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国的首都,三千年建城史,八百年建都史。 ️周初,武王封尧的后人建立蓟国,都城叫蓟。春秋时燕灭蓟,迁都到蓟——蓟,就是北京。 金![]() ▲ 金中都 1153年,完颜亮迁都到此,称中都大兴府,当时民族众多,人口达百万。关于金国皇宫的盛况,南宋范成大在他的日记《揽辔录》里有详细地描绘。
![]() ▲ 双塔寺.金代.法.拉贝里摄 双塔寺大致位于今天西单路口东电报大楼附近,新中国成立后拓宽长安街时,双塔正好在路中间,梁思成说留着在路中央,来往车辆绕着走,欧洲已有先例,但是没人听,终于被拆掉。现在北京地面仅存的金代建筑就剩下卢沟桥了。 现在北京地名里的“丽泽桥”、“会城门”、“开阳桥”都还是金代的遗存。 而后来改造莲石路的时候,一棵古树都圈起来留在路中间,舍不得砍,过往车辆绕着走。 ![]() ▲ 莲石路西向东.前方金家村桥 元![]() ▲ 元大都 1260年,元忽必烈迁都于此,称大都路。大都设计时参照《周礼·考工记》中“九经九轨”、“面朝后市”、“左祖右社”建的,规模宏伟,规划严整,设施完善。 ![]() ▲ 元世祖忽必烈.历代帝王圣贤名臣大儒遗像.南熏殿旧藏 大都城开城门11座,其中东、南、西三面各三座,北面为两座。 东面三门由北向南依次为:光熙门、崇仁门,齐化门; 西面三门由北向南依次为:肃清门、和义门、平则门; 南面三门中:丽正门居中,顺承门在西,文明门在东; 北面两门中:健德门在西,安贞门在东。 ![]() ▲ 复原元皇宫之大明殿.蒙古文化源流园 明![]() ▲ 金元明都城变迁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都城更名为南京,八月,徐达攻陷元大都,太祖改大都为“北平”——这是北京第一次叫北平。 由于元顺帝不战而逃,元大都城市未受炮火而完整保存。当时明军新胜而大都城太大不利防守,徐达遂在北城墙南面5里处建起新城墙,放弃原北城墙土地; 元大都的北城墙被废弃,夯土外露,被称为“土城”,原北城墙上的安贞门和健德门,以及东、西城墙上最北边的光熙门和肃清门也因此废弃。现在有北土城路和东土城路。 ![]() ▲ 明成祖.历代帝后像轴.南薰殿旧藏 1406年,明成祖朱棣开始扩建北平城。永乐七年(1409年)开始营建昌平天寿山长陵,示天子戍边以发民筑城;九年疏浚会通河,十三年凿清江浦,使运河连贯,保证建设的物资与粮食供给; 永乐十四年(1416年)起,摹仿南京皇宫营建北平宫殿。十八年(1420年),建成紫禁城宫殿、太庙、太社稷(中山公园)、万岁山(景山)、太液池(今北海、中海)、十王府、皇太孙府、五府六部衙门和钟鼓楼,同时将城墙南段南移800米,以修皇城墙。 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迁都后在南郊修建了天地坛(天坛)和山川坛(先农坛)两祭坛。朱棣版北京城的中轴线东移了百五十步。 明英宗正统元年至十年(1436年—1445年),英宗朱祁镇对北京进行了第一次增筑,工程包括:将城墙全部用砖包砌;于九门上增建城楼,增筑瓮城、箭楼;城池四角增建角楼;各门内道立牌坊一座。 明世宗嘉靖时期,对北京进行了第二次增筑。将北京城南已经筑起的一面城基,“东折转北,接城东南角;西折转北,接城西南角”,外城自嘉靖三十二年动工,当年十月完工,三面城墙全长28里,从而形成了北京城池“凸”字形的格局。 ![]() ▲ 京师九城全图.清光绪二十六年绘制.美国国会图书馆藏 自此,“内九外七皇城四”的格局形成。“内九”分别是: 正南面有前三门,即当中只有皇帝能走的正阳门,俗称前门,因为这座门位于紫禁城的前面而得名; 左边是走酒车的崇文门,元代有个叫哈德的王爷住在这里,所以又称哈德门;右边是走囚车的宣武门,曾用名顺承门。 城墙东侧的两座门是:南端是从通州运粮过来走的朝阳门,元代称齐化门;北端是运柴火木头的东直门。 城墙西侧的两座门是:从房山运煤走的南端的阜成门,和运玉泉山水走的北端西直门。 城墙北面两座城门:东端的德胜门走兵车,西端的安定门走粪车。 “外七”是最北边的东便门和西便门,东西两边是广渠门和广安门,南边则是左安门、右安门和直通正阳门的永定门。 “皇城四”是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和西安门。 「内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錪一口钟」,指过去夜里关城门之前都要打“点”,唯独崇文门关闭时敲钟。钟是圆的,錪是扁的,钟声函胡,錪音清越,每天报时五次,后来所谓“钟点儿”,即源于此。 清![]() ▲ 北京内城图.清乾隆时期绘制 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清代北京城基本沿袭了明代北京的格局,对皇城内规制有所裁撤,在城内添建了大量黄教寺庙、王府,并在西郊修建三山五园等皇家园林。城池的设施、形制在清乾隆年间达到鼎盛。 ![]() ▲ 爱新觉罗看不清.历代帝王圣贤名臣大儒遗像.南熏殿旧藏 北京内外城“凸”字格局自明嘉靖后一直延续了近500年。 ![]() ▲ 1900年.市民扶着梯子帮八国联军进北京 ![]() ▲ 1900年.炮火后的前门大栅栏 ![]() ▲ 1900年.炮火中的东便门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1912年,中华民国迁都北京。 1928年,中华民国迁都南京,北京更名为北平。 日![]() ▲ 1937年7月27日.《中外商业新报》号外 ![]() ▲ 1937年.进城日军开始打砸抢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占据北平,更名为北京。 1939年,日伪当局为配合所谓的“新都市计划”,在东、西长安街延长线方向各凿开了一个城墙豁口,将城市行政部门集中到城外公主坟一带。 1941年,西豁口处加筑了城台和券门,东城墙出口命名为“启明门”,西城墙出口命名为“长安门”。 1945年,日军投降,孙连仲部接收北京,更名为北平。11月9日,启明门改称建国门,长安门改称复兴门。 今![]() ▲ 前门北向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更名为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于此至今。 ![]() ▲ 1949年3月.绝密电报 ️AAAA 绝密 ![]() ▲ 1949年1月31日,傅作义部官兵在朝阳门和解放军换防 ![]() ▲ 1949年1月31日,解放军军乐队进入北平 ![]() ▲ 1949年1月31日,解放军经过天安门 ![]() ▲ 1949年2月12日,叶剑英主持庆祝北平解放大会 1950年抗美援朝期间,为防止敌机轰炸便于疏散群众,在城墙上开了六个豁口: 1号豁口——大雅宝胡同豁口 2号豁口——北门仓(十条)豁口 3号豁口——旧鼓楼大街北豁口 4号豁口——新街口北豁口 5号豁口——官园西豁口 6号豁口——松鹤庵胡同豁口 现在积水潭桥南侧的公交站还是叫“新街口豁口”。 ![]() ▲ 新街口豁口.南向.1962 ![]() ▲ 新街口豁口.北向.1962 1950年2月,建筑学家梁思成和陈占祥联手提出《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建议在公主坟以东、月坛以西的适中地点(即三里河一带)建设首都行政中心区域,但最终北京市采纳的是朱兆雪、赵冬日“以天安门为中心逐步扩建、改建”的意见,导致城墙于1953年至60年代被逐步拆除。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曾有过较大破坏,其后历任的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等都对北京城池进行过拆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都北京后,因为交通发展和修建地铁的需要,北京城池自1958年起逐渐被市政府拆除、改造。目前,城池的核心——宫城(紫禁城)尚保存完整;皇城剩余的有城门天安门一座、南皇城墙一段保留较完好,东皇城墙尚有一段明代残余。 ![]() ▲ 2023年4月.德胜门箭楼 内城拆改严重,现存正阳门城楼与箭楼、德胜门箭楼、东南角楼以及崇文门一段残余城墙,西便门桥段也有一段城墙遗址;外城被完全拆除,只有位于中轴线最南端的永定门后被重建。 对城池的拆除在1970年代后期停止,2000年后陆续开始复原部分城墙、城楼、箭楼等,现今的北京城墙已被环绕着的二环路取代。 ![]() ▲ 2023年5月.站在阜成门桥上望白塔 2017年9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获批,将北京市定位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并计划加强这“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同时指出“老城不能再拆”。首都北京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城市病”,同时考虑到中国经济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创新性地成为中国第一个推行减量发展的城市。北京开始疏解中心城区的非首都功能,将不符合“四个中心”的单位迁出中心城区。 ![]() ▲ 和平解放时,傅作义移交的北京城门钥匙 参考文献: 喜得龙《北京的城墙与城门》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林徽因《林徽因集·建筑卷》 王军《城记》 部分图片来自书格网 “看完就是最好的赞赏” |
|
来自: 新用户8926AVU2 > 《《北京内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