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0年来,慢性肾脏病的突破性成果,是变多了还是变少了?

 caimin133 2023-05-24 发布于福建

最近在介绍肾脏医疗领域的前沿进展时,经常看到有肾友评论:

“年年有突破,年年看不到突破”

你是不是也有这种感觉?恐怕这句话说出了很多肾友的心声。

笔者作为一个医生,同时也作为一个肾脏科研团队的研究者,听到这句话,确实有些惭愧。不可回避的是:你的感觉是对的,肾脏学界的大多数突破,都只能算是做个改进,称不上是特别大的突破。

即便是号称“全球首创新药”、“世界首款生物人工肾”等等,大多也都不是什么开创新领域的成果,无法将患者治愈,都是现有药物、现有仪器的一种上位替代。甚至经常不是完全替代,而是针对部分患者、部分病情的部分替代,还需要医生斟酌利弊。

这不禁让我思考:自从100年前,人类认识到肾小球疾病的病因、肾病科研走上正轨以来,这100年来,肾脏病学的突破速度,是变快了还是变慢了?

图片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确立一个评判标准:

用什么指标来衡量肾病研究的突破性?

用论文的产出量吗?先把这个排除掉,这太容易划水了:别的研究者有一个新发现,我们重复一下试验、验证一下他的发现是否正确,这种“验证性研究”也被学术界认可,但却算不上什么突破,不管你做的此类研究有多么快、多么多,都算不上突破。

就比如我这公众号,最多每天能发8篇,我如果想要每天水8篇却也容易,读者可能更多,但是那没有价值。

就连发文难度拉满的世界顶刊:《自然》、《科学》、《细胞》,也被人调侃灌水说:“《自然》杂志的厚度增长速度超过了光速,但这不违反相对论,因为它没有携带信息”——听到这个笑话时我真的没绷住,让人笑中带苦。

可是不看论文或专利数量的话,那用什么来衡量呢?

其实有一个科研的突破性指标,一针见血:

看引用的文献是新是旧

啥意思呢?你引用别人的文献,就像你的一颗种子,能使自己的研究结出果实。有道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嘛。

这就像一位农民种地,他如果每一年都用当年更新换代的新种子,年年增产,种出来的果实肯定比10年前(假设该种子能长期保存)的老种子强。

但现在的肾脏病学,却不是这位农民这样。

现在的情况是:

这位农民对每年的新种子都不屑一顾,反而在挑挑拣拣、互相比较之后,选择了10年前的老种子去播种。

图片

这位农民傻吗?有新种子不用去用老种子?他不傻,他这样做的原因只有一个:新种子不给力,并没有把老种子淘汰掉。

肾脏领域的研究者也不傻,近几年的新文献没啥实质性的成果,并没有将老文献淘汰掉,不如去引用10年前的老文献,好歹有点权威性。

典型的比如环磷酰胺,1959年问世的老药了,但现在新的免疫抑制剂出现,还是和环磷酰胺PK。而且环磷酰胺历经大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虽然副作用和新药相比处于弱势,但治疗肾病的效果,几十年来接受任何新型免疫抑制剂(环孢素、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单抗靶向药等等)的挑战,始终不落下风。由此观之,免疫抑制剂的发展并不算有多大的突破。

现在有学者为“引用文献的新旧程度”起了个名字,叫「CD指数」,CD指数越低,表示引用的文献越旧、突破越困难。

按照这个标准,顶刊《自然》对自己的发表的研究进行了打分,结果发现:自上世纪中叶以来,各个学科的突破性研究的占比都在下降,如图:

图片

各个学科中,医学(下方黄线)的突破性进展几乎始终是最少的,和物质科学(比如高能物理、凝聚态、宇宙学等等)可谓是难兄难弟。

当然大家也别太灰心说医学的突破性怎么降到0了?是不是发展停滞了?其实CD指数的范围是-1到1之间,0还没有触底,仔细看的话刚到0以下,还有下降空间……

如今的研究,用词也“胆怯”了

如果您对上世纪和本世纪的肾病文献均有涉猎,可能会觉察到一种用词的不同,主要是动词:

上世纪肾病研究的动词,多为倾向于表示创造或发现的词:“产生”、“合成”、“插入”、“分解”等等,下结论多用有明确开创性的词:“证明了xxx”、“发现了xxx”这种。

但是本世纪肾病研究的动词呢?多为在前人成果上进行渐进性调整的词:“提高”、“增强”或“降低”等等,下结论多用模糊的“可能是xxx”

结论都只是可能,还不能确定(所以养活了一大批研究者去重复、去验证)。就像一位农民,把一点种子种下去,秋天到了,没有得到像样的果实,得到的仍然是一点种子,还是不知好坏的种子。你说明年隔壁农民播种的时候,他是用你不知好坏的新种子呢,还是用质量可靠的老种子呢?

(偏偏现在有许多医院,非常热衷于大批量生产“不知好坏的种子”,不管搞这些东西对患者有没有用,反正数量多了能拿来提升医院的排名。名气、经费、患者流量、医院收入蹭蹭涨,您要是医院管理层会不高兴?搁您身上大概率您也乐开花了。有的肾友奇怪:为啥许多中医院很少见中医,反倒是多见西医?中医哪有西医产种子快呀!)

所以大家以后看笔者的文章,也是如此:笔者若通篇都是“增强”、“降低”、“抑制”这类来来回回挤牙膏的动词,说明此文价值一般。如果频频出现“吞噬”、“新生”、“复原”、“分解”这类有明确动作的词,说明到了关键之处了。您看其他学科的论文或科普文同样如此。

当然,也不是说价值一般的肾病知识就该轻视,毕竟高价值的知识永远是稀有的。我们要治好病,依然离不开那些价值一般的知识。就像一小块地产量高,我们也不能把其它广大土地的粮食都给扔了,光靠小小一块地,产量再高恐怕也得饿肚子不是。

最后,到了该下结论的时候:

慢性肾脏病的突破性成果变少了吗?

答案可能和大家的直觉不一样。

《自然》的统计显示,突破性研究的占比虽然是小了,但绝对数量却是持平的。只不过,是被许多“水货”给稀释了。于是肾友们就看到了“年年有突破,年年看不到突破”的现象。

其实很久以前,也是年年看不到突破,只不过是“十年一突破”,当时每一个突破都是真突破。现在呢,是10个小突破里藏着一个真突破。

我曾经总结过一篇《慢性肾脏病大事年表》。

图片

当时我发现:越到近年来,挑选真正的突破越耗费精力,宛如大海捞针,不过捞上来的针,也没有比上个世纪少。

总之,咱们肾友们如果看各大平台的科普文,恐怕还得继续过着“年年有突破,年年看不到突破”的日子。但大家心里一定要明白:虽然水货多了,但肾脏病学的发展并没有减速,依然在稳步前进。

本文没讲多少具体的肾病知识,许多肾友可能看了半天也没和自己的病情对应上,也许有些失落没关系,如果有具体的、个体化的慢性肾脏病问题,可加微信咨询,一对一指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