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GOCM | dVIN 相关外阴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及病理诊断评价

 黄果树9568 2023-05-24 发布于贵州
背景

分化型外阴上皮内瘤变(differentiated 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dVIN)是一种非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依赖性外阴鳞状细胞癌(vulvar squamous cell carcinoma,vSCCa)的癌前病变。首例dVIN在1961年由Gosling等人报道,当时称之为“上皮内癌,单纯型”。1977年Hart等以“分化型”一词描述其高分化的组织学特征。1986年,国际外阴疾病研究学会首次推荐使用“VIN Ⅲ,严重发育不良,分化型”这一术语。2020年WHO第5版女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将外阴癌前病变分为HPV相关的鳞状上皮内病变和非HPV相关的鳞状上皮内病变,HPV相关的癌前病变(VIN2/3)既往称为普通型外阴上皮内瘤变(usual 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uVIN),通常与HPV16和18型感染相关。非HPV依赖性病变则包括dVIN、分化型外生性外阴上皮内病变(differentiated exophytic vulvar intraepithelial lesion,DEVIL)和伴分化改变的外阴棘皮病(vulvar acanthosis with altered differentiation,VAAD)。这些病变在过去未得到充分认识,常常导致治疗延误。

临床上,dVIN通常见于绝经后妇女,并与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相关,如硬化性苔藓和慢性单纯性苔藓。病理上多为单灶病变,呈表面粗糙的灰白色斑块或结节状隆起。与uVIN相比,dVIN的放射敏感性较低,易复发,易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展为vSCCa,疾病相关死亡率较高,而且,dVIN的诊断仍具有挑战性。尽管80%的dVIN中已发现TP53基因突变,但其在dVIN发病机制和恶性转化中的作用仍有待研究。来自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王天楠、赵澄泉教授等近期发表在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Clinical Medicine的一篇文章Clinicopathologic Diagnosis of dVIN Related Vulvar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 Extended Appraisal from a Tertiary Women’s Hospital 为我们很好的剖析了dVIN相关的vSCCa及邻近dVIN成分的临床特点、临床分级、病理诊断及p53/p16/Ki67免疫组化表达模式。


材料和方法

该研究回顾性收集了自2014年7月至2020年5月在其医院诊断为dVIN相关vSCCa的病例。由三名经过培训的妇科病理医师对活检和切除的dVIN相关vSCCa病例的HE切片进行审查,以确认诊断。对所有病例进行p53、Ki67和p16免疫组化染色。所有p16阳性病例均通过RNA原位杂交证实了hrHPV(high-risk HPV)状态。

一、通过评估免疫染色的程度(基于阳性细胞的百分比)和强度,计算vSCCa中p53的免疫染色复合评分。程度评分为0分:<5%;1分:6-25%;2分:26%至50%;3分:51%至75%;4分:76%至100%。强度被分为弱(1分)、中等(2分)或强(3分)。通过将程度值乘以强度值(值的可能范围为1至12)转换为免疫染色复合分数。dVIN中p53的表达分为四种模式:模式1:基底层染色(强阳性),模式2:基底层和副基底层染色(强阳性),类型3:空白模式(无表达),模式4:野生型模式。

二、dVIN中的Ki67增殖指数分为两种模式:模式1:基底型,模式2:基底型和副基底型。在vSCCa中记录每100个连续细胞中Ki67阳性细胞的百分比。

三、dVIN和dVIN vSCCa中p16免疫染色分为三类:阴性、斑驳阳性、阻断阳性。分析dVIN相关vSCCa和相邻dVIN的免疫组化复合评分和模式的差异。


结果

基本情况:研究期间共检索到210例病例,其中60例dVIN相关vSCCa被纳入分析。患者平均年龄为71.2岁(34至92岁),中位年龄为57岁。dVIN相关vSCCa占70岁及以上患者vSCCa的38.3%(36/94),显著高于70岁以下患者的20.7%(24/116)(p<0.01)。根据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09外阴癌分期及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第8版TNM分期,43例(71.7%)被归类为FIGO IB期,12例(20%)FIGO IIIA期,3例FIGO IIIC期,IA和IIA期各有1例。35例(58.3%)vSCCa组织学中分化,14例(23.3%)低分化,11例(18.3%)高分化。29例(48.3%)在相邻表面上皮中发现硬化性苔藓病变。14例(23.3%)在活检或切除标本上显示淋巴血管侵犯。18例(30%)有淋巴结转移,2例出现结外转移。

染色情况:在大多数情况下,dVIN呈基底层和副基底层p53染色模式(66.7%;40/60),13.3%(8/60)呈基底层模式,11.7%(7/60)无表达,8.3%(5/60)呈野生型模式。大多数病例Ki67表达呈基底型(61.7%;37/60),38.3%(23/60)的病例呈基底型和副基底型。 在vSCCa中,大多数病例呈p53强弥漫阳性,即评分为12(61.7%;38/60)。另外1例评分为9,5例评分8,5例评分6。8例p53无表达,3例呈野生型表达模式。p16的免疫染色在dVIN的31.7%(19/60)和vSCCa的18.3%(11/60)中呈斑驳阳性。(见表一)

表一 dVIN和dVIN相关vSCCa中p53、p16和Ki67免疫染色的总结

图片

图片此外,dVIN的5个p53野生型病例中:有2例在vSCCa中呈p53的强阳性染色(一个病例的评分为12,另一个病例无表达);其余3例在vSCCa中显示出一致的p53野生型模式;4例p16完全阴性。3例p53无表达的vSCCa病例在dVIN区域显示基底层和副基底层染色模式。

故作者总结了dVIN和vSCCa区域中五种类型的p53/p16染色模式:

A. dVIN最常见的是p53突变型基底层和副基底层强阳性(40例),8例仅基底层p53阳性。大多数病例的p16染色呈完全阴性(39例),19例呈斑驳阳性。(见图一)

B. 第二种模式3例:p53野生型模式,p16表达完全为阴性。(见图二)

C. 第三种模式2例:p53突变型模式(基底层或基底和副基底层强阳性),p16阻断阳性,在侵袭性癌和相邻dVIN中均可见。(见图三)

D. 第四种模式5例:p53无表达,p16染色完全阴性。(见图四)

E. 在6例病例中发现了不典型的p53染色模式:3例在浸润性癌中p53过表达,在dVIN中p53无表达(2例)或呈p53野生型模式(1例);3例在浸润性癌中p53无表达,在dVIN显示基底层和副基底层p53表达(2例)或p53野生型模式(1例)。

图片
图一. p53突变型、p16阴性 

图片
  图二. p53野生型、p16阴性

图片
图三. p53突变型、p16阻断阳性 

图片
 图四. p53无表达、p16阴性


讨论

dVIN最重要的形态学特征是外阴基底层异型性和高度分化。即外阴皮肤基底层细胞表现为空泡状核、不规则核膜、染色质粗糙、核仁突出。其他组织学特征还包括有丝分裂增加,特别是基底细胞层的不典型有丝分裂,表皮突拉长、相互吻合,角化不良,以及棘层松解和海绵状水肿。表皮深层常伴有异常角化,也可能出现明显的细胞间桥。这些特征可能非常细微,导致即使在有经验的妇科病理医师间的一致性也很低,在这种情况下,免疫组化染色很有帮助,例如hrHPV的替代标记:p16。在该研究中,无论p16在dVIN或vSCCa中是否阳性,所有p16阳性病例HPV RNA原位杂交结果均为阴性。

据报道,TP53基因突变在dVIN中占80%,但其在dVIN的发病机制和恶性转化中的作用仍在研究。此前,有研究描述了六种p53免疫组化染色模式,两种野生型模式:(1)散在表达(2)上皮中层表达(基底层细胞染色明显减少),和三种突变型模式:(3)基底层过表达(4)基底层至副基底层过表达(5)失表达。这些模式与95%vSCCa和93%原位病变的TP53突变状态一致。但是那些p53散在表达的病例和p53过表达状态较弱的情况容易混淆。Rakislova等人比较了侵袭性vSCCa和邻近皮肤病变之间的p53模式,他们发现大约74%的侵袭性vSCCa和47%的伴有相关皮肤损伤的vSCCa表现出异常的p53染色,其中80%的病例染色模式相同。在本研究中,作者确定了dVIN相关vSCCa中p53和p16表达的四种主要染色模式:(1)“突变型p53和p16阴性”的模式(44/60);(2)“野生型p53和p16阴性”(3/60);(3)“突变型p53和p16阻断阳性”(2/60);(4)“p53无表达和p16阴性”(5/60)。

TP53突变支持dVIN的诊断。TP53基因错义、缺失或截短突变可以在大部分非HPV依赖性阴性外阴癌变中发现,尽管仍然存在其他致癌途径。Petitjean等人报道,p53的强弥漫性表达是TP53错义突变的产物,而TP53缺失或截短突变与p53无表达相关,但p53无表达在外阴癌中尚未得到充分研究。

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很难解释p53的表达模式。Leigl等人曾报道硬化性苔藓中p53的过度表达,他们提出野生型p53蛋白可能在细胞应激或DNA损伤后累积,这一机制可能发生在硬化性苔藓中。此外,野生型和突变型p53染色模式可能重叠,进一步使解释复杂化。因此p53对dVIN的诊断应用还有一定局限性。

这项研究证实了p53表达模式在dVIN和随后dVIN相关的vSCCa中是基本一致的。然而,需要进一步研究dVIN和dVIN相关vSCCa的突变谱,特别是在具有异常形态学特征的情况下,这些突变谱可能具有不一致甚至矛盾的p53表达模式。在这方面,作者建议深入研究其临床相关性和形态学的重新评估。最后,p53、Ki67和p16的免疫组化组合应被包括用于诊断dVIN相关vSCCa。

翟茁钰 编译

扫二维码|查看原文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article/pii/S2667164623000027

本文内容来自Elsevier合作期刊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Clinical Medicine(GOCM)第三卷第一期发表的“Clinicopathologic diagnosis of dVIN related vulvar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 extended appraisal from a tertiary women's hospital.”

DOI:10.1016/j.gocm.2023.01.004


引用格式:Wang TN, Baloda V, Harinath L, et al. Clinicopathologic diagnosis of dVIN related vulvar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 extended appraisal from a tertiary women's hospital. Gynecol Obstet Clin Med.2023;3(1).in press.
原文摘要: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