得不到有效提升,其中的一部分教师可能过于急功近利,追求暂时的成功,成为人所不齿的“坏老师”;或者沉浸于一时的辉煌中,他们坐在功劳簿上等待晋升和提拔。“一夜随成名师”,像一颗耀眼的流星划过夜空,从此辉煌不再;或者因得不到及时的鼓励和强有力的支持,随即抱怨丛生,进取意识不断消减,发展欲望日趋平淡,职业倦怠感产生,渐渐的沦为碌碌无为的“打工仔”或“小”教师。

对“能”教师,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领导、老师会因其“功利性强”而妄加指责,很多老师即使心中有“能”的想法,也不敢轻易暴露,而我认为这是学校教师队伍中最为活跃的一个群体,思维活跃,喜欢创新,有很强的发展潜力。如果有良好的机制与健康的学校文化做保障,他们将成为学校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动力,应该得到学校管理者的足够重视。

【陶继新】您的分析非常到位,我当老师的时候,身边有就有一些您所说的“能”教师。这些“能”教师之所以能,一是因为有其能的基础,二是大都相当努力,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他们可以少休息,但绝不可以没有学习与教学上的收获。他们可以为了获得某项荣誉,披星戴月地自我探索,也可以虚心向人求教。所以,他们大都可以获取他们所要追求的东西,也多能得到师生的认可。关键是,这批人的思想境界是高还是低。如果高,他们就会像您所说的成为教育家。因为我发现,没有高尚的思想作支撑,教学水平再高的教师,都不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就,也不会成为教育家。最近读李开复的《做最好的自己》,感慨良多。我认为,他有一个核心观点,就是成大器者,必有大德,否则,绝无可能。如果急功近利,如果只是为了一己的荣誉,就会不择手段,即使在一般人看来成功了,也是不光彩的成功,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而且,这样的“能”教师如果达不到目的,就会怨天尤人,甚至挑起事端,以致诽谤他人。而且由于其太“能”,所以,产生的破坏能量也相对比较大。所以,作为校长,要特别警惕那些“能”教师走向“坏”教师,特别不要让他们的破坏能量扩大。如何让他们不变成“坏”教师呢?就是要构建良好的机制与健康的学校文化,营造一个向善向上的文化环境,让其不健康的思想无有隐身之所,更无发展之地,甚至不断净化自己,向教育家之路上行进。

【张  萍】我曾经一度怀疑过这个世界上,是否真有具有“博爱”情怀的好教师。我心目中的他们应该是发自内心地爱教育,爱学生。能当一名“教师”,同学生在一起,对他们来说,是莫大的享受。他们不受虚名所累,不被俗利吸引,也不会因暂时的困难或挫折而消沉,他们致力于自己的发展,但更关注学生的成长,他们不仅努力改善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素质提升,更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走向。正由如此,他们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尊重。这几年在附小,在周艳红、张丽萍、赵艳荣、宋桂云、赵明芳……恕我不能一一点名,在那么多的老师身上我看到了,真的找到了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虽然这样的教师现在在教师群体中所占的比例还太少太少。

由于这样的教师德行上乘,他们更追求脚踏实地的工作,愿把功夫用在日常教学的研究上,而在社会影响力上没有“独特”的表现,知名度远远不如“能”教师高。即便如此,他们由于主观、客观上均有益于学生,更能成为“学校放心、家长信任、同行敬重、学生喜爱”的“顶梁柱老师”。

【陶继新】“好”教师当下的确太少,这当是正常。因这样的“好”教师在教师群体中是居于上位的。这个上位主要从思想品格上谈的。我曾给您谈过,看王阳日的《传习录》很受启发。他教的学生有很多是很有成就的。关键是王阳明的教育,更多的是在人格塑造上。他后来教学的时候,当学生问他某些知识的时候,他就说,我不是对你说过了吗:就是“致良知”。其实,对于教师而言,我们往往很难量化他的工作,两个教师同时教一节课,如果一个用了三个小时备课,一个用了一个小时备课,效果当然就不一样;一个如果拥有厚重的文化积淀,一个只是关注教材教参,效果也大不一样;如果一个教师深爱学生,一个对学生没有什么感觉,效果也大不一样。所以,教师的良知指数是第一位的。可以说,如果有了良知,就能够成为一个“好”教师。

【张  萍】如果这样的老师,能进一步广览群书,形成自己的教育理论与教学主张,能做善讲,厚积薄发,那就会成为学校发展的“中流砥柱”,教育界同行的学习“榜样”,地区乃至全国教育界的“一面旗帜”,即我们平时常说的“教育家”。“教育家”是金字塔尖上熠熠发光的宝石,是教师队伍中的精英,也是中国教育的脊梁。他们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有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特感悟,有睿智学者所独有的知识分子风骨,他们有高尚的师德,勤学不辍、笔耕不息,他们的毕生所得已凝聚成光彩夺目的教育思想,在无数教师心灵中产生广泛的积极影响。他们身在课堂,但心系国家,不仅在三尺讲台上用自己的才华赢得了学生的尊重,而且也以高尚的人格赢得社会的广泛赞誉,不仅为学校、家庭,也为社会、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陶继新】“好”教师有的可以成为教育家,更多的是达不到这个层次的。真正的教育家,除了其业务水平高之外,更需要人格的高贵。从孔子到陶行知,他们的人格魅力,是一般人远远达不到的。教育专家则不然,只要真“专”,时间一长,就可以了。爱因斯坦甚至说,专家是“训练有素有狗”。可以说,专家常有,教育家不常见。现在被称作教育家者,大都还是在专家甚至连专家也不是的层面行走,根本没有抵达到教育家的行列之中。所以,您所要求的教育家,是一种期待,是一种高要求。不过,有了这个目标与没有这个目标是大不一样的。教育家也不一定都是孔子那样,两千多年只出了一人世界一级的大教育家。所以,让好教师去追索孔子、陶行知这样的大教育家,作为一种人生的目标,一种“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偶像,终生学习,而且多有发展,就会一步一步地向教育家靠拢。

【张  萍】是呀,当我们的教育家,当我们的“好”老师越来越多的时候,中国教育的春天才会真正来到。

我想,这些“好老师”的需求并非物质,而是希望有宽松自主地发挥空间和社会、学校真诚的理解和有力的支持。

【陶继新】当一个“好”教师,就要一个宠辱不惊的心态,一个淡泊名利的心怀,一个对教育事业终生热爱的情怀,一个不断生命成长的前进者。人的生命原本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只是后天习染而变得不一样了罢了。两个差不多素养的人,如果在教育工作中一个向善向上,一个向恶向下,数年之后,就会形成天壤之别的两种人,正所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学校要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构建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好”教师越来越多,学校的发展就会越来越快。

(原载于《生命因享受教育而精彩——一所百年老校的文化超越》,陶继新、张萍 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