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客从远方来 遗我双鲤鱼

 zhb学习阅览室 2023-05-24 发布于上海

作者:刘金祥

书信作为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书形式,承载着纷繁丰富的中华礼仪文化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书信这一应用文体正式出现。乐毅的《报燕惠王书》、鲁仲连的《遗燕将书》、李斯的《谏逐客书》等,是传诵千古的佳作名篇。

再来看两封从湖北云梦一座墓葬中发掘出来的家信,出自名为“惊”和“黑夫”的兄弟两人之手。他们参加了秦国灭楚之战,随军进攻淮阳,连写两封信向母亲要钱或布做夏衣。短短的信函中,连写三个“急急急”的字样。 魏晋南北朝时开始有人撰作“书仪”,即各种书信的体例与格式。以邀请函为例,至少应包含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正文、祝愿语、署名等基本要素。

鉴于书写载体不同,书信的称谓也有所区别。例如,写在大竹片上称作“简”,写在小竹片上称作“笺”,写在大木板上称作“牍”,写在小木板上称作“札”,写在白绢上称作“素”。

书信还有一个特殊的名字叫“鱼雁”,据称源于《汉书》的一个典故:“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古人还把写在白色丝绢上的书信扎在两片竹木简中,并刻成鱼形。因此,“鱼”或“鱼书”也成为书信的代称,如“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信札书牍的美感不仅在于用词的古朴典雅、称谓的适中得体、行文的流利畅达,还在于书写的端庄与整饬。通常而言,书写信札书牍宜用楷书或行楷、行书,给父老长辈和新交诤友的信札书牍忌用章草和狂草。

在古代,朋友之间的书信往来内容非常广泛:可以是分享旅行见闻与心得,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是剖析自己灵魂与审思,如《报任安书》;可以是自我推荐信,如李白的《与韩荆州书》。 “表”是臣下呈送给帝王看的,属于书信范畴的公文。西晋文学家、政治家李密的《陈情表》,尤其令人唏嘘与感动。作为蜀汉旧臣,李密深知为司马政权效力的政治风险,然强违王命又注定结局悲惨,因而大打亲情牌:“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最具温情和暖意的书信当数家书,如一代名相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家书《诫子书》、北宋重臣司马光写给其子司马康的《训俭示康》等。

“我寄你的信,总要送往邮局,不喜欢放在街边的绿色邮筒中,我总疑心那里会慢一点。”这是鲁迅与许广平《两地书》里的句子。虽然没有你侬我侬海誓山盟的意蕴,但两人在思想和灵魂上的同一与契合,令人感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