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总结

 无风无雨kx247j 2023-05-24 发布于湖北

靠前服务解难题 助企纾困稳增长

(发布时间:2022-08-01)

襄阳市政府研究室调研组

  当前,受市场需求收缩、原材料价格上涨、新冠疫情反复等多种因素影响,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很大压力。襄阳市坚决扛牢稳住经济大盘的政治责任,认真开展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以“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企业帮扶活动和“千名干部进千企”活动为抓手,精准有效助企纾困解难,千方百计增强企业信心、稳定市场预期,促进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一、强化目标导向,提升服务“四率一度”。一是服务重点企业的覆盖率达到100%。市、县两级对年度拟新增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亿元以上的工业投资项目、纳入年度冲关破关计划企业、拟进规稳规企业等四类1581家重点企业实行联系包保,实现了联系服务全覆盖。二是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服务企业的覆盖率达到100%。市、县两级部门主要负责同志领衔组建625个工作专班,开展联系服务企业工作,实现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服务企业全覆盖。三是企业诉求响应率达到100%。截至4月底,“双千”服务平台共收集到企业反映的7大类诉求1383个,通过联系服务的部门和市“双千办”逐一进行了回应,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路径措施,实现了企业诉求响应率百分百。四是企业反映问题销号率达到90%以上。实行企业诉求现场收集、部门第一时间响应、问题联席办理、限期销号落实的闭环管理机制,确保纾困解难措施清零、问题销号;上半年销号率可达70%以上,全年销号率可达90%以上。五是服务对象满意度达到95%以上。从目前调研、回访情况看,各类市场主体对市委、市政府开展的“双千”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对各部门联系服务企业的成效充分认可。
  二、强化问题导向,切实破解企业“五难”。一是破解企业订单难题。聚焦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建立企业配套需求清单和供应链清单,加快推动企业本地化协同发展。分产业链组织开展产销对接,今年已经开展5场产销对接活动,累计100余家企业参加;与397户小微企业签订政府采购合同,实际采购额度1.9亿元。搭建襄阳市工业企业(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产销对接提供智能化、自动化服务,目前已有1500多家企业注册登录,发布产品2000余种,帮助200余家企业成功对接。二是破解企业成本难题。用好用足用活中央、省各项助企纾困政策,今年已帮助52个企业(项目)争取省高质量发展专项支持资金1.35亿元,目前已下达6975万元;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今年已拨付兑现工业发展资金38.7亿元、农业发展资金7048.24万元。引导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提升管理水平,实现降本增效,全年计划实施技改项目269个、总投资920亿元,1-4月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0.3%。全力以赴稳定工业企业用电、用气、用热价格,严格执行“先用电后付费”“月底抄表、次月结账”措施,确保保供稳价。着力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对承租行政事业单位房屋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3个月租金,截至目前已减免1007万元,惠及市场主体506户。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截至目前,全市清退违规多收电费58万元。三是破解企业收账难题。对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拖欠中小企业账款进行再排查、强督办、快清欠,今年已清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275万元。支持产业链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鼓励产业链龙头企业开展账款即收即付,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压力。四是破解企业融资难题。每季度开展一次综合性银企对接会,每条产业链组织2-3次银企对接会,今年已为1414户企业发放贷款138.65亿元。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推动266家企业纳入“湖北省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信用培植工程服务平台”,全市累计发放支农、支小再贷款20.41亿元。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作用,全市1-5月新增担保贷款6.14亿元,90%以上投向小微企业、“三农”领域。五是破解企业物流难题。坚决落实国务院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会议精神,组织、指导企业办理网上电子通行证,对重点物资运输车辆开辟“绿色通道”,确保货运物流通畅。加强跨区域协调,推动东风股份、风神襄阳、骆驼集团等11家重点企业的34家关键供应商纳入上海复工复产“白名单”企业名录,确保企业零部件供应稳定。
  三、强化效果导向,建立健全三项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常态化精准调度机制。行业主管部门每月定期对分管行业进行调度,及时掌握行业整体情况,研究解决具体诉求和问题;市政府常务会每月对经济运行、重大项目建设进行调度,聚焦重点指标、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大增长点进行分析研判,密切关注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因时因势、科学应对,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二是建立健全惠企政策直达快享机制。不断深化“一网通办”和“无申请兑现”改革,通过“襄阳政策通”平台将线下兑现转为网上办理,确保政策受益主体应享尽享、应享快享、免审即享。截至5月22日,全市累计新增退税减税缓税降费40.1亿元,其中,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26.8亿元,办理“六税两费”退税0.3亿元,为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办理缓缴税费退税1.4亿元、缓缴税费6.5亿元,新增减税4.55亿元,新增社保费降费0.52亿元。三是建立健全有力有效的督办考核机制。市级层面成立“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企业帮扶活动工作专班,行业主管部门分别成立行业指导工作组,协调指导督促有关包保责任部门对接企业、落实政策、解决问题;工作专班会同市纪委监委机关、市委督查室、市政府政务督查室,对政策宣传落实情况、企业难题解决情况进行督办检查,对问题办理情况“一周一提醒、一月一通报”。同时,把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各地各单位年度考核内容,纳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述职内容,通过考核推动实践活动走深走实,形成竞相靠前服务企业的浓厚氛围。

真情察企业之忧 用心解企业之难

(发布时间:2022-08-20)

刘荣山

  开展全省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举措。省市场监管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委部署要求,把开展实践活动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实,以问需服务中小微企业为重点,科学统筹、真察真帮,推动实践活动落地见效。
  科学统筹“下”,真下基层。把“基层如何下”作为实践活动的切入点,科学布局“下”的内容、力量和资源,确定“路线图”,绘好“时间表”,制定“任务书”,实行“挂图作业”。一是明确“下”的内容。今年以来,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面临较大困难,我们以助企纾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经济平稳运行为目标,结合部门职责和职能优势,明确围绕服务中小微企业发展,做到“三看一听”:看落实党的涉企政策堵在哪里,看市场主体发展难在哪里,看安全隐患和风险还有哪些,虚心听取企业和消费者的意见建议,切实把下基层的脚步走稳走实。二是规划“下”的力量。按照省委明确的“领导带头、带着感情、结合实际、注重实效”的要求,科学统筹、分区划片“下基层”,党组成员带头下、处室单位分片下、党员干部应下尽下。同时,明确“四不”要求:不层层陪同,不得联系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不一哄而下,同一时间一个地市只安排一个工作组;不增加负担,各处室、单位下基层一般不超过3个人;不走马观花,必须采取“蹲住式”调研,坚决避免“为下而下”,防止帮企变扰企。三是统合“下”的资源。在区域划分上,根据当地产业集群情况确定联系处室单位,做到有的放矢;在企业选取上,根据平时掌握的情况,挑选发展中困难较多的,防止走过场;在问题梳理上,采取“下去一把抓、回来再分家”的方式,由实践活动办公室汇总下单,“一品一策”“一企一策”。
  突出重点“察”,找准问题。认真学习贯彻省委动员部署会议精神,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日常调研和专项行动相结合等方式,推动全省市场监管系统深入基层察民情,找准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突出“四个方面”问卷调查。从“经营基本情况、经营状态情况、享受政策情况、存在问题困难”等4个方面,设计13个问题,对全省市场主体进行问卷调查,着力摸清中小微企业总体经营状况。二是突出对新登记市场主体进行回访。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当前中小微企业“生容易活不容易”的现象,深入开展“壮苗”行动,对新登记市场主体开展回访帮扶,精细收集中小微企业所思所忧所盼。三是突出投诉频率较高企业“解剖麻雀”。持续提升 12315投诉举报、食品安全抽检等工作有效性,提高问题发现能力。深入开展网红食品店“你点鄂检”活动,精准分析12315投诉举报平台数据,对消费者点选、投诉举报较多的企业,组成专班上门帮助分析原因,从市场消费端入手,着力找准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四是突出产业集群巡回问诊。围绕汽车零部件、动力电池等特色产业发展,成立服务现代产业集群专班,问需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难点痛点,现场分析质量状况,提出有效建议。
  用心用情“帮”,解好难题。坚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工作理念,不断提高变“你和我”为“我们”的主动性,主动站在企业的角度谋划,把企业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积极推行服务型监管方式,努力为中小微企业解难纾困。一是结合职能帮。针对企业面临的准营难、壮大难等问题,结合市场监管职能,大力推进“一业一证”、市场准营即入和变更登记联办“一键通”等重点改革,深入开展“质量技术帮扶提质强企”行动,全力促进市场主体量质并进。目前,我省已在19个行业推进“一业一证”改革,相关事项办理时限平均减少86%。全省市场监管系统累计帮扶企业1137家,涉及产业聚集区66个,解决产品质量问题2172个。二是专家团队帮。开展“百名专家帮千企”活动,组织专家服务团队,深入咸宁饮料等产业集群,对生产企业现场问诊咨询,帮助企业解决检验检测、质量体系完善、标准制修订等方面的难点痛点问题,服务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同时,主动对接产业转移需求,面向中小微企业开展特种设备使用等普法宣传,为企业提供“专业化、定制化”技术服务,帮助企业整改安全隐患,提高管理水平,确保安全发展。三是搭建平台帮。对企业反映的发展中的困难,组织搭建发展平台。围绕光通信、现代化工、健康食品等产业发展需求,筹备推进14个中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助力提高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搭建学生服细分行业合作平台,促成江苏苏美达伊顿纪德品牌管理有限公司与湖北华诗韵服饰有限公司达成约6000万合作意向。学习借鉴厦门软件园线上、线下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经验,拓展市场监管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由过去线下服务到线下线上融合,变部门线下端菜为企业网上点单,我们接单服务,让企业“多走网路、少走马路”。四是创新方式帮。对一些长期困扰企业的难题,创新方式,推动服务型监管。企业反映信用监管是把“双刃剑”,为避免滥用失信惩戒措施,对企业处罚不当,省市场监管局进一步研究明确企业失信惩戒公示期,将罚款10万以下的企业公示期由3年改为半年,缩短企业纳入“黑名单”时限,鼓励企业重塑信用。
 
(作者系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